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禹治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而且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中国的第一首情诗。
这首情诗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 [1]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很忙,有一位很崇拜大禹的女子,她涂山氏之女。她就会等在大禹治水必经的山路上,在漫长的等待中,涂山氏之女就唱出了号称中国第一首情诗。如果翻译成今天我们的白话文,就是“我在等着你~~啊!”。据记载,大禹后来真的娶了那位苦苦等待他的涂山氏之女。
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启的母亲——涂山氏·女娇。 [2]
传说舜继承了尧的皇位之后,封禹为司空,让他继承被杀的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30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一个惊鸿一瞥的眼神,一个只可意会的手势,相继走入桑树林里,完成了一次天当被来地做褥的浪漫交合,既环保又富野趣。
尧、舜在位期间,共同的问题都是水患。禹采取了截然不同于父亲鲧“鱝(塞)”的方法,而是“导”,最终治服了洪水。因此可以说,舜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禹治水的政绩之上的,禹当然有理由觊觎帝位。
但禹的情势却不同于当年的舜:舜是黄河中游的部落首领,势力强大;而禹,只是舜朝廷中的一介大臣。况且娥皇无子,女英的儿子商均业已长大成人,正等着舜百年之后,自己顺理成章地登基呢,哪儿轮得到禹?
禹一心一意忙于治水,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成亲。他想:古人三一必娶,我如果过了三一还不结婚,不是违反了规矩吗?
于是他向天祝告说:“我想娶亲了,一定有什么征兆显示出来吧”。
果然,有一只九条尾巴的白狐,摇着蓬松的大尾巴,来到禹的跟前。据说这种罕见的九尾白狐,产自东方君子国附近的青邱国,和龙呀,凤呀,麒麟呀一样,都是吉祥的动物,禹看见九星白狐,自语道:“白,是我的服色;九条尾巴,是王者的征兆。”
于是他不禁想起了涂山地方民间的一首民谣:
寻求配偶的白狐呀,九条大尾巴多么强壮。
谁见了九尾白狐呀,谁就可以做国王。
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呀,谁就会家业兴旺。
在这合乎天理人情之际,可要抓紧进行切莫徬徨!
禹想,这白狐的出现和民谣的流传,也许就是我在涂山这地方成亲的征兆吧!
当此时,禹想到了女娇的本家,东夷强大的涂山氏。
其实,涂山狐族源远流长。传说,女娲娘娘建九黎,而涂山氏是九黎之一。九黎远在华夏之前,而华夏自然有九黎的血统。
如果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会为己所用,朝内的重臣、类似大理卿(狱官之长)的皋陶也会支持自己。况且与女娇两情相悦,岂不是天作之合?
不过因为涂山氏尚处于母系制后期,禹只能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
禹忙的时候,“三过家门而不入”。对禹来说,治水的业绩决定着前途;但是对女娇来说,爱情是惟一的。禹出门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娇独守空房,不觉忆起了初次见到这个“身九尺二寸长”(约合今天2.58米)的魁梧男子的情景,一缕笑意袭上弯弯的嘴角,恰如那天边的一勾新月。触景生情,这个野生野长的文盲女子,居然触动灵机,发为心声:“候人兮猗!”在那弯弯的月亮下面,我等候着心爱的人儿。
爱情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不仅开启了这个痴情女子的心智,而且书写了汉语爱情诗的最初篇章。——当然,“候人”,也是禹入赘的明证:“候人”,“候”的不是归人,而是上门的毛脚爱人啊。
相思成疾,女娇再也顾不得世俗规矩,亲自跑到了禹的家乡。
如同小说家们喜欢说的那样:悲剧发生了。
女娇有一天给禹送饭,看见了化身为熊的禹,十分羞惭,遂化为石头,禹向此石索要儿子,石头裂开,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3]
涂山女娇在和大禹结识之后很快就嫁给了他,美丽贤惠的女娇自己一个人辛苦的生下了孩子,日日夜夜的盼望着丈夫的归来。
对于涂山女娇来说丈夫是自己的天和地,而长期的独守空房,和独自一人照顾儿子的心酸无奈也让女娇伤透了心。可是她依旧痴情的盼望着自己的丈夫。在传说中女娇是个野生野长的独立女子,她并没有受到过教育,可是却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而做出了一首触人心弦的歌,这首歌中涂山女娇深切的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也让她最终下定了决心,亲自带着孩子到达了大禹的家乡,尽管不能日夜在一起,却将两人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女娇是一位十分贤良的女子,而且长相十分秀丽貌美,还拥有着娴静优雅的性格。
关于女娇最后的结局曾经流传过许多的说法,其中一种是说因为长期的思念和独自一人养育儿子的辛酸让女娇的身上有着很多的疾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严重的心病,最终她因为病情严重始终都没有等到自己的丈夫,也就是说女娇的结局是因病去世了。
去世前,她做了一首歌:
啊,治水的王;你是父亲胁间延续的肋骨!
