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班氏被选入宫,被封婕妤。 [1]
古代才貌双全的女子并不鲜见,而红颜薄命者也不在少数。而班婕妤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她的美丽容颜,也不在于她的才华,而是她对生活的超然姿态。她得宠时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失宠后却又能做到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稍无妒意,心如止水。在复杂险恶的宫闱之争中,在历经后宫春花秋月的劫难里,她始终保持一枝独秀,像一朵金黄的菊花,静静地开在深宫别院的污浊里。
所以,班婕妤不仅是汉成帝宠幸的后宫妃子,是着名的西汉女辞赋家,史称她善诗赋,厚美德,因此,她被后代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
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 [2] 中,描绘了班婕妤与汉成帝同乘驾舆的情景,把班婕妤的端庄娴静,作为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以此为鉴的典范,成了美好妇德的化身。梁代钟嵘的《诗品》中评论说,班婕妤是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身为封建士大夫的男人青睐,并给予崇高的评价,实在很难得。班婕妤不但有花容月貌,而且颇有才华,写得一手极好的辞赋,才德兼得。因为她出身于一个名将之家,父亲是汉武帝的骁将,立下汗马功劳;而她也是《汉书》作者班固 [3] 和才女班昭 [4] 的姑母。其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班氏家族的崛起,就源于班婕妤与皇族的姻缘。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之下,她自有一份雍容华贵的气质,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班婕的名字现已无法考究,只知汉成帝的后宫之中,有名女子为班氏,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进宫后被选为婕好,所以后人常以班婕妤来称呼她。
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而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也是有口皆碑的。班婕妤自幼熟读史书、经书,擅长音律和诗歌,常常自己谱曲填词。她口才出众,经书典故信手拈来,达到了出口成章的水平。班婕妤又是一位儒家道德的标准楷模, [5] 女德的精致模板。她有宠不骄,无宠不妒;她胸怀大义,明是非知进退;她聪慧过人,以超然姿态化解凶险;她孤影孑然,情到深处让人潸然泪下。
我们就从班婕妤与汉成帝的爱情,拨开她尘封的历史。
班婕妤入宫时大约15岁左右,因为才貌过人,所以立刻得到汉成帝的宠幸。在班婕妤入宫前,汉成帝最宠爱的女人是许皇后,即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侄女。许皇后此人心肠不坏,就是有两个短处,一是脑瓜不灵,二是嫉妒心强,这两个弱点最终导致她悲惨落幕。不过班婕妤的受宠却并未引发许皇后的嫉妒,两人相处还很和睦,这班婕妤的自我约束有很大关系。
出于对班婕妤的宠爱,汉成帝一度走到哪里都喜欢带着她随行,甚至希望两人能同车出行。于是汉成帝下旨,专门为他俩打造了一副爱巢——宽大的车辇。可班婕妤却拒绝上车,情愿坐小车跟随在后,她说:“我看古代图籍,发现所有圣主明君,身边陪伴的都是贤臣,只有夏商周三代末世之王,他们身边才有宠爱的女人陪伴在侧。如今我与您同车,岂不是跟三代末世相同”。汉成帝一时语塞,转而大为赞叹,这件事被太后王政君得知,老太太不吝美词:“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6]
管窥见豹,从这件事至少可以看出几点:
一、班婕妤懂得自律,没有因为受宠而忘记了身份;
二、班婕妤胸中有格局,她懂得自己的丈夫是皇帝,代表的是国家形象;
三、班婕妤心中有大义,为了国家利益能自觉牺牲个人利益;
四、班婕妤有责任感,时时刻刻不忘提醒丈夫作为皇帝的义务。
由此可见,汉成帝对班婕妤的宠爱,除了美色以外,还有“知己”的成分在里面。这种情愫虽增强了两人的粘合度,却缺少了爱情应有的烈度。爱情嘛,需要疯狂,太过理智则寡淡如水,必不能久!
