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粤地区
广东地区足球运动开展较早。1905年到1923年,香港的皇仁、圣约瑟、拔萃三所书院举行了14届校际足球对抗赛。1904年由澳门回迁至广州的岭南学堂 (岭南大学前身) ,校内辟有足球场供师生足球活动之用。1907年汕头的华英学校等都已开展足球运动。1907—1908年皇仁书院与广州的岭南大学交流比赛。1913年,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前身) 组建了足球队参加比赛。
在一些县城,现代足球运动也有开展。1917年梅州地区已有梅州中学、乐育中学、东山中学、岭东、育强、百士、松光等足球队,开展得非常活跃。这与华侨的传播带动有着密切关系。梅县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大商埠更多。梅县是中国现代足球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且至今有“足球之乡”之称。
1917年广东省第六届运动会始设足球比赛项目,有4支球队参赛,学生队占了3队,即岭南学校 (翌年改名岭南大学) 队、培英中学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队。
1920年代,受香港、广州等地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汕头各社会体育团体组建足球队,较早的有汕头南雄足球队和群学会足球队。1921年南雄队与群学会合并为汕头体育会,设立多项球类队伍。
(二)沪宁杭地区
上海是最早实行足球联赛的地区。圣约翰大学和南洋公学从1902年起,两校间每年都举办足球联赛,一直开展了十年,此时上海各学校的足球比赛已经比较活跃,到1914年5月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在苏州东吴大学成立,组织开展包括足球在内还有田径、篮球、棒球、网球等体育项目的校际比赛。1920年上海复旦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加入联合会。
这几所学校的足球联赛,从1914—1925年间,举行了11届足球联赛,涌现出不少球星,上海人张邦伦有远东第一“铁门”之称。十一年中每年冠军是:1914—1915年南洋大学,1915—1916年南洋大学,1916—1917年南洋大学,1917—1918年南洋大学,1918—1919年圣约翰大学,1919—1920年南洋大学,1920—1921年圣约翰大学,1921—1922年南洋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三校并列),1922—1923年东吴大学,1923—1924年复旦大学,1924—1925年沪江大学。
《约翰学刊》记载,校际比赛之日,“以是本埠各界人士,前往作壁上观者,有如蜂拥……已见如云之仕女,结队前往,络绎道上如游丝。至则见场外观客,已密若堵墙,无一隙地。而闸北一带,流俗之人,亦相继前往,错杂其中,风声所播,愈集愈众。”
1917年由上海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体育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落成,有了比赛场地,涌现出了共和、乐群和博爱等足球队。
1923年,上海房地产富商程贻泽独资组建了上海华人第一个正式足球会——三育体育会。但华人球队取得洋人西联会联赛资格的过程艰难曲折。直到1926年,北伐革命军胜利,人心振奋,西联会执委才以9∶8的投票结果勉强通过决议,允许三育队参加1926—1927年的西联会甲组联赛。遗憾的是,三育队在赛季初连胜两场后因程贻泽被绑架事件遭受重大打击,高价请来的名将纷纷离开,实力一落千丈。
1924年新西兰足协致函上海青年会,邀请中国大学生足球队访问。5月至11月间,中国大学生队在新西兰进行了22场比赛,4胜6平12负,成绩不理想,但每到一地都收到当地官员、华侨、各界团体的竭诚欢迎,报纸的广泛宣传,比赛友好热烈。
(三)京津直隶地区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体操”(体育)为中小学必修科。当时国内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区的足球活跃已呈普及之势。同年,北京体育竞进会成立,主持人是北京青年会体育干事美国人侯格兰德(A.N.Huagland)。1914年北京体育竞进会承办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由侯格兰德任本届全运会的名誉秘书。设置的比赛项目有足球、排球、篮球、田径、棒球和网球六项。1913年“华北联合运动会”成立,辖北京、直隶、河南、山东、新疆、东北三省等共18个单位,经费全靠会费、门票和募捐收入维持。从1914年起足球列入每年比赛的常规项目。
清华、汇文和协和三校的学生组成了华北足球队,从1913—1917年,河北通州协和书院队、北京清华学校队与汇文书院队参加的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一次三角对抗赛,其中有四届足球赛,协和书院队成绩最好。
1914年5月22至24日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最后华北足球队获得足球比赛的亚军。1919—1928年,北京清华学校与天津南开大学队开展交流比赛。
