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图腾崇拜:龙凤的象征与部落信仰

远古时期,人类在大自然的威严与神秘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面对电闪雷鸣、洪水泛滥、四季更迭等诸多自然现象,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人们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他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的敬畏,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图腾形象。这些图腾往往与特定的部落紧密相连,被视作部落的守护神、祖先的化身或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在部落成员共同的信仰下,图腾凝聚起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部落文化的核心标识。而龙凤图腾,正是在这样充满神秘色彩与生存诉求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孕育而生。

龙图腾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渔猎与农耕时代。在那个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期,水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生命之源,滋养着万物生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保障了基本的食物供给;又时常化身洪水猛兽,汹涌来袭,冲毁家园,淹没农田,带来灭顶之灾,令人们心生恐惧,却又无可奈何。在黄河流域,一些以渔猎、农耕为生的部落,为了寻求对水的掌控与庇佑,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与水相关且具有神秘色彩的生物。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用石块堆砌而成的龙形图案。该图案所处的区域,临近当时的水源地,周边还出土了大量与渔猎活动相关的工具。其形态较为简单,却已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身形蜿蜒,头部高昂,仿佛正欲破水而出,探索未知。这一发现表明,早在远古时期,龙的雏形就已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开始萌芽,成为部落与水之间特殊情感的寄托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部落对于龙的形象塑造也逐渐丰富多样。在红山文化中,著名的玉龙造型独特,身体卷曲如C字形,吻部前伸,双目圆睁,背部有一穿孔,似能凭借此孔,穿梭于天地之间,腾云驾雾。这一时期的龙,多以玉为材质雕琢而成,玉的温润与珍贵,象征着龙所代表的神圣与高贵。当时的部落,有着完善的玉器制作工艺传承,从玉料的采集、筛选,到雕琢过程中的钻孔、打磨,皆有专人负责。这件玉龙便是在这样精湛工艺下诞生,体现出当时人们对龙的尊崇与珍视。而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龙纹则以彩绘的形式呈现,线条流畅,或蜿蜒于水波之间,或穿梭于云气之中,生动地展现了龙与水、云的紧密联系。彩陶制作时,匠人们先在陶坯上精心绘制龙纹,再经过高温烧制,使得图案色彩鲜艳且持久。此时的龙,已不仅仅是一种具象的生物,更被赋予了行云布雨、掌控天气的神秘力量,成为部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精神寄托。每至播种或收获时节,部落便会围绕着绘有龙纹的彩陶举行祭祀仪式,期望借助龙的神力,保障农业生产顺利。

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即部落兼并融合说。在远古时期,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领土等,时常发生战争与兼并。当一个部落战胜并融合其他部落时,往往会将被征服者的图腾元素吸纳进自身的图腾之中。例如,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可能是融合了蛇、马、鹿、鱼等多种动物的特征。蛇的修长身躯赋予龙灵动与蜿蜒的姿态,在山林、水域间自由穿梭;马的矫健四肢与奔腾之势,象征着龙的力量与速度,可瞬间跨越山川;鹿的鹿角则增添了龙的威严与神秘,仿若能感知天地灵气;鱼的鳞片不仅为龙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更寓意着龙在水中的自在遨游,无惧水流。这种融合与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岁月。每一次部落间的融合,都伴随着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龙的形象愈发丰富与复杂,逐渐成为一个集众多动物优点于一身的综合性图腾,象征着部落融合后的强大与团结。部落举行盛大庆典时,会展示融合多种元素的龙图腾旗帜,彰显部落的辉煌历史与强大实力。

在部落信仰中,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具有强大的保护力量。每逢重大节日、祭祀活动,部落成员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向龙图腾献上丰盛的祭品,祈求龙的庇佑。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的部落,出海捕鱼是维系生计的重要活动。在出海之前,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他们身着盛装,衣服上绣有简易龙纹,将捕获的肥鱼、美酒等祭品摆放在龙图腾前,虔诚地磕头礼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龙保佑他们在海上一帆风顺,能够满载而归。传说中,龙能够感知人们的虔诚,当它满意时,便会施展神力,驱散海上的风浪,指引渔民找到鱼群的所在;而若人们对龙不敬,龙则会发怒,掀起狂风巨浪,让渔船陷入危险境地。这种对龙的敬畏与依赖,深深地融入了部落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重要依据。渔民们在海上,遵循着不随意丢弃杂物、尊重海洋生物等习俗,认为这是对龙的敬重,期望借此获得龙的持续庇佑。

