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建国初期(1949—19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整体上中国足球的运动水平很低,足球人才缺乏,场地少,设施简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贺龙副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新中国的足球运动得到了较快发展。

1949年10月26至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体育总会,领导全国的体育工作。1950年7月1日毛泽东为《新体育》杂志社创刊题刊头。1951年政务院 (1954年9月国务院成立,政务院结束) 决定在北京集中训练和培养全国优秀运动员,为选拔优秀足球队员,1951年12月1至9日在天津第二体育场举行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和解放军、铁路8支代表队,队员共164人参加的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从中选拔了30名运动员组成国家足球集训队,准备参加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足球比赛。同年12月16日,周恩来建议由北京、上海两市体育分会出面邀请全国足球比赛冠军东北队、亚军华北队赴京沪表演。周恩来出席观看了在北京的表演赛。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议组建“中央体训班”,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在国际竞赛中的胜利,为国家争取荣誉。”5月成立中央体训班 (国家队的前身,体训班足球队即中国国家足球队前身) 。在中央体训班带动下,全国各行政区成立体训班 (省体工队前身) ,同年中央发出《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提出:“由于中国过去基础差,近年来几次出国参加球赛,水平较低,与今天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体育工作如果只有普及就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必须与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相结合。”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新中国体育工作的宗旨和任务。

1953年各省市足球代表队相继组建,由各省市体委负责其训练和比赛设施和各项开支。全国性的足球赛以省、市和部队、体协等代表队为单位参加。

国家体委多次召开有关会议,为提高足球运动水平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1954年选派首批国家青年队球员赴匈牙利学习。为领导、组织和推动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1955年1月3日成立中国足球协会。

1955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中苏足球友谊赛。图为毛泽东、贺龙在观看中国队同苏联列宁格勒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后到运动场上接见运动员。

来源:公开资料

国家体委极为重视加强足球运动科学理论研究人员的培养。1955年我国邀请苏联足球专家苏施科夫来北京讲学,并在北京体院与李鹤鼎教授一起主持了全国首届足球研究生班,为大专院校培养足球运动科学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水平的专业师资,以及邀请匈牙利专家来华开办教练员训练班。

195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颁布《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规定青少年体校的任务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好,喜爱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使其掌握专项运动技术,为培养优秀运动员打基础。全国的青少年体校分别由各级体委或各单项体协及产业、企业系统体协举办。

1956年7月15日至29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工作会议。会议根据章程所提出的任务和方针,具体研究办校的方法、步骤等问题。会后,各地业余体校开办足球班,使中小学班、校足球队的训练衔接起来,作为省市青年代表队的基础,各省市足球代表队以及四级国家队 (国家少年队、国家青年队、奥林匹克队、国家队) ,都要逐级选拔,形成一种业余训练与专业训练层层衔接的四级训练体制,这有利于早期系统地训练和培养运动员。

1956年4月28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全国甲乙级足球联赛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总工会 (工人队) 、全国体育协会和全国体育学院之间的足球比赛时间和规模,以及少年足球比赛的实施办法。

从1953年各省区市开始组建队伍,到训练和竞赛体制的建立,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促进和推动当时国内足球运动的开展效果明显。同时国内逐年兴建了有数万观众看台的体育场,如可以容纳八万名观众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成为当时北京著名的新十大建筑之一。

一、建立中国足球竞赛体系

(一)竞赛体制

1956年前,全国尚未建立系统的竞赛制度,足球竞赛的计划性不强,参赛队也少。如1951至1955年,先后举办的全国足球比赛、全国青年足球比赛、全国工人比赛等,一般只有8至11个队参加。比赛也没有稳定周期,比赛地点大都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武汉等几个大城市。1952年8月1至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25周年体育运动大会——第一届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有12支球队参加了足球比赛,到1955年举办大中城市足球分区锦标赛,已有25个城市代表队参加,到1956年,已建立起全国性的甲乙级、青少年等级竞赛制度,参加全国性比赛的队伍发展到166队,比1951年时增加了120倍。

1953年2月25日至3月5日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参加比赛的有23个队 (其中11个青年队) ,解放军队获得冠军。华东队亚军;两次全国足球比赛大会的举办,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各大行政区都建立起了常年集训的代表队,并在各大区范围内层层举办足球比赛。同期还举办了以城市队为代表参加的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上海队、延边队分获青年足球冠军、亚军。