世界第一次大战1918年11月结束。在1918—1919年间,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为收容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华的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以及士兵在北京西苑建的六所俘虏收容所新所的足球场上,允许他们踢球。
(四)西南等地区
足球运动还在东部沿海的福建福州、厦门、山东青岛等早期开放的地区,在由洋人兴办的教会学校中开展。
足球运动的传播首先是在香港、澳门、上海、福州等东南沿海,然后才进入内地,而内地城市和中西部广大乡村地区还很难接触到现代足球运动。这种不平衡,是由于传播途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客观造成的。但到20世纪20年代,成都地区在英、美、加等国影响下,建立了成都高等学堂、华西大学、工业专门学校,以及储才中学、华西协和中学等,学生们十分喜爱足球活动。
(五)埠际比赛
从1908年开始的沪港两地的埠际足球对抗赛,1923年第三届起开始有中国球员参赛,人数逐渐增多,从第四届起有汉口队、天津队参加,形成三角赛,四个城市互相对抗,但沪港两队比赛届数居多。共举行了21届,历时40年。
从总体战绩来看,天津最强。天津踢上海,6届4胜1平1负;上海次之,上海踢香港,21届12胜9负。上海胜汉口1届,天津胜香港1届。
中华足球联合会。 足球运动已由中学大学为主的学校向社会扩展。为顺应这一趋势,1924年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的主持下成立上海中华足球联合会 (上海地方性组织。加“中华”二字以强调区分外侨的“上海足球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这是第一个“国人自主”的足球组织,完全有别于之前早期的足球组织均由在华的外籍人士组成的局面,这是上海足球运动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入的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光华大学、持志大学、岭南体育会、三育足球会等。成立后,上海许多著名球员加入。1935年7至9月,出访南洋西贡 (今胡志明市) 、星洲 (今新加坡) 、万隆等地,赛21场,11胜6平4负。从1924年起,每年在上海地区举办一次足球比赛,共举办了13届,至1937年因抗战爆发停止。
中华足球联合会足球赛历届冠军表
上海乐华体育会。 由余衡之、李惠堂、哈元贞等人1926年发起组织,由原来的乐群体育会改组而来,主要队员也来自乐群体育会。该会足球队曾获得第一二届上海足球比赛冠军。1926—1927年度,获得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办的中华足球联赛的甲组冠军;在随后的1927—1928赛季,乐华队以10胜1平1负的辉煌战绩,荣膺西联会甲组冠军,是华人开展足球运动以来的最大胜利。1926—1927年度乐华队在球王李惠堂的率领下,在史考托杯比赛中以4∶1大胜蝉联九连冠的腊克斯队,首开中国人在上海击败外国强队的纪录。并于1929—1930年度夺得由德国、英国、苏格兰、葡萄牙、俄国、法国等队参加的上海国际杯足球赛锦标。1929年乐华队由李惠堂带队前往英国交流访问时,伦敦的日报是这样评价他们的:“乐华是中国的一个秘密社团,他们的秘密就是怎样踢足球。”至此随着乐华的崛起,上海足球运动进入黄金时期。
乐华队从1928年9月至1930年7月,分别出访菲律宾、新加坡南洋等地。1928年9月首访菲律宾,由菲律宾华侨林珠光先生出巨资承担访菲全部费用,共赛6场,4胜1平1负。1929年6月下旬,第二次远赴南洋各国,共赛23场,19胜1平1负,还有两场未终局而停赛。乐华队的佳绩轰动南洋,队长李惠堂的表现尤为引人入胜,在印尼比赛时他身穿9号球衣,赛后以“9号”为商标的商品流行印尼。1930年7月,乐华队出访新加坡、西贡等地,历时三个月,比赛23场,13胜4平6负。1931年,乐华由于经费问题而解散。其培养的名将主要有李惠堂、周贤言、孙思敬、李宁、陈镇和、曹桂成、陈光耀等。
乐华足球队
来源:《良友画报》1928年第32期
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 1914年5月,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宣告成立。最初的成员有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上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南京金陵大学以及杭州之江大学,俗称“华东六大学”,复旦大学和东南大学于1920年加入。当时人们称为华东六大学运动会。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自成立起至1925年,共举办了11届足球锦标赛,各校足球技术都得到了普遍提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由于圣约翰校长卜舫济多次干涉和压制学生的爱国行动,572名师生愤而离校,另建光华大学,也就宣告了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的终结。