除了保护神的角色,龙在部落中还被视为祖先的化身。许多部落都流传着关于龙的传说,称自己的祖先是人与龙结合的后裔,拥有龙的血脉。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中,部落的始祖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梦中与龙相遇并受孕,之后生下了部落的第一代祖先。因此,这些部落的成员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他们将龙图腾绘制在旗帜上、雕刻在房屋的梁柱上、纹刻在身体上,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与荣耀。在部落聚居地,房屋的梁柱雕刻极为讲究,龙图腾的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每一处鳞片、龙须都精雕细琢。这种对祖先的崇拜与对龙的信仰相互交织,进一步强化了部落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使得龙图腾在部落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部落举行传承仪式时,长辈会向晚辈讲述龙的传说,传递龙的精神,让这份信仰代代延续。

与龙图腾并驾齐驱的凤图腾,同样在远古部落信仰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凤图腾的起源与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期,鸟类因其能够翱翔天际,自由穿梭于天地之间,令人类心生羡慕与敬畏。它们被视为能够沟通天地神灵的使者,具有超凡的灵性。在一些以采集、狩猎为生的部落中,鸟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其绚丽的羽毛、优美的姿态还成为了人们装饰与审美的对象。久而久之,鸟类逐渐被神化,成为部落图腾的重要原型。在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收集鸟类的羽毛,制作成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以期望获得鸟类的灵性与力量。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上面雕刻着两只相向而对的鸟,中间是一个象征太阳的圆形图案。这一图案被认为是凤图腾的早期雏形之一,它将鸟与太阳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以及对鸟的神化。在远古时代,太阳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它带来光明与温暖,主宰着万物的生长与繁衍。而鸟能够在天空中接近太阳,仿佛具有某种特殊的力量,因此被视为太阳的使者或化身。这件象牙雕刻器,选材精良,雕刻工艺细腻,鸟的羽毛、神态栩栩如生。这种将鸟与太阳相结合的图腾形象,表达了部落成员对光明、温暖与生命的渴望与追求。每至清晨,部落成员会面向东方,对着太阳与鸟的图腾祈祷,希望新的一天充满生机与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部落之间的交流融合,凤的形象也在不断演变与丰富。在殷商时期,甲骨文里的“凤”字,字形如同一只头顶华丽羽冠、拖着修长尾羽的鸟,已经初步具备了后世凤凰的基本特征。此时的凤,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与商王朝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史书记载,商族的始祖契,其母简狄在吞食了玄鸟(即凤的原型之一)的卵后受孕生下了契。因此,商族人将凤视为祖先的神灵,对其尊崇有加。在商朝的祭祀活动中,凤常常作为重要的祭祀对象出现,人们通过祭祀凤来祈求祖先的庇佑、国家的繁荣昌盛。祭祀仪式极为庄重,有专门的祭司负责主持,祭品丰富多样,包括珍贵的玉器、精美的丝绸等,以表达对凤的敬重。

到了周朝,凤图腾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其象征意义也更加丰富多元。周朝以礼治国,凤被赋予了“德、义、礼、仁、信”等诸多美好品德,成为了道德与伦理的象征。《诗经·大雅·卷阿》中写道:“凤凰于飞,翙翙其羽。”描绘了凤凰展翅高飞、群鸟相随的壮丽景象,寓意着贤君在位,天下贤才纷纷归附。此时的凤,不仅是祥瑞的象征,更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与社会风尚。在周朝的宫廷建筑、服饰器物等方面,凤的图案随处可见,其造型更加华丽精美,姿态优雅高贵,充分体现了凤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宫廷的服饰制作,选用上等的丝绸,以精湛的刺绣工艺绣上凤纹,凤的形态灵动,羽毛色彩斑斓,彰显穿着者的尊贵身份。

