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皇家舰队启程之前,郑和祭祀了妈祖。祭祀的盛大场面无法复原,出土文物却证实了那位伟大航海家的虔诚与热烈。
他在第七次下西洋时,曾经这样深情而诗意地说:看看那海洋吧!洪涛接天,巨浪如山。再看看那些异域吧!烟霞缥缈,遥不可及。然而我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入那狂澜怒潮,如履通衢坦途。这固然是朝廷威福所致,更仰赖天妃娘娘暗中护佑的大恩大德啊。 [1]
郑和告诉皇帝,他亲自经历过妈祖的救援。那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遭遇。茫茫大海上,突然就刮起了飓风,下起了暴雨。当时,天昏地暗,雷电交加,洪涛巨浪摧山倒岳般地扑向舰队,各种形状诡异的鱼龙海怪纷纷冒了出来,龇牙咧嘴。船员们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都以为除了葬身鱼腹永离人世,恐怕没有其他的选择。也就在郑和一行绝望之际,妈祖来了。据回忆,妈祖是飘然而至,忽隐忽现的。但很快,就有红日般的光芒流动着飞到船上,照亮了整个舰队。接下来便是烟消云散,风平浪静,海面如镜,万里碧波。郑和的舰队不但转危为安,而且如云驶星疾,飞速前进。明成祖听了,竟亲撰碑文以记之。 [2]
这是永乐十四年(公元1417年)四月,郑和已四下西洋归来。
此后他还将有三次这样的远航,妈祖也还会庇护他。
实际上福建长乐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就是第七次下西洋的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十一月所立。只不过,此刻的皇帝已是朱棣之孙。郑和出洋后也没能再回到国内,而是葬在了古里——今天印度的科泽科德(Kozhikode)一带。当然,据说而已。毕竟,清代撰写的《明史》对他的生年、卒年和卒地都只字未提。 [3]
这篇碑文中说的天妃,就是妈祖。
妈祖与郑和,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特例。
按照中国古代的观念,人死为鬼,有大功德者为神,比如大禹。不过他们都是男神。女神当然也有。但,造人的女娲原本是神,嫦娥等等则无非传说。至于何仙姑,对不起,是仙。确有其人的女神,唯独妈祖。
福建莆田湄洲港里村,依山临海,肃穆静气,妈祖,就出生在这里。村子西边,一座普通的具有莆田民居特色的房舍前,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一个女婴诞生在这里,没有啼哭,弥月无声,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 [4]
林默上有一个哥哥、几个姐姐,父母本来进香是求观音送子的,林母夜梦观音赐丹一粒,说是吞下后会有惊喜,结果生下一个不啼不哭的“林妹妹”,林家以为观音也会开玩笑。
可林妹妹不发声则已,一开口就显得聪慧伶俐。8岁入学堂,过目成诵,喜好医道,一学就通,行走乡间,急人所难,救人于生死线上,很快成了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女郎中,父母这才惊喜起来。
大海深不可测,风浪又无情,渔民出海频频遇险,年轻的林默练就一身好水性,驾船如飞,自愿担起海上救援任务,哪里有呼救,那里就出现海上女侠的身影,经她救起的渔民无数。
传说有一次,天黑了,狂风大作,黑浪滔天,渔民回港迷失了方向,得讯后的林姑娘情急中将自己家的房屋点燃了,让熊熊大火为船只引航。
她“年及笄,誓不适人”,也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也依然不肯嫁人,只为一心帮助别人。遗憾的是,在一次救援中,女侠被巨浪卷走。善良的林默在她28岁时就去世了,但离世后“时显灵应,或示梦,或示神灯,海舟获庇无数,士人相率祀之”。
林默出生后,“弥月不啼“。深受佛教影响,“五岁能诵《观音经》”,稍长“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从事的是占卜、算命之类的工作。
林默因生在海边,水性极好,“长能乘席渡海,常乘云游于岛屿”,救助遇到海难的商船、渔民,“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 [5]
今天,我回看历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郑和也非常虔诚地信奉妈祖。
郑和每率船队出海,出发前都要祭祀天妃,船上中也供奉天妃,遇海难或海盗时,也必求天妃保佑,而且返航回国后还要祭祀天妃。
根据《厦门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商船上,工作人员编制中有一名专职香工,“朝夕焚香祀神”,可见当时船员们对供奉妈祖的重视程度。
到了今天,我国沿海一带,包括台湾地区的渔船上,仍有供奉妈祖神像。
明清两代对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褒贬不一的。成化年间,明宪宗受宦官鼓动,也想再来一次下西洋,兵部却报告当年的水程(航海档案)找不到了。
如此重要的资料怎么会失踪呢?
车驾郎中刘大夏的回答是:三保下西洋,耗资巨大,死人上万,却于国家无益。就算档案在,也该烧毁,还问什么有没有! [6]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正史,因此真实性存疑;但,就算是编出来的,也代表了一种真实的态度——很有些士大夫对此壮举不以为然,他们又怎么肯费心去研究郑和? [7]
何况郑和还不属于主流社会。其实就连《明史》和《明实录》这样的正史,所记载的郑和7次下西洋时间表也有错乱。
直到1931年,福建长乐县知事吴鼎芬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四年后郑鹤声先生发现了太仓刘家港《通番事迹记》碑文,才算了此公案。 [8]
不过,航海档案怎么丢的,仍然不清楚。 [9]
这些故事妈祖当然不知道。
这位海上女神与那位航海家在明清两代的待遇也天差地别;妈祖的地位步步高升,尊号加到无以复加,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天妃娘娘的全称长达66个字。
郑和却实际上被淡忘,只有在某些时候才拿出来向世界炫耀,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撰写《明史》的人,真是心如明镜。 [10]
明清两代统治者对航海的态度却成了谜。
反对,就不该尊崇妈祖;支持,就不该下令禁止。
但我们知道,明太祖的禁海令可是十分严厉:片板不许入海。
那么,他的儿子朱棣又为什么要耗费巨资组织舰队,让郑和漂洋过海呢? [11]
郑和下西洋却是大张旗鼓,首航在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即位的第三年才寻找建文帝,这本身就很奇怪。先派出舰队直奔海外,过了两年才派人在国内密访,岂非更加怪异?
