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

铸造技术与方法

陶范法铸造

陶范法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重要方法,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也广泛采用了这一工艺。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模、翻范、制芯、合范浇铸等环节。

制模是铸造的第一步,工匠们会根据设计要求,用泥土或其他材料制作出与青铜器形状相同的模型。以青铜大立人为例,工匠们先精心塑造出大立人的整体形态,包括其独特的服饰、姿势和面部表情等细节。

翻范则是在模型表面敷上泥土,待其干燥后取下,形成外范。外范通常会根据青铜器的复杂程度分成若干块,以便于制作和组装。对于青铜大立人这样造型复杂的器物,外范的分块会更加精细,以确保能够准确复制模型的每一个细节。

制芯是制作青铜器内部的泥芯,其作用是形成青铜器的空腔。泥芯的形状和尺寸需要与外范相匹配,以保证青铜器的壁厚均匀。在制作青铜尊时,泥芯的制作就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尊的内部空间符合设计要求。

合范浇铸是将外范和泥芯组合在一起,然后将熔化的青铜液通过浇口注入范腔。在浇铸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青铜液的温度和流速,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浇铸完成后,待青铜液冷却凝固,再拆除外范和泥芯,对青铜器进行打磨和修饰,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独特的制泥芯技术

三星堆青铜器的制泥芯技术独具特色。在三星堆青铜器的盲芯中,普遍存在细长长方体木条,并且设置有机物作为制泥芯芯核。

这种独特的制泥芯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工艺特点。细长长方体木条的使用,可能是为了在制作湿态泥芯时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泥芯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变形。有机物作为芯核,在高温下会燃烧消失,从而在泥芯内部形成一定的空隙,减轻泥芯的重量,同时也有利于青铜液的流动和填充。

从意义上来说,这种制泥芯技术反映了三星堆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不仅保证了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还提高了铸造效率。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盲芯相比,目前检测的大量中原商周青铜器盲芯中未见用有机物作为芯骨的工艺技术,这体现了三星堆青铜文化的独特性,为研究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量使用铸接技术

三星堆青铜器中大量使用了铸接技术,青铜神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神树由多个构件组成,这些构件通过铸接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整体。

与中原地区青铜器铸接技术相比,三星堆青铜器的铸接技术既有差异,也有优势。差异方面,中原地区的铸接技术可能在工艺和风格上与三星堆有所不同。而三星堆青铜器的铸接技术优势在于,它能够实现复杂构件的连接,使得青铜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例如青铜神树,其树枝、神鸟等构件的铸接非常巧妙,展现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这种铸接技术使得三星堆青铜器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为古蜀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大量使用铸接技术也反映了三星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铸造地与技术来源

多个铸造地的推测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坤龙带领的冶金考古团队对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器残留泥芯的研究,推测三星堆青铜器存在多个铸造地。泥芯分析显示,三星堆青铜器中面具/人像、神树、其他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很可能与产地不同相关。本地风格器物可能在三星堆本地或周边特定区域铸造,以凸显其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容器类器物或许来自其他地区,可能是通过贸易、交流等方式引入,或者是在不同的铸造地点专门为三星堆制作。这一推测为深入了解三星堆青铜器的来源和流通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反映出当时三星堆地区可能存在复杂的青铜生产和贸易网络。

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技术交流

三星堆青铜器铸造技术与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相似性方面,在铸造技术上,三星堆与中原青铜器都采用了陶范法铸造、金属垫片及定位泥芯撑技术、铸接技术等。例如,两者都运用陶范法来制作青铜器的外形,通过铸接技术实现不同部件的连接。这表明在青铜铸造的基本工艺上,三星堆与中原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流和借鉴。

然而,差异性也十分明显。三星堆有独特的制泥芯技术,其青铜器盲芯中普遍存在细长的长方体木条,并设置有机物作为芯核,这在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盲芯中未见。这种独特技术反映了三星堆青铜文化的自身特色。

关于技术交流的可能性和方式,一方面,可能是通过人员的流动,工匠们将不同地区的技术带到三星堆;另一方面,贸易往来也可能促使技术的传播,三星堆可能在获取原材料或成品的过程中,接触到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此外,文化交流活动也可能促进了技术的相互学习和融合,使得三星堆青铜器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技术。 9rnW0m5NuXNQGeS0S+NwBHXuuDFluAG1tJLNGv465zdNHCLJzPSiCPdlN4etEJ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