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青铜人像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青铜大立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尊青铜大立人通高2.62米,其中人像高1.72米,底座高0.9米,重达180公斤。它头戴高冠,冠上装饰有精美的纹饰,身着三层衣服,最外层衣服上刻有龙纹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人像双手呈抱握状,仿佛持有某种物品,赤脚站立在方座之上。其面部表情庄严肃穆,眼睛微微凸出,鼻梁高挺,嘴唇紧闭,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气质。从工艺上看,青铜大立人采用了分段铸造和铸接技术,先分别铸造出各个部分,然后再进行拼接和焊接,最后进行精细的打磨和修饰,使得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关于青铜大立人的象征意义,学者们有多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古蜀王国的最高统治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师,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动作与神灵进行沟通。
青铜纵目面具也是三星堆青铜人像中的经典之作。该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造型极为夸张。其双眼呈柱状向外凸出,长达16.5厘米,耳朵向两侧大幅展开,好似鸟翼,嘴巴宽阔,嘴角上扬至耳根,给人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感觉。这种独特的造型在其他地区的青铜器中极为罕见。从工艺上看,青铜纵目面具采用了陶范法铸造,在铸造过程中运用了复杂的模具和芯子,以确保面具的形状和尺寸准确无误。对于青铜纵目面具的象征意义,有学者认为,它可能与古蜀人的祖先崇拜有关,凸出的双眼可能代表着古蜀人对祖先超凡视力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古蜀人对神灵形象的想象,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
青铜神树是三星堆青铜器中的瑰宝,它展现了古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青铜神树通高3.96米,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有鸟,树顶还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鸟。神树的树干粗壮,上有许多精美的纹饰,如蝉纹、云纹等。树枝弯曲有致,仿佛在随风摇曳。神鸟的造型生动逼真,羽毛雕刻细腻,展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
从结构上看,青铜神树采用了分段铸造和铸接技术,各个部分之间连接紧密,工艺精湛。其造型可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和神话传说有关。在古蜀人的神话中,太阳栖息在神树上,每天由神鸟驮着升起和落下。青铜神树上的九只鸟可能代表着九日,而树顶的神鸟则可能代表着第十日。这棵神树可能是古蜀人祭祀太阳的重要法器,通过祭祀神树,他们希望能够获得太阳的庇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青铜神树也反映了古蜀人对宇宙和自然的独特认知,他们认为神树是连接天地的桥梁,是沟通神灵和人类的重要媒介。
除了青铜人像和青铜神树外,三星堆还出土了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如青铜尊、青铜罍等。青铜尊是一种盛酒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腹部鼓胀,肩部装饰有立体的兽首和鸟纹,颈部则刻有精美的云雷纹。这些纹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展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青铜尊在古代不仅是实用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它可能在祭祀、宴饮等重要场合中使用,体现了古蜀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青铜罍也是三星堆青铜器中的常见器物,它的造型与青铜尊有所不同。青铜罍的腹部更为圆润,肩部有两个或四个耳,耳上常装饰有兽首。其纹饰以饕餮纹、云雷纹为主,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青铜罍同样具有礼器的功能,它可能用于储存重要的酒液,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蜀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也为研究古蜀文明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这根金杖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重约500克。其材质为纯金皮包卷而成,含金量高达90%以上。金杖的纹饰十分精美且富有寓意,杖身刻有三组相同的纹饰图案,靠近端头的一组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另外两组图案相同,上方是两背相对的鸟,下方是两背相对的鱼,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用一根羽箭相连。
在古蜀社会中,金杖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用途。它可能是古蜀国王权的象征,代表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同时,金杖也可能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沟通神灵与人类的重要法器,古蜀统治者通过金杖向神灵传达旨意,祈求神灵的庇佑和赐福。
金面具是三星堆金器中的典型代表。在2019-2020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黄金面具残片,仅半张面具就重达280克,推测完整面具总重超500克。这些金面具造型独特,面部轮廓清晰,五官线条流畅,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刻画细致入微。其工艺精湛,采用了锤揲、打磨等多种技法,使得金面具表面光滑平整,质感十足。
金面具与古蜀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蜀人的宗教信仰中,面具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被认为是神灵或祖先的化身。金面具可能在祭祀仪式中被祭司或统治者佩戴,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崇,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进行沟通,祈求神灵的护佑和赐福,同时也增强祭祀仪式的庄严性和神圣性。
