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昭君【西汉】

她一行连走数月,一个人在幽思自叹,自怨自艾,百无聊赖,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份感,混杂着羌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的大雁望着惊艳绝世的美女,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于世的绝唱。从些,在历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留下了一幅怀抱琵琶,寂宾无言地走在斜阳下荒无人烟之中美丽女子的背影。

汉家拙计是和亲,秀色用当十万兵。
一曲琵琶惊落雁,几行乡泪染胡尘。
自此汉匈干戈罢,从今海岳鸡犬宁。

不是画工贪小故,人间岂得识昭君。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汉元帝下令在全国选秀,16岁的王昭君因其貌美、才华出众而被选入宫中,与一同入宫的众多宫女等待被皇帝选中的机会。

彼时,汉元帝会通过宫廷画师为她们所作的画像来选拔,因此许多宫女为了让自己的画像能够被选中纷纷贿赂画师,而无法认同此行经的王昭君恍若一个异类,也为此被画师记恨,故意将其画像丑化。 [1]

正因此,王昭君虽被召入后宫,却从未被汉元帝宠幸过,在宫中的生活颇为清苦。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改变王昭君命运的一次转折很快到来了。

她叫王嫱,世人更熟悉的是她的另一个名字——王昭君。 [2]

王昭君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面,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对她还是极尽宠爱,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金钱去培养她。这种重视在那个村庄可算是独一份,据说和她母亲在怀昭君的时候做了的那个梦离不开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后人杜撰的,还是确有其事,昭君母亲那时候竟然做了一个月亮落入她怀里的美梦。

昭君从小就展露出了聪慧的模样,没有辜负她父母的期待,是那个时代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出落的亭亭玉立,是远近闻名的美女子。

这样子的女子,等到她到了适合结婚的年龄,求娶的人是数不胜数,毕竟昭君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还颇有才华,行为举止端庄大方。对于那些求娶的人,昭君没有一个看上,她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

也许,上天也并不想这颗明珠蒙尘,那时候的汉代皇室在全国选拔美女来充盈后宫,这是很多女子改变一生的机会。昭君也没有错过,以她的才情和名气,当地官员早已经把她纳入其中。就这样,年纪轻轻的昭君就离开了生养她的故土,后来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个时候的她不一个是憧憬多一些,还是紧张害怕多一些,这就不得而知了。

彼时,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三次到长安面见汉元帝,只为请求与汉朝和亲。但塞外的生活环境恶劣,且路途遥远危险难料,汉元帝自然不舍将亲女远嫁,便想在宫女中择一位自愿者和亲。而宫女们也都知道和亲的痛苦,也无一人愿意前去。也正是这个时候,王昭君挺身而出,自请去和亲。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十,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奉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君初见,貌天仙,汉宫悲秋失红颜;画里空,归期是何年。
登北去,离江南,故人依稀玉门关;独凄然,撩动琴冰弦。
马嘶鸣,惊落雁,月冷星寒照婵娟;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黄沙冰,堆雪暗,汉室怎知红粉怨;宫墙绿,痛不少三千。
泪两行,蝶衣单,日日断肠琵琶弹;伴胡马,不叫度阴山。

宫帏绫,遮红颜,泪透青史戍家园;烟云去,一笑为江山。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3]

正史中,汉元帝时期是西汉强盛时期,而匈奴经过汉朝连番打击早已元气大损,是汉强匈奴弱。实际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归降向汉朝称臣,成了汉朝的属国,并且呼韩邪单于曾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也是第三次入京朝贡时,元帝挑选了宫女赏赐于他 [4] 。而北匈奴郅支单于也在不久前被汉朝远征军陈汤、甘延寿等人诛灭,所以不存在“汉朝屈辱求和”这种情况,也并无王昭君自愿请行一说。而且汉元帝也并没封王昭君为“明妃”,这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诗、词、小说、戏曲创作亦多以其为题材。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多首,与之有关的戏曲、小说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500多人。清光绪年间,永康胡凤丹月樵氏辑录为《青冢志》12卷,收集昭君相关诗歌503首。 [5]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后世大多数诗词戏剧都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受这些作品影响后人对王昭君和昭君出塞形成刻板印象既把昭君出塞当成是屈辱和亲。实际正史中上并非如此。