在部落信仰中,凤被视为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化身。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许多部落都流传着关于凤的传说,称只要凤降临到某个地方,那里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灾难与疾病都会远离。例如,在一些山区部落,传说中凤栖息在高山之巅的梧桐树上,它的歌声悠扬动听,能够驱散山间的迷雾,带来清新的空气与明媚的阳光。当部落遭遇旱灾时,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祈凤仪式,他们在山顶上搭建祭坛,祭坛用精心挑选的石头堆砌而成,献上鲜花、水果等祭品,吹奏着悠扬的乐曲,呼唤凤的降临。据说,凤听到人们的祈求后,会展开五彩的翅膀,飞向天空,引来祥云,降下甘霖,拯救部落于水火之中。部落中的孩童从小便听着这些传说长大,对凤充满了向往与崇敬,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鸟,都会联想到凤的美丽与神奇。

凤在部落中还与女性有着特殊的联系,被视为女性的保护神与美的象征。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凤是美丽善良的仙女的化身,它常常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女子,赋予她们智慧与勇气。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新娘常常头戴凤冠,身着绣有凤纹的嫁衣,寓意着新娘如同凤凰一般美丽高贵,能够为家庭带来幸福与吉祥。凤冠制作工艺繁杂,需选用珍贵的金属、宝石,经工匠们精心打造,每一颗宝石的镶嵌、每一片凤羽的造型都饱含着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这种对凤的崇拜,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女性的尊重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凤图腾在部落文化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与影响。女性在部落中,也以凤的品质为榜样,温柔善良、勇敢坚韧,承担着家庭与部落的重要责任。

龙凤图腾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远古时期,龙主要象征着男性的力量、权威与阳刚之气,凤则代表着女性的柔美、善良与阴柔之美。随着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龙凤逐渐成为了一对相辅相成的图腾,象征着阴阳调和、和谐共生。在一些神话传说中,龙与凤常常一同出现,它们相互嬉戏、相互陪伴,共同守护着人间的和平与安宁。例如,在关于伏羲和女娲的传说中,伏羲人首龙身,女娲人首蛇身(蛇在古代亦与龙有密切关联),二人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他们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类。而在一些壁画与雕塑作品中,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周围环绕着龙凤,寓意着龙凤对人类的庇佑与祝福。这些壁画与雕塑,分布在各地的文化遗址中,其创作手法多样,色彩鲜艳,生动地展现了龙凤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在封建王朝时期,龙凤更是成为了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其服饰、宫殿、仪仗等皆以龙为主要装饰元素,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皇后则被比作“凤”,头戴凤冠,身着凤袍,寓意着母仪天下、尊贵无比。这种将龙凤与皇权紧密结合的做法,使得龙凤图腾的象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升华。皇帝的龙袍,选用顶级的丝绸,绣工们以金丝、彩线精心绣制龙纹,龙的形态威严,栩栩如生,彰显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同时,龙凤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民间,成为了普通百姓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幸福吉祥的精神寄托。在民间的艺术创作中,龙凤图案广泛应用于剪纸、刺绣、木雕、陶瓷等各个领域,其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民间智慧。例如,民间常见的“龙凤呈祥”图案,将龙与凤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常常被用于婚礼、节庆等场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剪纸艺人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便能剪出形态各异的龙凤图案,线条简洁却富有神韵,为民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龙凤图腾作为远古部落信仰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它们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图腾形象,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丰富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的符号,贯穿了华夏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作为部落的保护神、祖先的化身,还是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象征,龙凤图腾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历经岁月变迁,龙凤文化依然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光芒,在建筑装饰、艺术创作、民俗活动等方面,都能看到龙凤元素的身影,持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tXPy7GGSTQPzhpLsrJOfHAHwVSXqxn6ydE5/EONSNk9/sbemw/m8H8G6yp1tK5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