1954年10月19至26日,全国足球比赛大会更名为全国足球联赛,由建立了常年集训代表队的东北、中南、华东、西南行政区和铁路队参加,东北队再夺冠军。

1954年全国足球联赛积分名次表

1955年全国足球联赛有11个优秀代表队参加。当时各大行政区的优秀足球队隶属于体育学院,故参加比赛的队有中南体院队、东北体院队、华东体院队、西南体院队,以及中央体院队、大连造船公司和铁路等产业系统的代表队,还有武汉、广州、重庆等城市的优秀足球队参赛。4月16日至6月8日,分两个阶段先后在天津、武汉举行,冠亚军为中央体院队、大连造船公司队。

1955年2月15日至28日,全国大中城市足球分区锦标赛在上海、天津、武汉、大连四个赛区同时举行,参加比赛的有25支球队。

1955年3月21日,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运动员训练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在球类项目中积极贯彻“积极、主动、快速”的战术指导思想,训练工作中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身体的全面训练。

1956年4月9至17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竞赛工作会议,4月28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其中规定,全国甲乙级足球联赛每年举行一次,规定全国总工会 (工人队) 、全国体育协会和全国体育学院之间的足球比赛时间和规模,以及少年足球比赛的实施办法。

1956至1960年共举行了21次全国性足球赛,其中有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足球赛、全军运动会足球赛、产业体育协会足球赛,全国甲乙级足球联赛、青少年足球联赛和全国足球锦标赛。各级足球竞赛制度逐步建立和稳定,竞赛时间安排日趋合理,足球训练逐步走上正轨。

1956年4月在全国足球联赛中试行等级联赛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项采用等级联赛的运动项目。根据过去几年比赛的成绩,将22个队分为甲级队(10个)和乙级队(12个),分别举行甲级队联赛和乙级队联赛。两个级别的比赛均采用分组预赛,再进行决赛的办法排定名次。甲级队联赛在西安举行,有10个队参赛,北京青年二队夺得冠军,这是一支新军,由曾在1954年赴匈牙利学习的部分运动员组成。北京青年一队因另有任务未参加比赛。乙级队联赛在沈阳举行,有12个队参加,中南白队和成都体院队分获冠亚军,两队在争夺冠军时因屡战屡和而重赛三次。

从1957年开始,正式实行有升降级的等级联赛制度。1957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有12个队参加,分成4个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双循环制。克服了过去比赛场次过多,影响比赛水平和比赛效果的弊端,同时在更多的地方比赛也利于普及和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但问题是有的队外出时间太长,花费较多。北京队夺得冠军,天津队 (原北京青年二队) 和八一队分获第二三名。武汉体院和南京部队两队降为乙级队。乙级联赛分三个阶段进行,30个队参加。公安队和成都体院队获得冠亚军,升入甲级队。

1958年5月20—30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竞赛工作会议,贺龙同志到会并做了重要指示。会议决定,在全国首次实行甲乙级足球联赛升降制度,并以此修订足球联赛制度。制度规定,在1958年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上,采用双循环制,每一循环分三个阶段进行。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甲级队联赛的最后两名降为乙级队,乙级队的冠亚军升为甲级队。同时还增加全国足球甲级预备队比赛,培养青年后备力量。由此各级赛制逐步走上完善,竞争也更为激烈。1958年3至6月和9至11月,甲级联赛分两个循环(六个阶段)举行,北京队蝉联冠军,沈阳和天津队分获第二三名。八一队因参加国际友军运动会而未参加第二循环比赛,不列名次但保留甲级队资格。排在第11名的成都队降为乙级队。1958年乙级联赛有56个队参加。广州队、上海工人红队获冠亚军,升入甲级队。1958年起举办甲级预备队联赛,目的在于促进各甲级队后备力量的培养。参赛的也是12个队。比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为4个小组进行单循环赛,获小组第3名的4个队,采用单循环赛的办法决定第9至12名。

1959年因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没有举行全国足球联赛。1960年甲级队联赛继续进行。因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足球运动经费严重缩减,比赛停滞。1961年全国联赛暂停,改为分区赛。