江南各大学体育协会。 1926年3月14日,由容启兆、周家骐、蒋湘青、郭任远、吴邦伟、李熙茂、李惠堂、李大宸等体育界人士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宣布脱离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倡议组建江南各大学体育协会,不准教会学校参加。参加单位有南洋公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所大学。宗旨是:“提倡和发展江南各大学之体育;增进运动上仁侠之精神;举行有益身心之运动比赛;主持江南各大学之间的各种比赛。”定期举办各运动比赛,项目有棒球、篮球、足球、网球、田径等。后又增加越野赛跑、排球等。1931年先后又有暨南、持志、大夏、南京中大、金陵等大学参加。从1926年到1936年间,江大体协共举办了九届联合运动会。足球赛首届冠军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夺得七届冠军。1936年后,由于各校意见分歧,体协活动停止。
南华体育会。 1910年夺得第一届全运会足球冠军后,因缺少社会资助被迫于1912年解体。原会员唐福祥等建立了琳琅幻境社,叶贵森等组织了孔圣会足球队。1913年2月,以两队为主组成的中国足球队参加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1914年9月,两队分别申请参加了全港足球乙组联赛,并获得香港足球总会批准,香港足球联赛第一次出现华人足球队。1915年5月,两队再次携手组成中国足球队参加第二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以2∶1胜菲律宾队,为中国足球界获得第一个国际比赛冠军。1916年春,叶贵森等在富商郭晏波和林景洲支持下,在樟园成立会所,恢复了南华足球会。1916年8月26日,正式成立南华游乐会,首届主席卢侠父,副主席郭晏波,会员50人。从此,南华游乐会在香港华人中推广足球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网球等多项体育运动。1917年首次参加香港足球联赛乙组赛并夺冠。1920年12月5日,为适应扩展需求,南华游乐会改名为南华体育会,会长李自重,副会长莫庆,主席黄锦英,会员发展到1200余人。
1923年7至11月南华足球队访问澳大利亚。但悉尼的一家英文报纸刊登出一幅漫画,11个身材矮小、病骨支离的长辫子球员,穿着中式长衫,戴着瓜皮帽,无精打采地向球场走去,一个个都像鸦片烟鬼。标题“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作为领队的李惠堂和中国球员都很气愤,发誓一定要在球场上打败澳大利亚队。在澳大利亚的24场比赛中,李惠堂一人射进了31个球,在悉尼对澳洲足球劲旅新南威尔士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人连进三球,获得最佳表演者奖章的“特别金质奖章”一枚,当地报纸不得不改变口吻,以红色大标题赞为“亚洲球王李惠堂”。
1924年首次夺得全港足球甲级联赛冠军。1925年春举行的港沪埠际足球赛,向来清一色的港队中,第一次选入南华会4名运动员。他们是中卫梁玉堂、后卫陈苏、左右翼陈光耀和朱广扬。1926年春节,南华会的一批名将代表华南区,由领队梁早如率领赴上海参加第一届全国足球分区赛。从1924年1月起,该会开始发行足球彩票,每年一万张,每张面额五元,作为筹措经费的一种方式。到1925年底,南华会的会员增至2035人。
中华体育会。 正值南华足球队的影响日盛之际,从1925年开始,南华体育会却接连发生了几起事件。先是队长李惠堂因婚事和父母产生矛盾,离港赴沪,使南华体育会缺少了一个核心人物。接着南华队在香港甲组联赛中与警察队卷入诉讼旋涡。1926年4月18日,南华足球队成员成立南华足球联爱团,以“互相亲爱、交换知识、研究球艺、守望互助”为号,致函董事会提出经济要求,而董事会没有采纳,于是南华足球联爱团集体退出南华会,同年7月另行成立中华体育会(简称“中华会”),由富商陆蓬山、卓明珊为正副会长,蔡惠鸿任司库,李翰经、郭保根、欧杰生主持足球部工作。中华体育会成立后,很快获得香港足球总会的特许,参加了1926—1927年度的香港足球甲级联赛,192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足球分区赛,蝉联锦标。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前身是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英文名称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是由张伯苓与基督教总干事葛雷于1922年主持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是将其作为中国的奥委会组织来开展工作的。但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没有取得合法的活动资格,此外由于重大场合上均由外国人代表中国发言而招致国人的强烈不满,因此于1924年并入新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停止一切活动。
在成立之前,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壬戌学制》) ,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平民主义教育。192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新学制《主科学制》及《课程纲要草案》。学校中的“体操科”正式改为“体育科”,并规定内容为田径、球类运动及游戏,废止中小学“兵操”课,正式将体操课改名为体育课。
