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充满了偶然色彩。1929年春天,广汉县太平场(今三星堆镇)农民燕道诚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玉石器坑。坑内埋藏着大量精美的玉石器,包括璧、璋、琮、圭等。这些玉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引起了当地士绅和文物爱好者的关注。
消息传开后,一些古董商和文物贩子纷纷涌入此地,大肆收购和倒卖这些文物,导致部分文物流散到了外地。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得知此事后,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给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均。葛维汉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它们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1934年3月6日,在时任广汉县县长罗雨苍的支持下,葛维汉和林名均带领考古队在燕道诚发现玉石器坑的附近——月亮湾地点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此次发掘持续了10天,共出土文物600多件,包括玉石器、陶器等。虽然这次发掘规模较小,但它开启了三星堆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的先河,让学术界开始关注这片神秘的土地。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度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才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步深入开展。
1986年,三星堆迎来了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发掘,1号和2号“祭祀坑”的相继发现,震惊了世界。
1986年7月18日,当地砖厂工人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些青铜器,考古队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发掘。7月25日,1号“祭祀坑”正式被确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层堆积,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一件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该坑呈长方形,长4.4米,宽3.1米,深1.46-1.64米。坑内出土了金、铜、玉、石、骨、陶等各类文物420件,其中青铜器178件。
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青铜大立人像。这尊人像通高2.62米,重约180公斤,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人像头戴高冠,身着三层衣服,双手呈抱握状,赤脚站立在方座之上。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古蜀王国的最高统治者,也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同年8月14日,距离1号“祭祀坑”仅20米处,2号“祭祀坑”被发现。此坑规模更大,呈长方形,长5.3米,宽2.2-2.3米,深1.4-1.68米。坑内出土文物多达1300余件,其中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
青铜神树是2号“祭祀坑”的镇坑之宝之一。神树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有鸟,树顶还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鸟。神树通高3.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它可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和神话传说有关,反映了古蜀人对宇宙和自然的独特认知。
除了1986年的重大发现,三星堆在其他时期也有大规模发掘。2019-2020年,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些“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如黄金面具残片、青铜人像、象牙等,为深入研究三星堆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三星堆的每一次发掘,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蜀文明的神秘之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古蜀文明的认知。
2019-2020年,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发现,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再次为古蜀文明的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此次发掘工作规模宏大且精细,考古团队运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考古等多种手段,确保文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科学研究。
这6座“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文物。其中,黄金面具残片尤为引人注目。虽然只是残片,但仅半张面具就重达280克,推测完整面具总重超500克,如此巨大的黄金面具,展现出古蜀时期高超的黄金加工工艺和丰富的黄金资源储备。青铜人像也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成果,这些人像造型各异,有的双手呈特定姿势,有的面部表情独特,为研究古蜀人的形象、服饰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象牙,这些象牙整齐地堆积在坑内,其来源和用途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猜测。
目前,针对这些新出土文物的研究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在铸造工艺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青铜器的成分分析和微观结构观察,进一步了解了三星堆青铜器独特的铸造技术。例如,发现部分青铜器采用了分段铸造、铸接等复杂工艺,这与之前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也为深入探究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文化内涵方面,学者们结合出土文物的造型、纹饰等特征,深入探讨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比如,黄金面具可能与古蜀人的祖先崇拜或神灵信仰有关,青铜人像则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宗教角色。
同时,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对比研究,探索三星堆文明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例如,部分文物的造型和工艺与中原地区、西亚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暗示着古蜀文明在当时可能与外界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三星堆遗址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