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曲折发展期(1960—1966)

1960年前后三年,先有1958年大跃进运动,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失调,又遇到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极其困难,不得不削减体育经费,缩减国内外竞赛活动。足球运动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全国多数足球队中断了训练,1960年停止全国青年足球赛,1961年取消全国乙级联赛和青少年比赛。1961年国家体委规定产业系统不能办“专业”体育队伍。1962年只有29支队伍参加唯一的全国性联赛甲级联赛。1963年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在好转期,足球运动有所恢复,先后举办4次全国性少年足球比赛,重点是加强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体制,但国家足球队在1963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中未能进入前四名。

一、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大力开展足球运动,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决定》

为认真总结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失利的教训,1964年2月27日至3月12日,由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在北京召开全国足球训练工作会议,28个省、市、区和解放军、部分产业系统的足球队领队、教练,重点开展足球的体委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长、足球教师,以及足球科研人员,共141人参加了会议。

这是建国十四年来第一次系统总结足球工作的会议,经过与会人员充分认真讨论,从群众基础建设、青少年训练、省区市足球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训练工作、足球竞赛制度,以及如何加强足球运动领导等问题,逐一专门研究。在这次会议中首先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比赛)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指导思想。

会后4月14日由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大力开展足球运动,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决定》,提出四项措施: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足球运动,加强青少年等工作,二是加强专业足球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训练工作;三是改进全国足球竞赛制度,改进全国甲乙级全年双循环升降级制度;四是加强对足球运动的领导。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旅大、沈阳、南京、延边、梅县十个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和地区。

这份文件是指导足球运动的一份重要历史文件,发布两年即见成效。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已有好转,足球队伍精神面貌改善,技术水平回升,开展足球的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青少年、中小学足球运动逐步活跃起来。

同年6月1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共同发出《关于在男少年中开展小足球运动的联合通知》,提出加强后备力量培养,举办基层学校的少年足球赛,主要省市足球专业队建立二线青年和三线少年队伍。确定北京、上海、天津、旅大、沈阳、武汉、广州、南京、延边、梅县为十个全国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和地区,作为后备力量培养基地。

各省区市也认真积极落实文件,足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得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基层普及工作得以恢复和加强,培养出了一批有潜质的青少年足球苗子。足球运动很快成为普及率较高、喜闻乐见的运动。到1964年底,一些大城市基本上有50%的中小学建立了足球代表队。

1963年10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等级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裁判员等级制度》和足球等项目等级运动员标准,自10月15日起施行。

二、足球界率先提出“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

1964年,在全国足球训练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探讨如何把中国足球水平搞上去,在学习解放军“郭兴福教学法”中得到启发,认为足球运动的特点是强度大,速度快、耐力好,拼抢激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的基本技术。今后训练中应认真贯例“从难、从严、从实战(比赛)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简称“三从一大”) 的方针。

同年12月4至5日,国家体委在上海召开全国训练工作现场会议。会议认真学习了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关于训练工作的指示,组织观看了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研究了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中的问题。要求各队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树立“三不怕”(不怕累、不怕苦、不怕伤)和“五过硬”(基本功过硬、身体素质过硬、训练作风过硬、比赛拼抢精神过硬、战术配合过硬)的作风,实现训练工作的革命化。

国家体委球类司1965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组织调查组分别到北京、天津两地下队蹲点,检查“三从一大”落实情况,京津两地的足球队精神面貌、训练方法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还组织了京津地区6支足球队观摩训练和比赛活动。

1965年冬至1966年春,国家体委在广州组织7支优秀足球队集训12周,运动员以高昂的热情承担大运动量训练。据调查统计,各队训练时数、大运动量的活动距离、比赛场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吉林队、北京体院队每周训练达30小时,其他队也有25小时左右:吉林,辽宁队每月比赛分别达41场、37场,其他队也大多有27场以上。各队大运动量训练课平均为3小时,总活动距离为14000米,快跑次数为290次,快跑总距离为4000米,各队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十分注意过硬技术的训练,突出以射门为中心的传、接、带技术训练。在较短时间内涌现了一批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如胡登辉、王积连、王后军、刘庆泉、戚务生、李国宁、胡之刚等。

例如在广东省,由于广东队对梯队的衔接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导致在1964年全国甲级联赛排名第十,濒临降级。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广东省省长陈郁,副省长、广州市长曾生以及副市长钟明,对广东足球走下坡路十分关注,于1964年3月24日在广州越秀宾馆召开座谈会。广东、广州两队领队赵文祖、黄伍明,教练苏永舜、罗荣满等出席。会上,陈郁转达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对广东队的批评,反复强调:要大学解放军,鼓足干劲,顽强苦练,克服困难,增强体力,提高技术水平,重新奋起。

为落实国家体委将广州市和梅县列入全国十大足球重点城市(地区)的文件精神,副省长曾生亲自深入球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队员生活。当年夏训,广东足球队针对队员体能存在的问题,为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每天训练超过5小时,队员的体能终于有了较大的提高。

1964年底至1965年初,《羊城晚报》组织“广东足球队为何大起大落”的讨论,收到全国各地球迷、专业人士寄来的1000多封信件,对广东队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三从一大”在我国运动队中得到普遍运用,收到良好效果。各队都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涌现出上海、解放军、辽宁等队的新手,已经超过老手,实力有所增强。全国足球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势头。