1924年8月,在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召开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业余体育组织。出席大会的有全国各地体育代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被选为董事长,国民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民间群众性体育组织,在草创阶段,经费没有着落,《申报》报馆免费出借房屋一间,作为其办公场所。11月7日中华足球联合会正式加入该会成为团体会员。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设立了以大区为单位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分区足球赛,即中华足球联赛。1926年2月18日,首届全国分区足球锦标赛在上海棒球场拉开序幕。由于时值国民革命军北伐,只有华东和华南两个地区参加了本次比赛,华南队获胜,荣膺首届全国分区足球赛冠军。设有足球项目的全国运动会以及全国分区足球赛的举行,标志着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初期有29支社会球队参加,随后逐年增加,先后举行了7届,至1937年因对日抗战而终止。
另外,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1926年10月21日成立了中华运动裁判会,并于1931年开始招考足球裁判,颁发裁判员证书。足球比赛的裁判员都由此会指派,一些著名球员如乐秀荣、蒋湘青等为比赛担任裁判工作。
虽然当时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但国内足球和中国足球队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取得了一些成就,这段时期是足球传入中国经传播和发展后展现出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中国足球队共参加10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蝉联九届冠军。
中国足球队参加首届远东运动会
1912年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发起和组织成立“远东运动协会” (今亚运会的前身) ,旨在举办远东地区的综合性运动会,每两年轮流在亚洲各大城市举办,其中足球项目列为比赛项目之一。
远东运动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菲律宾马尼拉每年2月举办的“嘉年华会”。1911年1月,菲律宾体育协会派遣布朗正式访问中、日两国,提出组织远东地区性体育组织,并每隔一年在远东各大城市轮流举行一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建议,得到了袁世凯、黎元洪等北洋政府领导人的支持。经三方商议,成立了一个名为“远东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区性体育组织,并定于1913年5月在马尼拉举办第一届,1920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予以承认,并改名为远东运动会。
自1913年起至1934年共举办了10届,初期设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网球、棒球、游泳七项比赛。上海承办了第二届、第五届和第八届。
第一届远东运动会1913年5月2日至7日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因香港开展足球运动早,足球水平最高,而当年内地足球仍在起步阶段,香港的南华1911年就曾代表华南赢得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足球不得不借助于香港。虽南华1912年因缺乏财力而停办,但大部分球员转至孔圣会和琳琅幻境社继续足球生涯,而孔圣会和琳琅幻境社未加入香港甲组联赛,球员们的素质在全国也是最高,因此教育部决定在香港、广东两地遴选中国足球队队员,尤以香港球员为骨干,辅以广州南武公学的学生参赛。入选的十一名球员有:冯平、叶坤、丁源、许民辉、唐福祥、张荣汉、梁荣泰、彭松长、郭宝根、丘纪祥、关颂声,其中唐福祥来自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许民辉和丘纪祥是广州南武公学的学生,其他8名球员全部来自香港南华体育会。而当时香港南华队已经解散,组队十分仓促,各项准备不足,最终导致比赛失利。本届参赛足球队只有中、菲两队,日本未派队参加。上场比赛只限8人。菲律宾队2∶1胜,获得冠军,中国队亚军。
中国足球队参加第二届远东运动会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1915年5月15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仍只有中国和菲律宾派队参加足球赛。采用三战两胜制,上场限8人。由唐福祥任队长、粤港选手组成的中国足球队对菲律宾队,首场1∶0胜,第二场1∶1平,第三场决赛4∶1胜,首次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足球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取得的历史上第一枚金牌。