她的容颜是那样平静如水,没有言语,没有喜悦,深深的一个宫廷礼仪,算是与皇帝做最后的道别。皇帝被震惊了,两眼直视这位风华绝代的美女,面部表情僵硬无比,他是在愤怒皇宫里的黑暗,还是在怨恨自己的无能,不得而知。欢快的鼓乐之声,并没有因为他的表情而停止,送亲的仪式继续进行,这毕竟是一场全天下都知晓的政治游戏。

在送亲的仪式上,她没有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在宫女们的簇拥之下,缓缓的走上了迎亲大轿,这一刻啊,她的泪珠犹如断了线的珍珠,飘洒向地面。

她知道这是一次没有归期的远行,这是一次生与死的离别。一向清朗的天空,忽然飘来了朵朵白云,它们或许是为昭君送行,或许是来传达亲人的祈盼、一向躁动不安的云雀,也静静的伫立枝头,它们或许被她的美貌惊呆,或许为这么隆重的场面所震撼,就连鼓乐手们,也放缓了音乐的节奏,把一首欢快的送行曲,演变成了忧伤的旋律。

送行的人们啊,没有了来时的兴奋,或掩面,或凝重,他们是在为远行的女儿担心,还是不忍她的离去,静谧的场面令人窒息。迎亲的队伍,缓缓在长安街上前行,随着送亲鼓乐的远去,走出了长安走向了大漠。

已换上匈奴服装的昭君,还是那样光彩照人,俊秀的脸庞在篝火的映衬下,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刚毅。是啊,她现在已是匈奴的阏氏,她要母仪天下,她要撑起匈汉和睦共存的使命。

昭君随呼韩邪来到塞外,在匈奴又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二人感情很深,但不久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久旱不雨,水草枯死,牧民饥饿混乱,朔漠飞沙中又夹着一股邪风。当地居民说这些灾难都是王昭君带来的,只有用她的血来祭奠匈奴先灵,草原才能化险为夷。呼韩邪终日愁闷,惶惶不安,昭君也愁眉不展,忽然她想起父母在她进宫前曾送给她一个锦囊。昭君打开锦囊一看,原来里面装有庄稼种子、金剪子和一张黄纸。昭君百思不得其解,伤心地流下了一串串泪珠。这泪珠滴落在冰凉的沙子上,沙地上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一股蓝晶晶的小清泉。昭君又惊又喜,有了水,还要有牛羊、水草、庄稼。她拿起了金剪用黄纸剪了一只小羔羊,想不到刚剪成,小纸羊就变成了真羊。昭君又用黄纸剪牛羊、水草花瓣,顿时,身边出现大片的绿草香花,成群的牛羊在其中吃草、休息。最后昭君又将锦囊中的种子撒在沙地上,顷刻便长出了庄稼。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世代传送着昭君的恩德。

婚后的第三年,呼韩邪单于便病逝了,而按照匈奴的习俗规矩,王昭君必须要嫁给下一任的单于复株累若鞮,也就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

相比于呼韩邪单于,复株累若鞮的年龄与王昭君相当,两人的相处会更为融洽一些,两人也生育有一个女儿。

待复株累若鞮去世后,其子继位,尽管对方已经是王昭君名义上的孙子,她却只能按照习俗规定再次下嫁,也不知王昭君是不是克夫,儿子都死得比她早。不幸的婚姻生活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得王昭君在第三次婚姻不到两年后便郁郁而终了。

昭君墓址并无考古发掘,在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相关墓葬或衣冠冢。 [6]

王昭君被和亲之后就努力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多次在匈奴想要发动攻击的时候,主动联系自己的母国,给西汉报信,在生了孩子之后仍然为西汉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她所创造的和平岁月终究还是毁于一旦了,这样一代绝世美人,最终在绝望当中死去,被葬在了大黑河的南岸,她的墓地至今仍然在那里矗立着,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她的可悲与荒凉。