玩具是青铜锸,挥舞着沉没的涛声,敲打月光的浆橹吧!
那息壤太高,你只能化作一头黑色的熊罴;
在仰望之外,山会像手掌一样轻轻推开。
女娇等待丈夫的故事流传的范围非常广,所以关于大禹的妻子女娇病死的结局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女娇涂山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有涂山氏祖庙。涂山氏的部族图腾,便是九尾白狐。历代部落首领,因为九尾狐颇具灵性,都喜欢在身边驯养一只。
在上古的神话传说当中,九尾狐是和龙凤一样的祥瑞动物,乃是不折不扣的瑞兽。九尾狐本身,代表太平之瑞,有九尾,代表不死之身。狐狸象征着美丽和祥瑞,这种看法一直到秦朝都十分盛行。比如陈胜吴广在起事之前,安排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可见,狐狸在那个时代,完全是瑞兽的象征。我们现代人说:她就是一个天使。而上古时期,人们说:涂山女娇就是个九尾狐。 [4]
因为,能够撑起一个部族的女子,绝非弱者。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 [5] 昼夕呱呱啼泣。
大约在4000年前,大禹来到涂山(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
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也就是说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涂山氏应该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落,他们把九尾白狐当成是他们的祖先,由于九尾狐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 [6]
现在,禹站到了舜的面前。 [7]
治水成功的禹,也许是到联盟总部来述职的。舜也给他颁发了勋章,是一块黑色的尖顶石头。
这几乎注定是一次尴尬的会见。尽管司马迁用心良苦,极力营造“温良恭俭而禅让”的氛围,但可惜,这次对话就像唐人罗隐笔下的黄河——“才出昆仑便不清”。
舜对禹,并无慰问褒奖;禹对舜,也不歌功颂德。只有新任司法部长皋陶,絮絮叨叨地大讲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结果,皋陶在禹那里碰了软钉子。禹对皋陶道德高调的回答是:你说的这些,只怕尧也做不到吧?如果能做到,又担心什么驩兜,放逐什么有苗呢?
于是舜只好对禹说:你也谈点建设性意见嘛!
然而禹的回答竟是:我能有什么可说的?我每天想的就是“孳孳”,就是孜孜不倦,生生不息。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我只能跋山涉水,访贫问苦,深入基层,跟益和稷一起,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老大!CEO不好做,总得谦虚谨慎,对得起天地良心才行。 [8]
那会儿,不知道禹的随员是否在场。如果在,一定是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铁铸一般。 [9]
舜和皋陶的脸上,则不知是何表情。
司马迁讲这故事时,已是再三斟酌,修饰润色,缝缝补补,但还是留下了破绽,虽然只有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事实上,禹是部落联盟的最后一任首席执行官。在站完最后这班岗后,他的儿子启便彻底颠覆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1]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一篇歌辞,被后人称之为《候人歌》。被称为南音之始。创作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119年——公元前2103年,这首诗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也成为爱情诗规格和气质的圭臬。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这个字,都明显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有“南音导其源,楚辞盛其流”之说,以后的汉赋也与之一脉相承。《诗经。国风》里的那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都可看作是受了这首诗歌的影响。此后,先秦的爱情诗歌才蔚为大观,周王朝也才有诗可采了。
[2] 《左传·哀公七年》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越绝书·记地传》记:“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尚书·皋陶谟》记:“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
[3] 《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4] 见《山海经》
[5-6] 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7]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第六章
[8] 见《史记·夏本纪》。
[9] 见鲁迅《故事新编·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