在参加第二届运动会之前,上海各球队要求与南华一较高低,以定代表权。南华足球队欣然赴赛,连战而败之,取得代表权。从第二届开始称雄东亚。
队长:唐福祥
队员:张荣汉、田玉安、梁玉堂、彭甲友、梁棣芳、黄柏松、郭宝根、叶贵森、欧杰生、梁荣泰,全部来自香港。
中国足球队参加第三届远东运动会
第三届远东运动会1917年5月7日至12日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参赛。足球赛采用单循环制。这是有记录可查的第一次11人制国际赛事。
比赛成绩:7日,日本2∶15菲律宾;8日,中国3∶0菲律宾;9日,日本0∶5(0∶4)中国。
名次:1中国队;2菲律宾队;3日本队。中国队蝉联冠军。
中国足球队成员:队长唐福祥。队员张荣汉、丁源、冯平、冯带、梁棣芳、冯健维、田玉安、郭宝根、欧杰生、叶坤、黄仆兴。冯健维来自上海,其余全部来自香港南华队。
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四届远东运动会
第四届远东运动会1919年5月12至19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足球赛只有中国和菲律宾派队参加,比赛采用三战两胜制。
比赛成绩:13日,菲律宾0∶2中国;15日,菲律宾2∶1中国;19日,菲律宾1∶2中国。
名次:1中国队;2菲律宾队。
中国队成员:队长唐福祥。队员梁玉堂、郭宝根、张荣汉、陈苏、刘庆祥、关健安、高锡威、蔡克汉、冯带、梁棣芳、黄柏松、欧杰生、田玉安。全部来自南华队。
在夺得第二届远东运动会足球冠军后,又连获三四届的冠军,中国队永久获得当时商务印书馆赠送的足球奖杯——大银鼎。
中国足球队参加第五届远东运动会
第五届远东运动会1921年5月30至6月4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日本、菲律宾派队参加足球赛,比赛采用单循环制。
比赛成绩:5月31日,中国1∶0菲律宾;6月1日,中国4∶0日本;2日,菲律宾3∶0日本。
名次:1中国队;2菲律宾队;3日本队。
中国队成员:队长梁玉堂。队员黄柏松、陈苏、叶九皋、甘福、彭锦荣、欧杰生、黎郁达、梁棣芳、陈光耀、陈荣盛、刘庆祥、霍炳贤、许诚耀、吴炎章。全部来自南华队。
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923年5月21至2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足球队赴会参赛。比赛单循环制。比赛成绩:22日,中国3∶0菲律宾;24日,中国5∶1日本;23日,日本1∶2菲律宾。
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足球队南华队合影
来源:公开资料
名次:1中国队;2菲律宾队;3日本队。中国队胜两场,再度获得冠军。
中国队成员:队长梁玉堂。队员黄柏松、刘庆祥、许诚耀、黎郁达、吴锦泉、梁棣芳、黄瑞华、刘九、梁荣德、陈光耀、李惠堂、叶九皋、彭锦荣、罗伟民、郭宝根、林玉英。全部来自南华南华队。18岁的李惠堂首次入选国家队参赛,在比赛中表现不凡。
中国足球队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
第七届远东运动会1925年5月16—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中国足球队参赛。
比赛成绩:菲律宾1∶5中国,中国2∶0日本,菲律宾4∶0日本。
名次:1中国队;2菲律宾队;3日本队。中国队第六次荣获冠军。
李惠堂表现出众,被誉为“亚洲球王”,同年,李惠堂由香港移居上海,带动上海足球运动出现一个高潮。
队长:梁玉堂。队员:李惠堂、黄柏松、刘庆祥、陈苏、黎郁达、吴锦泉、黄瑞华、林玉英、余永灿、黄美顺、许诚耀、彭华兴、梁荣德、彭锦荣、孙锦顺、陈光耀、陈炳贤。除李惠堂外,全部来自南华队。
北洋政府时期两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项目比赛
第二届全运会1914年5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天坛举行,由举办第一、二届华北运动会的北京体育竞进会主办,由北京青年会干事侯洛林德负责,参赛队按东、南、西、北四区划分。足球比赛因西部未组队,华南区路远未派队,只有东部和北部派队参加,因此只有华东和华北两队进行对抗,比赛结果东部华东队获胜夺冠。
第三届全运会1924年5月22至24日在武昌公共体育场(阅马场)举行,本届全运会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主持,由熊希龄、张伯苓等9人组成筹备委员会,首次由中国人主办,熊秉三任会长,张伯苓为总裁判。参加足球比赛的有华东区、华北区、武汉大学和湖北军校队四队参赛,采用单循环淘汰制,比赛成绩是:半决赛:武汉大学队3∶0华北队;华东队12∶0湖北军校队。决赛:华东队6∶1武汉大学队。
说明:华东区(安徽、浙江、江苏),华南区(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香港、菲律宾华侨),华西区(陕西、四川),华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华中区(湖南、湖北、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