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自序的时候,我的心里依然不太相信这是真实的。
这一部《美人》能够完成,是我自己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内心,确认一条我今后真正该走的路。
一个人埋头于写作、阅读、考据,才是属于我最最自然的一种状态,有人说我能当文化学者,有人说我是散文、杂文、诗歌创作并举,历史学、美学、文学、红学、戏剧评论、文艺理论齐飞。
这么多年凭我一己之力,当然做不了这么多的事情,如果非得在这里挑一两个,我只说清史与文艺理论,其余诸多选项就是日常的调剂。范文澜先生有句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五千多年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是靠那些甘坐冷板凳的人延续着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
研究历史,最难的地方,如阎崇年先生说“用别人没用过的史料,讲别人没说过的义理”。做这样多的案头工作,虽然辛苦却让我欲罢不能、乐此不疲,我把它叫做“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在这样的专注中,是对时间本身的一种克服,这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接近于完全没有办法被剥夺的幸福感。这个关于“美人”的梦,我一做便做了13年。
我们生活在自我庆祝的文化之中,试图表现得讨人喜欢,我们对物质的强烈渴望,恰恰是精神匮乏带来的。
是否有这样的一个瞬间,你会发现,历史与未来是同样崭新的。有人把历史学家比喻成“守艺人”,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寻找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辨析着字里行间的裂隙吊诡。
历史,不止是一个清醒的、旁观的,客观的存在,它更是一个强烈介入的、热情的、甚至充满胡闹的表现。那些也是历史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国人自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从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等等各个领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影响。
中国传统女性她是有一套自己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的标准的。比如如何卸妆、如何沐浴、如何社交、如何饮食、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发挥属于女性的独特价值。
所谓古代“男尊女卑”是一个陈旧的观念,我只赞同,它是相对而言的。
我写这部《美人》实际上就是让大众了解芸芸众生中,在历史的缝隙中,还有一抹专属于女性的亮色。
每个美女都是一个美的造物,又是一个美的整体。
明媚的笑,淘气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沉思的头,丰盈的意志,忧悒的情绪,掠人的眉宇,疑惑的樱唇,神秘的额头,野趣的行为,茂盛的睫毛,起伏的胸脯,丰满的臀,小巧的脚,纤细的腰,天使的纯洁,如梦的渴望,空灵的优雅,不可言语的叹息,羞涩的谦柔。这个美女是上天唯一造成的美女,任上帝有天国,我只愿拥有她。
美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她能俘虏人的心灵,魅惑人的思想,激起人感情上的熊熊烈焰。
中国古代典籍、诗词曲赋,自诗经以降,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为大观。
其中关于美女的描写不绝于缕,精彩绝伦,让今人自叹弗如。如果历史中少了美女这一章,那中国的文化史不知要逊色多少。
凭借一己之力写这样一部带注释的历史散文作品,并不容易。
网罗天下美女,从人文初祖到历代后妃,从名妓到女侠,从巾帼英雄到女政治家,从女商人到女刺客,从谍影重重到革命者,从民国名媛到民间故事。
本书共11个大专题,从远古到近代,描绘了在中国历史上315位举足轻重的女性角色。
历史总归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我的这部书,力求做到尽可能的走进历史的案发现场,还原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比如“庚子国难”后,慈禧太后一改往日形象,开始了她的“油画外交”,可是她的内心却无比厌恶;等等诸如此类,如何体察当事人的心理,是这部历史散文和我自己要做的功课。
在确定人选上,经过了近10年的准备,当我写下女娲、妈祖、嫘祖这些远古的母亲神时,依旧不确定后边要如何选择。于是,开始分门别类,在待定的女性角色中按照专题一一甄别。
于是就有了诸如:母神篇、后妃篇、公主篇、宫女闺怨篇、巾帼篇、名妓篇、女帝篇、佳人篇、民国风云篇、女刺客列传篇、民间故事篇,等专题的产生。
我选取了在历史的拐点力挽狂澜的女性,在烽烟的战场重逢陷阵的女性,在历史的缝隙命运多舛的女性,在男权的社会至高无上的女性等等。
于是,我以巨大的勇气爬梳所能触及的史料。“倘若剽窃一本书,人们谴责你为文抄公;然而倘若你剽窃十本书,人们会认为你是学者。”我在阿莫斯·奥茨的回忆录中读到了它,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这句话给了慰藉。
在过分庞杂的史料与线索的缝隙中,找出一部“古代女子图鉴”,完成一本历史散文,实在是一个冒昧、令人不安的尝试。
我试图通过当时遗留的诗词曲赋歌、文物、书信,等等历史信息来架构文章。仿佛置身于一片不断深入、盘根错杂的密林,让我试图抓住每一位偶尔路过的向导之手。
于是,在翻资料的过程中,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那些关于美人的字眼儿,会跳出来,到达我的大脑索引,而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这得益于我每天翻翻书的阅读习惯。
如果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的道路,甚至放弃了去寻找的努力,那么这个社会最终就会充斥着陈词滥调;人们在其中长久地生活,逐步失去了判断力与感受力,最终产生更多的陈词滥调。
我想寻求一种更辽阔与深沉的表达,于是我停下了脚步,开始转向,进入一个向后看又藉此可以冷静反观自己的领域。
基于此,我问自己,为何不写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美人的群像,来复活时代的细节与情绪,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借此来暴露一些关于女性的社会问题?
某日黄昏,在日影斑驳的街头,我茫茫然看着眼前走过的姑娘,红裙子、绿裙子……·消失于街景中。
她是谁的女儿;谁的母亲;谁的妻子;会不会曾经也有那个年少的梦。
这是一幅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街景,有着普世经验和俗成规律,就像阳光雨露,生老病死;人生大抵就是如此。
于是,我书中写到那些人物,走到了我的眼前,我的脑子忽然跳出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写的那句“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在那风中,一眼千年,沧海变幻,蝴蝶飞舞花香犹存,岁月没有饶过那些历史上的美人。
2022年3月16日夜
广东东莞·脂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