(二)建立运动员等级制度

1956年4月28日国家体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目的是在劳卫制的基础上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鼓励运动员积极训练,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根据等级标准,1957年1月7日国家体委批准第一批156名国家级裁判员名单和第一批运动健将名单。其中足球健将22人,他们是张俊秀、张京天、陈成达、朴万福、史万春、年维泗、方纫秋、孙福成、张宏根、王陆、陈复赉、高筠时、任彬、周兴、王锡文、邢桂福、王新生、哈增光、冼迪雄、丛安庆、金昌吉。

1958年5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等级运动员制度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和问题,对原等级制度进行修订。1958年6月21日公布修订草案。

1957—1960年,共批准81名足球运动健将,以及一批一、二、三级足球运动员。到1963年10月10日,国家体委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沿用至今。

(三)建立裁判员等级制度

为促进裁判员积极学习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努力提高裁判工作水平,推动我国运动竞赛的开展和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1956年4月28日国家体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

1956年8月16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国际足联推荐李凤楼(北京)、方荣富(上海)、胡汉文(武汉)、王南珍(上海)、王维屏(北京)等五人为1956-1957年度国际级裁判员,1957年7月获国际足联批准。中国开始实行等级裁判员制度。

1957年1月7日,国家体委批准首批国家级足球裁判员20名,他们是李凤楼、王维屏、孙鸿年、龚明信、崔家均、王南珍、周达云、方荣富、侯洛旬、管学仲、刘玉田、胡汉文、李明允、祝乃贵、刘世藩、沈回春、李青昆、王鸿宾、马民福、余衡之。

1958年5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竞赛工作会议,研究《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试行两年来的情况和问题。6月21日公布修订草案。

1956年至1960年,共培养了41名国家级足球裁判员。

(四)足球队伍梯队建设

1、全国足球锦标赛(后改为足协杯赛)

建国初期,除全国性足球比赛外,各大行政区,各省市军队、产业系统的比赛也有较广泛的开展。通过竞赛,大中学校也涌现出许多年轻选手。

1956年6月3日至16日,在青岛举办第一届全国足球锦标赛,规定参加比赛的足球队员必须是全国足球联赛以外的非集训队员也即业余运动员,旨在面向社会各行各业足球爱好者。上海队获得冠军,天津队、北京队分列第二三名。

1956年9月在先农坛体育场,周恩来总理观看中国队与巴基斯坦队足球比赛后接见双方运动员,图为周恩来与张俊秀亲切握手。

来源:公开资料

1960年第二届全国足球锦标赛,取消集训队员限制,有26支队参赛,天津、广东、四川、江西队获前4名。

锦标赛是对全国联赛的补充,采用的是淘汰赛制,后因种种困难,办得断断续续,到1984年改为中国足协杯赛。

2、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

从1953年开始举办,当年与成年队一起进行了全国锦标赛。第二届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1956年7月2日至9月2日分两个阶段进行,沈阳队获第一名。

1957年,12支球队参加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天津队获冠军。

1958年,参加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的球队增至39个,天津队获冠军。

1959年,举办全国青年足球冠军赛,河北青年队获冠军。

1960年以后,由于部分青年队参加等级联赛,以及国民经济困难、文革等原因,没有举办青年比赛。

3、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

全国少年(16周岁以下)足球锦标赛始于1957年,当年有16支单位代表队参加,冠军上海少年队。

1958年举办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38个城市队参加,旅大队获冠军。

(五)全国和行业足球赛

1951年8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办解放军建军25周年体育运动大会,足球比赛有大军区及志愿军、海军、空军、公安、军直系统、军事院校等12队参赛,空军队夺冠。

1955年9月16日至10月9日,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在北京举行,足球比赛有13个产业系统球队参加,夺得第一名的是第一机械队,第二火车头队,第三轻工业队。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

来源:公开资料

1956年10月2日至18日,在武汉举行全国产业体育协会足球联赛,火车头、第一机械、红旗(轻工)体协队获前三名。从1957年起,各产业体协均参加全国联赛。

1956年10月27日至11月7日,在北京举办8县足球锦标赛,延吉队、金县队分获冠亚军。

1959年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足球是主要项目之一,全国甲级联赛暂停。参赛单位以省区市、解放军、行业体协队为代表。采用预决赛两个阶段进行比赛。足球预决赛先后于5月和9月举行。最后12支队伍9月1至27日在北京和天津进行决赛。在全运会开幕式上,举行了广东队对北京队的足球赛,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解放军对河北队的冠亚军决赛在闭幕式上举行,最后解放军队夺冠。比赛结果:第一名八一队,第二名河北队,第三名北京队。