不过,胡濙倒很像是找人的;他在国内找了九年,走遍天下州郡乡邑,永乐十四年(公元1418年)才还朝,职升礼部左侍郎,官阶正三品。看来,这位密使的寻访卓有成效,所以三年后再次出巡长江以南,四年后的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还朝。
此刻,由于御驾亲征,皇帝正在河北省宣化县,当时叫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朱棣已经睡下。听说他来了,立即召见,两人谈到大约凌晨两点。
谈话内容没有记录,可能与建文帝有关,因为《明史》接着说: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12]
如此说来,莫非胡濙与郑和是分头寻找?
不过,郑和跑得也太远了点,比如:
古里地闷——帝汶。
溜山——马尔代夫。
忽鲁谟斯——伊朗东南波斯湾某岛。
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竹步——在索马里。
麻林——在肯尼亚。 [13]
天涯海角啊!这就只能用“示中国富强”来解释:不耀武扬威不足以示其强,不厚往薄来不足以示其富。
如此高成本的摆阔逞能当然难以为继,郑和七次下西洋也就成为中华史上的绝无仅有。
好吧,炫耀就炫耀,为什么要这样排场?
也许是因为朱棣好这口。
他编纂《永乐大典》,铸造永乐大钟,还想为太祖皇帝树一块高达80米的巨碑,只不过半途而废。
诸如此类的史无前例不胜枚举。
何况好大喜功的帝国元首前有汉武帝,后有乾隆帝,朱棣算得上吾道不孤。 [14]
但,仅仅如此吗?
恐怕未必。
汉武帝和乾隆帝都有大笔遗产可供挥霍,朱棣却是开销甚多而捉襟见肘的。甚至还有学者认为,他正是因为财政困难才派郑和出海求宝。可惜事与愿违,大量番货涌入之后无法抛售,宣德帝只好以低价折算,强行作为官员们的俸禄发放。
那么,没有钱用还要大肆铺张,为了什么? [15]
只有一种可能:巩固皇权。
众所周知,朱棣的龙椅是从他侄子那里抢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才是合法的大明皇帝,而且深得同情。
明人甚至说:自古不幸失国之君,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对此,朱棣心里可是比谁都清楚。没有合法性,就只能借助于正当性。若能依靠所谓“以德服人”的方式,以致四海来归,无疑能够证明他是真命天子。政治红利如此之大,是不必算经济账的。 [16]
林默在世时就被神化,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湄洲岛上就建了第一座妈祖庙。 [17]
她去世后,妈祖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蔓延到了中国沿海的广大地区。而且,对妈祖的信仰得到了官方支持,历朝历代对其屡屡册封。
妈祖封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妈祖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
皇帝的册封清晰地记录了妈祖从“辅国”到“护圣”,又到“庇民”的三大功绩。据统计,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号,总共达到600多字,创中国神仙封号的最高纪录。 [18]
中国第一座妈祖庙,是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由村民捐资在湄洲岛上兴建,当初仅仅是一座小庙,名叫“灵女庙”。经历代扩建,已形成拥有5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的大型庙宇。 [19]
千百年来,妈祖庙已经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由当初一座简陋的小庙,发展到今天的1500多座(数据可能不那么准确,有确切数据的朋友请赐教),而且不但遍布中国沿海地区,还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了日本、东南亚和美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1] 福建长乐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原文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易中天中华史23·大航海时代·郑和远航》
[2] 南京龙江关天妃宫《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原文是: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不错愕。乃有神人飘飖云际,隐显挥霍,下上左右,乍有忽无,以妥以侑。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耀,遍烛诸舟,熇熇有声。已而烟消霾霁,风浪帖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龙鱼遁藏,百怪潜匿。张帆荡舻,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咸曰:此天妃神显示灵应,默加右相。
[3] 关于郑和的卒年和卒地,历来众说纷纭。宣德八年(1433)卒于古里,是学者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受到认同也受到质疑,此处不讨论。
[4] 请参看罗春荣《图说妈祖文化》及其他相关资料。
[5] 《妈祖研究文集》蒋维锬海风出版社2006-6
[6]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7] 郑和下西洋遭到反对的情况,请参看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及其所引史料。
[8] 周运中《郑和下西洋新考》。
[9] 张会超《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的是是非非》,龙永斌、江新国《郑和航海档案遗失原因探析》,李映发《郑和下西洋档案并非刘大夏烧毁》等论文。
[10] 已有学者持类似观点,请参看邱树森《郑和先世与郑和》。
[11] 明太祖的禁令见《明史·朱纨传》。
[12] 《明史·胡濙传》;《易中天中华史23·大航海时代·郑和远航》
[13] 郑和也许还到过更远的地方,但学术界有争议。
[14] 周运中《郑和下西洋新考》。作者还认为,朱棣的目的是要制造盛世局面,同时耗尽民力,使之无法反抗。
[15] 因财政困难出海求宝,请参看田培栋《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所获财富的估计》。下西洋造成的不良后果,请参看韩振华《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16] 明人对建文帝的同情,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本段论述,又请参看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陈尚胜《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
[17] 参看《莆田妈祖宫庙大全》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编辑整理、《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18]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郑丽航/蒋维锬
[19] 参看《莆田妈祖宫庙大全》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