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嫘祖【父系氏族】

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谣:

前奏

龙溪河,水清清;青龙山下青龙亭;两岸桑树密如林;有个姑娘笑盈盈。
蚕娘娘,凤姑姑;故事装满西陵河;天上凤凰化嫘祖,人间蚕神织衣服。
一颗茧儿百片桑,一根丝线万丈长,一件衣服千针连,多亏巧手蚕姑娘。
一颗心儿百个愿,一根丝线万丈心,片片桑叶汇成歌,只为人间着新装。
蚕宝宝,捂心窝;心窝热,多暖和;宝宝暖,快快出,快快出来进蚕簸。

天皇皇,地皇皇;蚕神娘娘降吉祥;蚕神娘娘本姓王,日夜养蚕缫丝忙。

故事,就从养蚕缫丝,生儿育女,家国天下事,讲起。

原始时代的战争极其残酷,战俘的命运也非常悲惨。

为了节省粮食,男的往往被杀死,女人则酌情留用。身壮有力的就做粗使丫头,为婢;美貌性感的就做舞女侍妾,为姬。

黄帝的母亲完全有可能作为战俘又因为美貌而被收房,成了少典族酋长的通房大丫头。

至于到底是美女还是性奴,就不置可否了。

黄帝族崛起的前夜,不妨留下一片寂静。 [1]

黄帝出场时,很拉风。

血枫林中升起的,是黄帝的战车。

韩非子描述了黄帝出行时的盛大场面:左右两边六条蛟龙,护卫着大象驾辕的专列;鹤身人面一条腿的神鸟毕方担任副驾驶,铜头铁额飞沙走石的神兽蚩尤担任清道夫;腾蛇在地面保驾,凤凰在天空护航;两骖如舞,龙凤呈祥;警车开道,风雨除尘,前呼后拥,大合鬼神。 [2]

黄帝时代的独联体,比炎帝时代的部落大,比尧舜时代的联盟小,规模和性质趋于二者之间。在黄帝时代的后期,已经有一个多部落的松散联合体。其中有炎帝族,有黄帝族,有九黎族,还有东方的夷族、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蛮族、北方的狄族。他们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有来有往,有战有和,也有通商和通婚。

部落联盟的时代,即将到来;而且这个时代也有三个代表:尧、舜、禹。

相传,嫘祖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 [3]

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4]

现在,我们把坐标放在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

相传,大约5000年前,水土丰沃的中原大地上,有一个西陵国氏族。农历三月初六那天,西陵氏族首领的家里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嫘祖。据说,从她出生的那天起,狂风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

嫘祖降生时,其父正领族人祷告上天,巫师占卜言:“灾星与劫难同时降临西陵,灾星不除,风雨难停。”父亲回家,得知女儿与风雨同来,头就轰然变大。

看女儿,血胎娃子哭连天;听屋外,风折树枝响不断。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派巫师把女儿扔进了山沟。

风雨刚停,母亲便去山沟寻找,竟然发现女儿未死,睡得香甜。母亲把女儿抱回家哀求父亲说:“女儿非是灾星,天赐珍宝,千万不可捡而复弃!”

父亲深为感动,接过女儿说:“咱来这里定居已过十代,头一次遭受此劫难,也许命里该连累祖宗一次。咱就叫她累祖吧!”嫘祖的嫘字女旁是后人加的。

嫘祖长大后,出落成一位美丽、聪明、善良的大姑娘。

她每天都要外出采摘野果,以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天上的玉帝听见了,拨开云雾向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女正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

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父母的身体逐渐好起来。

转眼到了夏天,桑树上的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 [5]

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夏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非常舒服。姑娘受到启发,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一窝蜂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

嫘祖是识大体,不循私,义方教子,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以身垂范,为万世母师。

她是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的军事家。

她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体现毕生为民谋福利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

嫘祖由人文共祖被朝廷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

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演变为“旅游之神”——旅游者的保护神。

国人敬祀嫘祖,由祖先崇拜发展为神灵崇拜,由民族共祖演进为人格神,具有二重身份,她和炎帝、黄帝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嫘祖与黄帝联姻结盟后,辅佐黄帝经营中原,建功立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与嫘祖,就成为上承洪荒下启文明的伟大的历史巨人。

从古至今的史书,一直都在说,大约四千五百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嫘祖,他们在这里生了两个儿子;战胜蚩尤后,黄帝主外,嫘祖主内,治理中国。

黄帝为何千里迢迢,要来成都平原迎娶嫘祖?或许,这跟古蜀人先进的文明有关。嫘祖时期的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蚕桑技术,而此时的黄帝部落,依旧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游牧民族,嫘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发生改变。