在全运会足球决赛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苏联、匈牙利三国足球对抗赛,中国队0∶1苏联队,1∶0匈牙利队,获第二名。

1959年5月6—16日,在北京举行解放军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足球比赛有16支队参加,沈阳队夺冠。

(六)参加国际比赛和国际交流活动 (详见有关章节,下同)

建国初期,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足球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如1958年北京足球队、八一足球队与第16届奥运会足球冠军的苏联国家队踢成平局,1959年国家足球队胜匈牙利奥林匹克足球队,并在中、苏、匈三国对抗赛上获得亚军。天津、北京、上海、广州队与瑞典的冠军“尤哥登”队四场比赛中取得1胜2平1负的成绩,出现了上升势头里的第一个高潮,但是到正式的国际大赛上,如1957年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第六届世界足球锦标赛预选赛,以一球之差负于印度尼西亚足球队,未获出线权。以及之后1963年参加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以小组赛第一在1/4决赛上对乌拉圭队以差一球失利,证明中国足球水平到重大国际比赛上仍是落后的。

瑞典尤哥登队访华(1959年11月3至13日)比赛情况:

二、成立中国足球协会

国家体委1954年12月报请国务院批准,1955年1月3日成立中国足球协会。组成人员:

主席:黄中(国家体委副秘书长)

副主席:张联华(国家体委国际联络司副司长)、侯洛旬(天津南开大学体育部主任)

秘书长:于鹏飞(国家体委运动司科长)

委员:李凤楼、戴麟经、苏振起、孙思敬、谭福祯、马绍华、刘博森、何家统、肖子文、刘世藩、王维屏、胡汉文、赵鹏珠;梅县、延边大连各一人。

1956年,国家体委为了加强对球类运动的领导,成立了球类司,由副司长李凤楼具体分工负责足球。球类司下又设足球科,科长于鹏飞。

为了加强中国足球协会的工作,1956年增补部分委员和副主席。同年10月23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以下名单:

主席:黄中(国家体委副主任)

副主席:张之槐、李凤楼、张联华

秘书长:于鹏飞、柯轮

副秘书长:杨秀武

委员:孙锦顺、戴麟经、叶北华、镡福祯、侯洛旬、王寿先、郭鸿宾、何家统、肖子文、李鹤鼎、胡汉文、刘世藩、王维屏、刘月林、崔东铉;香港地区保留一名。

1964年召开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改选了中国足球协会,2月3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务会批准通过以下名单:

主席:黄中

副主席:张之槐、李文耀、李凤楼、张联华、赵东九、赵希武、纪雯芳、鲁挺

秘书长:柯轮

副秘书长:杨秀武

委员:侯洛旬、孙锦顺、戴麟经、叶北华、于鹏飞、吴邦伟、李鹤鼎、陈成达、陈复赉、王寿先、史万春、郭鸿宾、郑德耀、吴功俊、崔家钧、方荣富、胡汉文、刘玉田、郭功俊、陈家亮、包沄福、孙鸿年、曾雪麟、陈永发、龚文涛、方醒吾、师立德、王海平、王枫、朴东奎、林浩、刘元瑄、刘国常、刘增德、刘子贞、肖国华、肖汉强、李复仇、李绍义、金恕、庞紫石、赵学奎、黄泽均、徐志兴、徐润夫、杨立声、洪风、张谦、张荣泉、张强邻、秦玉成、王政文。

协会宗旨:

(1)遵守国际足球联合会及亚洲足球联合会章程。

(2)团结全国足球工作者,广泛开展足球运动,为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足球水平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积极组织并加强各会员协会、会员俱乐部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完善中国足球体制、提高各级足球俱乐部水平而努力。

(4)积极参加国际足球联合会和亚洲足球联合会的正式比赛,促进国际交流,增进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足球协会、俱乐部和运动员之间的友谊。

协会任务:

根据国家的体育方针和政策、根据国际足球联合会的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组织、指导全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推动、普及和提高,并通过开展必要的经营活动,为本项目的发展筹集或积累资金。

协会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足球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只有全国代表大会有权对中国足球协会章程进行修改。

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但如选举、开除会员、修改章程等重大问题,须由全国代表大会确认后,方可正式生效。