除了金杖和金面具外,三星堆还出土了金箔、金鸟形饰等其他金器。金箔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等,厚度极薄,表面光滑,可能用于装饰器物或在祭祀活动中作为祭品使用。金鸟形饰造型生动,鸟的形态栩栩如生,翅膀展开,仿佛正在飞翔。其工艺精细,羽毛等细节都刻画得十分逼真。这些金器不仅体现了古蜀人高超的黄金加工工艺,也反映了古蜀文化中对鸟类等动物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研究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多样,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在古蜀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牙璋是三星堆玉器中的典型代表。其形状呈扁平长条形,前端呈叉状,犹如牙齿一般,故而得名。牙璋的长度不一,有的长达一米以上,有的则相对较短。璋身两侧通常刻有精美的纹饰,如几何纹、云雷纹等,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这些纹饰不仅增添了牙璋的美观性,还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工艺上看,牙璋的制作需要经过切割、打磨、雕刻等多道工序,体现了古蜀人高超的玉石加工技术。在古蜀文化中,牙璋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礼仪等活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玉琮也是三星堆玉器中的重要器物。它呈外方内圆的形状,中间有一个贯穿的圆孔。玉琮的表面通常刻有兽面纹等纹饰,这些纹饰神秘而庄重。玉琮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精确的切割和打磨,以保证其形状的规整和尺寸的准确。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玉琮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的媒介。在古蜀文化中,玉琮可能同样扮演着重要的宗教角色,是古蜀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工具。
玉璧是一种圆形的玉器,中间有一个圆孔。三星堆出土的玉璧大小不一,有的直径较大,有的则较小。玉璧的表面光滑,质地温润。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对玉石的选材和打磨要求较高。在古蜀文化中,玉璧可能具有多种用途,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也可以作为礼器用于祭祀或馈赠。它象征着美好、团圆和吉祥,是古蜀人表达情感和愿望的重要载体。
这些玉器不仅是古蜀人艺术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古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们在古蜀社会的宗教、礼仪、政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映了古蜀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特魅力。
三星堆出土的石器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与古蜀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石斧是常见的石器之一。它通常呈扁平状,刃部锋利,便于砍伐树木、开垦土地。石斧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一般是通过打磨和敲击的方式将石块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在古蜀人的生产活动中,石斧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石蛇也是三星堆石器中的特色器物。其造型逼真,蛇身蜿蜒曲折,栩栩如生。石蛇的制作工艺较为精细,需要对石块进行精心雕刻和打磨,以展现出蛇的形态和特征。石蛇可能具有宗教或象征意义,在古蜀人的信仰中,蛇可能被视为某种神灵或神秘力量的象征,石蛇可能用于祭祀或礼仪活动,表达古蜀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此外,还有石锛、石凿等石器。石锛主要用于加工木材,石凿则用于雕刻和挖掘。这些石器在古蜀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反映了古蜀人在石器制作和使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它们是古蜀文明发展的实物见证,为研究古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在1986年发掘的1号和2号“祭祀坑”以及2019-2020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都有象牙整齐地堆积其中。据统计,出土象牙的数量多达数千根,规模十分惊人。
关于象牙的来源,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来自于本地,当时的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大象生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从周边地区获取。
在用途方面,象牙可能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古蜀人将象牙作为重要的祭品,献给神灵或祖先,以表达崇敬和祈求庇佑的心愿。
在古蜀文化中,象牙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财富和地位,拥有大量象牙是权力和富足的体现。同时,象牙也可能与神灵崇拜相关,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能够沟通天地、连接人神。
三星堆出土的陶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罐、盆、豆、杯等。其造型各具特色,罐类多为小平底,腹部圆润;豆则有高柄和矮柄之分,柄部常带有镂空装饰;盆的口沿有直口、敞口等不同形式。
纹饰方面,陶器上常见绳纹、弦纹、云雷纹等。绳纹是通过在陶坯表面按压绳子形成的纹理,增加了陶器的防滑性和美观度;弦纹则是用工具在陶坯上刻画出的一道道平行线,使陶器更具层次感;云雷纹是一种复杂的几何纹饰,可能具有宗教或象征意义。
这些陶器反映了古蜀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特征。从种类和造型来看,它们满足了古蜀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储存等需求。而纹饰则体现了古蜀人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例如,云雷纹可能与古蜀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有关,反映了他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追求。同时,陶器的制作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