数千年前的一场婚礼,改变了古蜀人的生活与部落面貌,或许,甚至也改变了华夏文明的面貌与进程。

这场婚礼,新郎是天下的共主黄帝,新娘则是成都平原上的嫘祖。嫘祖是西陵国(今四川盐亭一带,可能是成都平原上一个比较早的古蜀部落)国王的女儿,黄帝与嫘祖完婚后,自然就成了蜀人的乘龙快婿。

我们常说,“炎黄子孙”,“黄”就是指黄帝,是紧随炎帝之后的中国共主,也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

黄帝本是有熊国的君主,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活动在今天的河南丶山西一带。据说他还到过成都平原迎娶嫘祖;而他们的两个儿子,也是在成都平原附近出生的。嫘祖后来跟随黄帝来到中原地区,她给黄帝部落带来的,是先进的蚕桑文明。

黄帝迎娶嫘祖的故事在《世本》丶《大戴礼记》丶《史记》中都可以找到记载,不过却都是一些只言片语,只简单地说“黄帝娶西陵国的嫘祖为妻,生下谁呀谁”之类的;民间传说大概还要具体生动一些。

跟黄帝完婚后,嫘祖可能还和黄帝在成都平原上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记》说他们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今乐山一带);二儿子昌意,生在“若水”边上,也就是现在四川西部的雅垄江畔。作为一个部落首领,黄帝不太可能扔下他的国家子民跑到成都平原一住就是几年。

另一种推测认为:最早的黄帝部落,是一个游牧民族,依随河流水草四处漂泊,后来从炎帝那里学习了耕作技术,才开始定居。黄帝部落可能在成都平原一带游牧过,地点便是今天的青衣江丶雅垄江一带。

嫘祖与黄帝的结合,大抵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婚礼,西陵国与黄帝部落,在婚媾关系的前提下,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而这个时间,大抵也就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

从西陵国学到养蚕缫丝技术,从炎帝那里学到耕作技术,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此时的黄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了。

此时,中原地区并不安定,南方的蚩尤正在作乱,炎帝部落派兵讨伐他,在今天河北一带的“涿鹿之阿”,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蚩尤到处侵略兼并,整个中国的形势,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连小朋友们都知道的“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蚩尤最后还是战败了。

战败的蚩尤,得到了胜利者最高的礼遇和最大的尊重。他被奉为战神,号称“兵主”,在封禅大典中,是继“天主”和“地主”之后第三个被祭祀的神。他的形象被画在了胜利者的军旗上,让黄帝麾下的将士备受鼓舞士气高涨,令其他那些反政府武装力量闻风丧胆,知难而退,不战而降。 [6]

这是怎样的对手?!这是怎样的敌人?!

让黄帝畏惧并敬重的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总酋长,九黎则可能是9个部落的联合体。每个部落,又各有九个兄弟氏族,因此号称“八十一兄弟”。这样看,他们应该叫九黎族,不该叫蚩尤族。因为蚩和尤,都不是什么好词。 [7]

那么,蚩尤的意思是什么?

蚩就是“蛇咬脚”。尤则是错咎、灾难、罪过,比如“以儆效尤”;又引申为怨恨、归咎、责怪,比如“怨天尤人”。 [8]

很清楚,蚩尤就是蛇灾;九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也许意思是“蛇灾地区的人”。当然,蚩尤也可能是敌人对九黎的称呼。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

九黎族分布的地域,和早先的炎帝部落一样,在姜河(今渭水流域)一带,大抵还要偏西南一点。炎帝神农氏传到帝榆罔这一代,国势逐渐衰弱,原来臣服的部落纷起争夺,其中最强悍好斗的,就是九黎族。由于和炎帝杂居,有的记载还说他们也是炎帝之后。

九黎族的文化并不落后,据说最早的铜器就是他们使用的。山上骤发大水,铜矿随水流出,蚩尤得到它制造锋利的兵器。

这个时候,大抵还在新石器时期,其他部落的武器还是一些石器和木器,蚩尤部落的战斗力和对其他部落的骚扰,可想而知。人们对蚩尤又恨又怕,以致到了后来,都把他当做一种可怕的怪物。

九黎族是一个大族,里面有不少部落,大抵这些部落的酋长,都有叫蚩尤的习惯,因为有个传说就是说蚩尤有兄弟81人。这些蚩尤爱穿一些奇特的衣服,或者在身上文上一些招摇的花纹。他们的话外人还能听懂,于是就说他们“兽身人语”,他们战斗时不但使用铜兵器,还用铜块铜片包在头上,有了简单的头盔,跟黄帝打仗的时候,还用头上的铜片像牛角一样抵人,于是又有人说他们“铜头铁额”。

起初,炎帝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们,让他们监临四方,不过,他们却监国自盗,到处征伐,弄得其他部落怨声载道,等炎帝醒悟过来时,他们已经异常强大了,炎帝打不过,只得向黄帝求救。

战车在天地之间巡航,下有腾蛇,上有凤凰;后有鬼神,前有虎狼;拉套的骖騑是蛟龙,护驾的骖乘是毕方;而驾着警车开道的,竟是蚩尤。

蚩尤怎么成了黄帝的马前卒?