果然,班婕妤与汉成帝所生之子夭折后,二人之间走向了平淡,汉成帝移情别恋于卫婕妤。这位卫婕妤本名李平,赐姓卫,是班婕妤的侍女,班婕妤在自己受宠期间,很大度地将李平推荐给了汉成帝。
班婕妤为何给自己培养“情敌”?我猜测,班婕妤自感在“爱情”上不能以媚态满足君王,希望李平能补足自己的短板吧;看起来对皇帝来说,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女人,需要靠数量凑补。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赵飞燕为了上位,设计诬告许皇后在椒房殿行巫蛊之术,咒诅后宫及皇帝,刘骜大怒,于是废掉许皇后。恰巧班婕妤也在,因此受到牵连。 [7]
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许皇后,她在赵飞燕、赵合德的挤压下心理失衡,因为行巫蛊之术被废,许氏一族也跟着遭殃了。
许皇后的倒台没有让赵氏姐妹收手,她们玩出了一箭双雕的计谋,企图连班婕妤一并剪除。于是她们告状:班婕妤也参与了许皇后的巫蛊。
面对拷问,班婕妤的表现堪称精彩,她既不惊,也不闹,甚至都懒得给自己找证据,而是说出了如下一段话:“妾闻死主有命,富贵在天。假如真有鬼神的话,一定不会接受这种以“邪欲”谋求福报的企图,假如没有鬼神的话,做这种事岂不是白做”? [8] 这么深奥富含哲理的话,估计赵氏姐妹听得头都大,不过汉成帝学识渊博,他听懂了,想想昔日的恩情,他臊得满脸通红。
就这样,班婕妤云淡风轻的寥寥数语,让她躲过了劫难;不过,她知道赵氏姐妹绝不会罢手,自己还能躲过卑鄙者轮番攻击吗?旧情还能让汉成帝充当她的保护伞吗?
思考的结果让她失望了!不过,聪慧的班婕妤立刻想到了一个人——皇太后王政君。偌大的皇宫,恐怕只有这位慈祥的老人,可以给她一片安宁的天空了。于是班婕妤提出,希望自己能移居长信宫伺候太后。
王太后时间长了也看不下去,劝告班婕妤还可以努努力,毕竟之前刘骜那么喜欢她,不能这么早就放弃希望。而且王太后坚定地认为,班婕妤的贤德虽然不至于能让刘骜成为楚庄王那样的明君,但至少可以起到好作用,不会像飞燕合德那样,每天导致刘骜耽误朝堂政事。
在王太后的鞭策下,班婕妤努力过,并且诞下一子,但是这孩子没过几个月就夭折了。而这孩子的死,与飞燕合德也脱不开干系。作为孩子父亲的刘骜,即便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仍要护着他的宠妃周全。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班婕妤,内心更加凄凉与绝望,对这所谓的后宫、所谓的丈夫都不再抱有任何期望。她所有的凄凉、哀怨的情绪,都变成了一首首辞赋,传达着自己的心声。
汉成帝没有理由阻止,王政君对班婕妤本就心存好感,就这样,三十岁出头的班婕妤从此深居长信宫, [9] 与汉成帝几乎不再谋面。
从此,班婕妤除了陪伴太后烧香拜神,读书写诗就成了她打发寂寞的唯一手段。
在近10年的青灯孤影下,她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只可惜仅仅保留下来三首:《团扇歌》、《自悼赋》和《捣素赋》这三首诗赋其实是一个格调。
比如,《团扇歌》 [10]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
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
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君王出入,伴你身侧,
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啊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
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等到用不着团扇的时候,它将被抛弃,
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这首诗被后人引申为一个成语“秋凉团扇”,和一个典故“班女扇”,表达了女人对旧情的追忆,和遭受抛弃的悲凉心境。
在她的辞赋中,伴随着才华的倾泻,也总能看到一种浓浓的凄凉和哀怨,就像用一根才华的笔,写尽了后宫女子的失意与苍凉,但偏偏其中又饱含着善解人意的贤德与善良。
到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德才兼备的班婕妤首先是女人,她也渴望爱情,思念那个曾经给了美好岁月的男人;然而,宫墙外她能听到的却是赵氏姐妹的欢笑,那个男人早已忘记了她吧。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汉成帝突然驾崩的消息传来, [11] 宫中大乱:赵合德当天自杀,汉哀帝灵前即位,赵飞燕升任太后。
我们不知道年过40的班婕妤,那一天想了什么,还有没有眼泪,她做出了惊人决定:申请移居汉成帝昌陵,用余生陪伴那个曾经给她爱的男人。在深宫高墙内,青春年华都伴随着孤灯逝去,哪怕精神世界十分丰富,也不得不在无边无际的孤寂与落寞中苍凉度过。
昌陵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来人往,石头是冷的,大地是凉的,草木也是冰的,连那份曾经的爱都没了温度。班婕妤在那里度过了孤苦的一年后,她化作了一座“愁女坟”,或许在那里,她还能找到那份旧爱吧。
[1]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
[2]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3]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4] 班昭(约49年—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班昭博学高才,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她爱好历史,完成班固未竟的《汉书》。汉和帝即位后,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她曾参与政事。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5]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婕妤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
[6]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好同辇载,婕好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7]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希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署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8] 见《世说新语·班婕妤辩诬》。
[9]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赵氏姐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共(供)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汉宫才女班婕妤不敌赵飞燕自比“秋后团扇”。
[10] 参见华浊水著《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
[11]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