1965年4月,在第二届全运会上,普遍反映天津、上海、八一等几支球队发挥了较好水平,各队速度和体力加强,下半时体力不足的现象有所改观,发扬了快速、积极、主动的风格,在贯彻“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方针上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很多运动员一场球跑动距离超过7000米,百米跑成绩在12秒以内,而以前跑动距离超过6000米、百米进入12秒的队员不多,在争夺前六名的15场比赛上,共射进58个球,平均每场进球达3.8个,创近几年来足球比赛进球的最高纪录。

1965年七八月间,阿尔巴尼亚狄纳摩队、罗马尼亚什廷查队和几内亚队等相继访华,与中国队进行了13场友谊比赛,中国队6胜5平2负。

1966年,刚成立仅一年,平均年龄23岁的国家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上获得第二名,打出了较好水平。

三、全国竞赛体系

(一)全国足球甲级联赛

1960年,因处于困难时期,全国甲级队联赛由双循环制改为单循环赛制,取消甲乙级联赛升降制,停止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出访减至三次,仅参加了一次国际比赛。

1960年甲级足球联赛继续进行,3月27日至6月5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成都、广州、上海、南京赛区,第二阶段在北京、天津、旅大、武汉赛区。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前后,各省、市和产业体协组建优秀足球队,甲级队也增至25个队。最后天津队、辽宁队和上海一队分获前三名。北京体院一队 (国家队) 、一机体协队和火车头队只参加部分比赛,未列名次。在本赛季,北京、河北、上海、辽宁等青年队进入甲级队行列,仅上海就有4个队参加比赛。

1961年全国联赛暂停,改为分区赛,共有31个队参加。分4个赛区:京津赛区,北京体院一队 (国家队) 获得冠军;武汉赛区,北京体院二队 (国家二队) 获得冠军;沪宁赛区,江苏队获得冠军;哈尔滨赛区,辽宁队 (原沈阳队) 获得冠军。

1962年恢复甲级队联赛,队伍增加至29个。5月6日至10月17日,分别在上海、武汉、天津(第一阶段)和北京、西安、旅大(第二阶段)举行,第一二名为上海队、八一队。北京体院一队参加比赛但不计名次。

1963年,鉴于参赛队伍不断增加,同是甲级队,但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将甲乙级联赛合并,组织全国联赛,通过联赛再确定甲乙级队,共有39个队参赛,北京青年队夺冠,辽宁队、天津队分获二三名。八一队和上海队因有国际比赛未能参加,北京体院一队参加比赛但不计名次。最后确定12队为甲级队,即获前9名的队加上北京体院一队、八一队、上海队为全国足球甲级队,其余为乙级队。

注:1961—1963年甲级联赛和乙级联赛合并进行。

1964年,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有12队参加,恢复双循环制。北京体院一队(国家队)、上海队、八一队获前三名。

1965年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冠军吉林队合影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1965年,因举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足球甲级队联赛分两个阶段,分别在南京、杭州和上海进行,自4月4日开始,到28日结束。吉林队夺冠,八一队、北京队分获二三名,北京体院一队和上海队未参加比赛。

(二)全国足球乙级、分区赛(丙级)联赛

乙级联赛创建之初(有间断)采用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预赛分成若干赛区(前期称组),但出线球队数目不定,决赛阶段又分为分组赛和决赛,均采用循环赛会制。1965年乙级联赛停办。

注:1978年乙级联赛恢复后采用分阶段的赛会制双循环比赛,仅1983年实行单循环比赛,1984年乙级联赛开始(包括作为次级联赛和三级联赛时)采用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比赛,除1992年分为两个小组外都分成四个赛区,分在四个城市举办赛会制比赛,每个赛区出线球队数不定,因此决赛阶段的球队数也不定,决赛阶段采取赛会制,实行淘汰赛或循环赛不定。

1960年4月至6月29日,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有12个队参加,首都机械厂队、广州前卫队分获冠亚军。

1961年至1963年,乙级联赛停赛,部分球队参加全国分区赛和甲级联赛。

1964年,恢复乙级联赛,有8个队参加,3月29日至11月18日分两个阶段举行,南京部队、吉林队获得第一二名,升入甲级队。

1965年4月7日至11月23日,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有49个队参加。福建队、吉林青年队和黑龙江队分获前三名。

(三)全国分区赛和足球锦标赛

1960年4月1日至11月3日,全国足球锦标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天津队、广东队分获一二名。

1960年8月举行全国少年足球分区锦标赛,重庆队获冠军。

1961年4月23日至5月21日,全国足球分区赛分别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南京、哈尔滨赛区举行。

1963年8月11日至28日,举办10单位少年足球分区对抗赛,分5个赛区,各赛区进行往返赛,不计名次。

1964年20个单位少年足球赛在青岛市举行,延吉一中获冠。

1965年8月,举办全国少年足球对抗赛和少年足球赛,上海、辽宁两队分获两个比赛的冠军。

(四)全国和行业足球比赛

1965年7月1日至15日,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预赛,分别在贵阳、沈阳、青岛、延吉赛区进行。上海、云南、山东、解放军、吉林、黑龙江、广东、河北、广西、辽宁、北京、陕西共十二支球队获决赛资格。9月11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足球决赛中,河北队获得冠军。 XlGJtw7E+6r8UP3ewrUPDCsggw0XyOkGv30KTeg6uynjRY/ZwNjZAq1XuuVAJU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