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汉武帝来到皇后的宫中,一股冲鼻的味道迎面而来。 [1]
汉武帝:“皇后今日佩戴的是什么香囊,这香气过于刺鼻,皇后平日里,应该多佩戴些清淡的香囊”。
陈阿娇:“受不了,早说啊。您没当皇上之前,怎么不说,当了皇上就开始嫌这嫌那”。
汉武帝:“皇后这是什么话”?
陈阿娇:“皇上不要忘了,臣妾的母亲是怎样帮助陛下夺取皇位的;现在皇上因为臣妾迟迟没有子嗣,就嫌弃臣妾,哪还有一丝儿时的情谊,反倒去宠幸别的妃子,想要喜新厌旧,也要等自己的屁股坐稳了皇位再说啊”。
没想到,陈阿娇恃宠而骄,汉武帝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道“放肆,你是忘了君臣之礼,在说朕的皇位不稳吗”。
陈阿娇:“臣妾身为皇后,就有职责提醒陛下,不要忘本……·还有,臣妾这香囊是臣妾的母亲特意制作的,虽然陛下不喜欢,但臣妾的母亲对臣妾有养育之恩,忘本这种事情,臣妾是是断不会做的,恕臣妾告退”。
夫妻俩的嫌隙,或许在他们初见时,就以埋下了。
这个女人的故事,不妨由一段众人皆知的“金屋藏娇”的典故切入可能更为引人入胜。
西汉景帝年间,一次看似普通的内廷家宴。
列席之人有汉景帝刘启,汉景帝之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刘嫖之女陈阿娇。当然还有年幼但当之无愧的男主角——当时的胶东王刘彘,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以及——当时面带微笑,并不引人注目的汉武帝之母王美人。
也仿佛是酒后大人不经意间拿小孩来逗弄取乐。
长公主抱起刘彘问道:“宝贝儿,以后要娶老婆么?”
刘彘小朋友应声答道:“要啊!”
童声朗朗,大人们都乐了,长公主接着指着周围的侍女问:“那把这些人当中的人给你做老婆要不要?”刘彘小朋友摇头。
长公主又问:“那把阿娇给你做老婆要不要?”
此时刘彘小朋友不但清脆应声答:“要!”更加富于表现力地加以补充:“如果把阿娇姐姐给我做老婆,我要盖一所金屋子给她住”。 [2]
众大人闻言大悦。
刘彘小朋友当时并不知自己极出色的临场表现,几句童稚之言无形中确立了自己的储君之位,更不知这一言牵动大汉朝未来数十年间无数人的生死荣辱。有些事如花开与不开,妙在知与不知之间。
回头看来他这一言威力之大,简直匪夷所思,不但定了自己的终身,更定了江山。真正重大的机会总是以若无其事的面目来临,然后稍纵即逝,不可复制,幸运的是,刘彻抓住了机会。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刘彻17岁,这一年刘彻做了大汉帝国的新皇帝,阿娇也顺理成章的升格为皇后,事情到此本来是一段佳话。
时光匆匆,到了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此时的陈阿娇没有意识到,因为一桩巫蛊案 [3] ,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结局。
因为不满武帝独宠卫子夫,长安城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后陈阿娇幕后策划,谋害皇帝宠妃卫子夫和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她采用的竟然是最简单的办法——诅咒。可悲的是,结果不仅没有害死卫子夫,反而把主谋陈阿娇自己,折腾进了冷宫。
这话还得从陈阿娇的不育之症说起。
身为皇帝的女人,繁衍子嗣,为皇家开枝散叶,就是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何况皇家呢。
陈阿娇身为侯门之女,有着锦衣玉食的童年,成年后当了母仪天下的皇后,集美丽与权势于一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陈阿娇人生的前半场,可谓是被命运女神的宠儿。嫁给刘彻后,刘彻虽然没有实现当初的诺言,为阿娇盖一座金屋,但对阿娇的宠爱是有目共睹的。阿娇犹如掉进了蜜罐里,爱情事业双丰收,幸福得晚上做梦都会笑醒,她希望一辈子都是这样,最好时间就停留在此刻,不再流逝。
但是时间没有听她的,照样流逝,一年过去了,阿娇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两年过去了阿娇开始觉得无聊,三年过去了阿娇没有时间无聊了,因为她有了她有生以来最大的烦恼--一直没有生育。 [4]
皇宫里面的女人,尤其是皇后,生男孩子几乎是她唯一的任务;在母凭子贵、子凭母贵的时代,没有儿子,什么荣华富贵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历史一那些没有子嗣的皇后和嫔妃都没有好的下场。
陈阿娇伴着这样的烦恼度过了十余个春秋,在这十年里她恶梦不断,总是梦见自己因为没有儿子的缘故被汉武帝刘彻废掉,囚禁甚至赐死。
至于陈阿娇为啥不能生育中书上没有记载,阿娇的老娘刘嫖谝寻名医既没有弄清女儿无法生音的原因,也没有治好女儿的病。