关于王昭君的去世,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她是在荒凉当中过于失望而郁闷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她的第二个丈夫去世之后,她就向匈奴请求回到西汉,但是却未被允许,所以后来她还被要求嫁给自己的继子,多年以来,王昭君早已对这种生活感到怨气颇深,无法排遣,所以最终她选择了服毒而死。

不管这两种结局哪一个是真实的,都不难发现,王昭君的结局其实都不好,无论是抑郁而终还是服毒而终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都是不正常的。

在历史的舞台之上,昭君是划过了天际的流星,在朔风和流沙中沉落了。人生于她只余下无限的空间,永恒的沉默。那种不再望归的凄美悲切痛楚,是苑漠深处被摒弃的孩子,孤绝的呼唤,也可以唱成苍桑的历史凄美的悲歌。

无论真相如何,王昭君的确都是在边疆塞外的孤独和寒冷当中备受煎熬的,在她年轻的时候不断的为西汉输送情报,让西汉与西匈奴能够在一段时间当中和平共处,但是她核心的意义最终还是让她亲眼看着破灭了,因为匈奴和西汉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战争人人都记得魏青等人前往西域攻打匈奴立下战功,但是却很少有人记得王昭君为了国家的和平牺牲了自己的一生。

或许有的时候过于美貌也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古代女性没有地位的时候,就只能任由皇帝安排,把自己送到一个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地方,孤独的结束自己的一生,那个时候女性真的是时代的牺牲品,实在是可悲可叹,王昭君也实在是值得敬佩和怜爱。

本章注释:

[1] 见《西京杂记》

[2] 据班固《汉书·匈奴传》记载,“王蔷,字昭君”,“号宁胡阏氏”;《汉书·元帝纪》又称之为“王樯”。在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却称“昭君字嫱”。在两本重要史料中,就出现了四个不同的称号:王蔷、王樯、王嫱、王昭君,导致后世对王昭君的姓名字号莫衷一是。王昭君以民女被征入宫,初无封号,身份只是宫女,其名字也不会被注意。《汉书》第一次提到王昭君时,称其为“王樯”,“樯”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样,仅是与被征选入宫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樯指船桅杆,王樯即为一位船载而来的王姓姑娘。而“墙”、“嫱”这两个字,都是樯字的同音假借。(参见,李均惠著《误记王昭君事辨析》)关于王昭君的史料非常少,在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只能由以上推论猜测: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确定外,她的名、字都应属不详,很可能是本来就没有,后世因其政治封号才习称“王昭君”。

[3] 参见,王珍梅主编;尤学文,张军副主编,大学语文

[4] 参见班固《汉书·匈奴传》相关记载。

[5] 清胡凤丹.青冢志:永康胡氏退补斋刊本,清光绪三年(1877)

[6] 内蒙古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2006年,以昭君墓为核心,扩建为昭君博物院,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昭君墓,位于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清《马邑县志》《朔州志》载村原名青冢村,有阔四、五亩,高丈余之冢。2013年,晋蒙首届弘扬昭君文化研讨会立有新碑,碑首篆额“流芳百世”,碑体是:“头枕大青山,脚登雁门关,玉手嬉桑干,泪眼望长安”,碑阴镌刻线雕昭君肖像。河南昭君墓,位于许昌市襄城县,据《襄城县志》载:十里铺西有一古冢,名青冢,是为纪念昭君出塞所建的衣冠冢。冢旁有龙兴寺,后人遂将龙兴寺改名为青冢寺。寺中松柏参天,浓荫蔽日,香火鼎盛时终日烟雾缭绕,状若烟云,似昭君出塞时的满腔忧怨,故称“青冢愁云”,为明代襄县八大景之一。2006年6月8日,青冢寺被列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pyMiXYX6c/wbCKdIakI80vIQMwkBmlkh5ukfX2fhIZnNpoeqYjK8jy3aw8dpNz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