主席会议:是中国足球协会的执行机构,执行全国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处理确定属于纪律委员会和诉讼委员会职责以外的中国足球协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主席会议依据中国足球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组建各专项委员会。

中国足球协会下属专项委员会共有13个:咨询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竞赛委员会、女子足球委员会、青少年足球委员会、学校足球委员会、裁判委员会、法规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教练委员会,安全委员会,新闻委员会、外事委员会。

中国足球协会的司法机构:纪律委员会和诉讼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制定有关纪律规定和作出处罚决定,诉讼委员会主要是处理队员与协会之间、协会与协会之间及各种有关争议的申诉。

中国足球协会的常设办公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足球协会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的决定,管理中国足球协会的财务,管理中国足球协会的日常工作。

三、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退出国际足球联合会和抗议国际奥委会

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体育总会。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取代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国际足球联合会的合法地位。中国足球协会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1952年3月23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致函国际足联,声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体育组织,愿意继续参加各个国际体育联合会的组织、会议与活动。6月14日,国际足联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继承1931年加入国际足联的原中华体育协进会为会员。1953年11月14至15日,全国体总代表团首次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足联临时代表大会。

1954年5月8日第二届亚运会期间,亚洲足球联合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成立。12个创始会员是阿富汗、缅甸、中华台北——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义、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但是,当时代表4.5亿人口的新中国遭到排斥。香港罗文锦当选为首任亚足联主席,“亚洲球王”李惠堂任秘书长,亚足联的总部设在香港。同年6月21日,亚足联加入国际足联。

1956年6月9至10日中国足协副主席张联华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国际足联第30届代表大会上,要求国际足联必须取消台湾会籍和确认中国参加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资格等问题,遭到大会拒绝,中国代表遂退出会场以示抗议。

为坚决反对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为维护“一个中国”的正义立场,1958年6月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提出严正抗议,并宣布退出国际足球联合会。

195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年会中以23比21的票数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但同时却保留了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奥委会”,又作出允许这两个奥委会同时参加1956年第16届奥运会的决定。中国奥委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政治立场,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6年11月6日发表声明强烈抗议非法邀请台湾参加的做法,并宣布拒绝参加第16届奥运会。之前的当年10月8日至18日,中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足球选拔赛,参加比赛的有联队红、联队白、上海队、八一队、香港队共5支球队。

四、加强领导,培养足球人才

建国初期,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教育培养制度也在逐步形成中。1952年主管体育的行政部门——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53年开始建立稳定的培养二线队伍的全国青年联赛制,并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吸收国外先进足球技术。1954年周恩来批准中国青年足球队赴匈牙利学习。

1956年,为了加强对球类运动的领导,成立了球类司,球类司下设足球科,根据苏联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开始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设立青少年足球业余训练机构,各地业余体校先后开办足球班。

在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用政府体育部门实行的专业体育竞技体制和三级网络训练管理机制,建立基层学校—业余体校—省级专业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大都设有足球项目。

通过这种这种模式,1952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训的通知》。1953年底,国家体委首次提出要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以及1956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争取在两三年内,在若干项目中分别超过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58年制定体育发展十年规划,提出争取十年左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959年国家体委正式确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明确“提高”的含义是培养少数优秀运动员,之后各省在体委建制下陆续建立“体育工作大队”,“国家集训队”也逐渐成为常设建制。到196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和省(直辖市)两级“优秀运动队”,至此中国的专业竞技运动体制正式确立。

除了广泛地在各省市建立青少年业余和专业体校培养足球后备力量外,还在15所体育高等院校设置足球专修课程。各大行政区分别成立华东体育学院 (1952年成立,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中南体育学院 (1953年在南昌成立,1955年迁至武汉,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 、西南体育学院 (1953年成立,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 、西北体育学院 (1954年成立,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 、东北体育学院 (始建于1954年,1956年更名为沈阳体育学院) 以及中央体育学院 (1953年成立,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 等体育院校,在本科教育上每学期开设72学时的足球课,专科每学期44学时足球课。1957年夏,为了培养高等院校的专项教师、高等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北京体育学院首先建立运动系,从全国6所体育学院中专班中招收20余名足球专项本科大学生。

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定《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足球项目也作为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 XlGJtw7E+6r8UP3ewrUPDCsggw0XyOkGv30KTeg6uynjRY/ZwNjZAq1XuuVAJU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