这不奇怪。在远古,族长与氏族,酋长与部落,都是同名的。比如伏羲族的氏族长都叫伏羲,炎黄两族的酋长都叫炎黄,就像秦汉以后的天子都叫皇帝。

秦始皇就说,自己是始皇帝,后面的叫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只不过,秦二世而亡。后来的皇帝,也不再叫二世三世。在位时叫皇帝,驾崩后给个谥号(比如文帝、武帝),再给个庙号(比如太祖、太宗),这才区别开来。

可惜远古没这规矩。伏羲和炎黄,并不叫伏羲一世、伏羲二世、伏羲三世等等,也没有庙号和谥号。再说我们也不清楚,九黎族酋长的本名是什么,总不能叫“黎叔”吧?

也只好还叫蚩尤。

蚩尤也是有一世、二世、三世的。与黄帝作战的,可能是其中某世。总之兵败被杀的是前任,警车开道的则是继任。据说,他还担任了黄帝的总参谋长,为黄帝南征北战。 [9]

至于其他余部,有的被黄帝收编,有的退回南方。直到西周,他们还被称为黎民。 [10]

黎民也是先祖,绝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因此,华夏民族的始祖应该是三个代表:炎帝、黄帝和蚩尤,我们是炎黄和九黎的共同子孙。

把他们统一起来的,是黄帝。

事实上,黄帝成为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始祖,就因为他能不计前嫌,兼收并蓄,搞统一战线。正是他,把普天之下的牛鬼蛇神都联合起来,形成了起先称为夏族,后来称为华族,再后来称为华夏之民族的胚胎。

虽然这时,黄帝族还不能叫夏族,甚至不能叫民族,只能叫部族,或部族的雏形。

黄帝的战车上,一定飘扬着龙旗。

可能生下昌意后不久,黄帝就和嫘祖回到自己原先居住的有熊国一带。此前的西陵国之行,黄帝已经联络了一些长期遭蚩尤压迫的部族,他的老丈人,成都平原上的西陵国国王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部落的加盟,实是黄帝战胜蚩尤的前提。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黄帝下定决心要诛灭蚩尤。据说阪泉和涿鹿两地,是当时的主战场。这两处现在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也有人说是在山西)。黄帝这边,有很多被蚩尤欺凌的弱小部落,黄帝把他们联合起来,人数不少;蚩尤那边,虽然全天下的人都恨不得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却拿他们的铜头铁额丶“兵杖刀戟”没有办法。

虽然人多势众,黄帝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据传他训练熊丶罴丶貔丶貅丶虎等猛兽,利用它们作战;他还有一种厉害武器,就是弓箭,弓和箭都是木制的,不过,在当时却不失为一种可怕的新式武器。黄帝手下还有几员大将,最著名的是风后和力牧,他们用兵如神,后来写兵书的都把他们奉为祖师爷。我们知道,居住在海边的伏羲氏子孙就有很多姓风的,风后可能是海边的一个部落;力牧则可能跟早先的黄帝一样,是一个游牧民族。黄帝的这些优势,蚩尤相形见绌。

黄帝在涿鹿跟蚩尤一决胜负,在此之前,传说他们已经大战了71场,却依旧难分胜负。黄帝把蚩尤围在涿鹿之山上,围了三年也没有攻下来;蚩尤想扭转不利战局。在涿鹿之野,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黄帝打了多年的仗,总结了不少经验,据历史学者钱穆说,最早的兵书,就是黄帝写成的。人类最早的战争,大概总是一团混战,有了兵书后,黄帝的军队进退有度,攻守有方,已经有王者之师的风范了。为了鼓舞士气,黄帝还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夔”捉回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一敲这面鼓,方圆500里都听得到。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鼓舞士气,还能联络远处的士兵,传递战争消息。

有了这些发明,黄帝自然添了几分胜算,经过一番血战,黄帝终于在涿鹿大败蚩尤,结束了战争,这也是中国百姓日夜盼望的结果。

据说蚩尤还想逃,黄帝就用大鼓,敲得他不能动弹,蚩尤后来被杀于中冀(今河北保定),身体和头颅,也被黄帝分埋到两个地方,以防他再作乱。

蚩尤战败,依附他的部落自然也就作鸟兽散。

黄帝把战俘分别处理:降服的,迁到“邹屠之地”,也就是黄帝统治的山东一带;凶恶的,流放到“有北之乡”,也就是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听话的,也重用他们。投降的蚩尤部落,黄帝用他们观测天文,以利农时。

战胜蚩尤后,黄帝理所当然地代替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不过这个时候,天下仍不安定,各国并立,较远的部落又开始蠢蠢欲动,四方渐渐多事。

黄帝令画师把蚩尤的形象画下来,送给这些部落首领看,意思是:你们不要忘掉蚩尤的故事,他那样凶狠,现在还不是身首异处了?你们以前还被他欺凌,我们是征服蚩尤的人,又得到了他的坚甲厉兵,你们还是量力而为吧。

看到蚩尤的图画,这些部落果然安定了很多,不安定的,也被黄帝打败。

以武力夺取了天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国家了。黄帝在治,嫘祖也在治,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男主外,女主内”一样。

黄帝的治,自然在国家的政务丶文治丶疆域丶刑罚等方面,据说当时,他的身边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老臣,如大填丶封钜丶岐伯丶太山稽丶常先丶太鸿等等,这些人的知识和经验,颇为黄帝看重;当时还出现了专门指导农事的官,四季都有。

从游牧走向农耕,是黄帝部落的一大进步。许是尝到了农耕的甜头,不用再东奔西跑,黄帝命人焚烧山林,驱逐出森林里的猛兽,开辟农田。各个方国渐渐都有自己固定的农田,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农田,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从这时候萌芽。

刑罚方面,据说黄帝沿用了蚩尤的刑罚制度,当时主要有五种肉刑,“大辟”是斩首,“劓”是割鼻子,“刖”是断足,“宫”是去生殖器,“黥”是在脸上刻字。天下初定,这些刑罚大抵是很必要的。

发明和制作方面,黄帝也是个好手,他手下有一些能工巧匠,经常有发明创造。仓颉发明了文字,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的起源;还有人发明了打井,古人受饮水的限制,往往得依水而居,有了井,就可以随意广泛地居住了;又有人发明了船和车,从此,人们可以在水里漂,地上走。这些发明,都是很实用的。

这个时候,嫘祖也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经常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嫘祖觉得,男子娶妻,女子嫁夫,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尊敬老人,爱护小孩,都应该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这些风俗和礼制,整个中国人人相互礼让,人们穿着得体,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据说当时的中国,不论是天子脚下的中原地区,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人不惦记嫘祖功劳的,都说她协助黄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她发明了养蚕和纺织,又被后人尊为中国的蚕神丶先蚕。

嫘祖晚年随黄帝到南方巡视途中,不幸辞世,临死前,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定要让自己的尸骨在故乡盐亭下葬,黄帝悲不自禁,将嫘祖安葬在盐亭青龙山。

尾声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满目疮痍的家国,还是百废待兴的故园?

我一直以来,就怀疑我夫君的初衷,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后宫,1200个嫔妃,难道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几乎是被一种信念击倒的,所谓妇道,就是默默地去忍受寂寥的长夜?

太可笑了,这是他立下的纲条,仁义道德,都是纸糊的。

还有,他分配给我的工作,我已懒得去做——胡巢和佰余不是已做好了衣与冕?

履,就让于则做吧;我只想织布,把发明的蚕丝,穿在我身上。

本章注释:

[1]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第五章·黄帝出场

[2] 参见《韩非子·十过》

[3] 《史记·五帝本纪》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一说玄嚣生母为方雷氏女节)。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这些史籍虽然说明了西陵氏部族与黄帝所统领的部族活动时期大体相同,但对于西陵氏部族的活动区域并没有明文记载。所以与西陵氏部族和嫘祖相关的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西陵氏部族的活动之地,可以说是研究嫘祖与嫘祖文化的重要依据。

[4] 《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5] 《汉日仪》记载: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

[6] 见《史记·封禅书》:“三曰兵主,祠蚩尤。”《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7] 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酋长,见《史记正义》引孔安国注。

[8] 虫、它、蛇,古为一字,见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蚩是“蛇咬脚”,见周策纵《说“尤”与蚩尤》、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9] 见《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10] 见范文澜《中国通史》。 Ku9OuBhVZd0DNsvyzg9eJ8C5uaV3BglNQtdA1YzJyVQjaEs3atHIOawow8Ext1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