于是夫妻二人开始病急乱投医,宫廷御医看过,民间的赤脚医生也看过,什么祖传秘方啊,宫廷秘制啊都吃过,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光花在治病上的钱就用去了九千万;那时候的九千万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小康之家能够坐吃山空的过上八千五百年。
这个时候,卫子夫的出现,填补了汉武帝的空虚和没有子嗣的难言之隐。
卫子夫因为容貌清秀,自幼便在平阳侯府做歌女。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卫子夫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故。汉武帝在平阳侯府的舞会上初见卫子夫;火星撞地球,于是在歌女们的更衣室里,汉武帝抓住了卫子夫,两眼冒出了火花,卫子夫没有拒绝,她没有权力拒绝,这个男人是九五至尊,自己能得到临幸也交了好运。激情过后,卫子夫被带入了未央宫,时间过去了一年,当汉武帝再次看着泪水莹莹的卫子夫,心里有了怜悯之意,便说到“朕记得你,平阳侯府的那个歌女”他留下了这个女人,并再次临幸了她,也许是天意,这次临幸后,卫子夫怀孕了。
于是,就发生了陈皇后密谋谋害卫子夫姐弟的恶性事件。
陈阿娇才对汉武帝说出了开头那一翻话。
生活在宫里的女人,首先想到的一招就是诅咒,这一招效果不知道有没有,但是最起码可以解恨,泄愤,历史上用的人特别多。
陈阿娇找来巫蛊专家,一番精心准备之后,他们开始诅咒。
但是谁都知道,巫蛊在皇宫里是明令禁止的。
皇宫里人多眼杂,不久之后,陈阿胶就被揭发了,事情传到了刘彻的耳朵里,刘彻忍不下去了,他想要彻查此案,于是把他交给了酷吏张汤。 [5]
张涛办事认真,严查案情,发现竟然有300多人牵扯其中,结果这些人无一例外,最后都被判了死刑,斩首示众。
对于最大的嫌疑犯陈阿娇,张汤是没有权力审理,于是他把案情的经过交给了刘彻。
刘彻痛恨陈阿娇母子俩时日已久,有了这个借口,刘彻终于把陈阿娇的皇后之位给废掉了,将她安排住进了长门宫,自此,开启了陈阿娇的幽禁人生。 [6]
当年长公主刘嫖帮助刘彻走上了皇位,他许诺如果娶了阿娇,就会金屋藏娇,如今才过去没多少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就在第一次“巫蛊之祸”的两年之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卫子夫终于为汉武帝诞下皇子刘据,这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自此,卫子夫成了陈阿娇的接班人,被刘彻立为皇后,身为嫡长子的刘据被立为皇太子,卫氏一族,从此青云直上。仅仅38年后,卫子夫重蹈陈阿娇的覆辙,在第二次“巫蛊之祸”中于未央宫椒房殿内自缢而亡。
我们,还说回到陈阿娇。
陈阿娇被废的原因大约有两点:
一、她是窦太后势力集团的一员。
2、她是功臣家族的后代。
汉武帝之所以废黜陈阿娇,主要因为,皇后、太后的家族(外戚)是两汉皇权最重要的嫡系力量之一,陈阿娇身后的势力,无论是窦太后家族(外戚)还是本身出身的陈氏家族(功臣家族)都不是汉武帝继续愿意扶植的家族。
汉武帝需要扶植独立干功臣后裔和旧外戚家族之外的新的外戚家族,也就是扶植新的利益集团。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府的歌女。平阳公主“嫁的也是功臣后代。立卫子夫为皇后,得到了平阳公主身后相关势力的支持,同时卫子夫又是独立于平阳公主的势力。就这样新的外戚产生了。”
我们今天看历史,只知道卫子夫,实际上,当时汉武帝心中肯定反复考虑了很多人选,最终选中了卫子夫。因为汉朝离我们实在太远,史料非常少,汉朝很多诸侯王的母亲都没有记载。跟卫子夫类似的人选因为最终没有被汉武帝选中,所以我们看不到她们的信息。当史书上说陈阿娇和卫子夫争风吃醋开始冲突的时候,那就是这是这场政冶博弈正式开始了。
随着当代秦汉时期地下竹简的不断土,会发现很多内容跟《史记》、《汉书》的记载根本不一样,甚至是南辕北辙。两汉时期这样的剧目反复上演,旧的外戚不新退出,新的外戚不断登场,汉帝并不愿意任何一个外戚家族连续经营两代(这里的两代指连续两代皇后)。不同之处只是西汉的外戚通常出身一般,东汉从大贵族中选外戚。
东汉吸取了西汉两大外戚互相制衡也不安全,设计了外戚与宦官互相制衡,直到十常侍之乱爆发,这个制度也寿终正寝了。
在准备资料时,就想,写陈阿娇应该从《长门赋》 [7] 写起,就像写杨玉怀离不开《长恨歌》,写蔡文姬离不开《胡笳十八拍》。馆陶公主为了失宠的女儿,千金买赋,请大才子司马相如写下了著名的《长门赋》,据传汉武帝看了之后只称赞《长门赋》写得好,并没有因此感动而宠幸陈后。
《长门赋》固然写得好,然而一个薄情才子为一个弃妇写的颂歌,终究没有挽回另一个薄情郎的心。
“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诗人崔道融如是说。 [8]
每每想起陈阿娇,心中总不能释怀,一朵娇贵的牡丹,匆匆凋谢。
无情的君王,失宠的皇后,本是常事;但是既然日后注定薄情,为何当初要用那么多青梅竹马的深情款款来衬托此刻的悲哀?早知如此,宁不要那段深情,让我伤了心,却忘不了情,还在日夜期待你会来长门相望。
对陈阿娇和刘彻之间的感情,后人多是同情阿娇,谴责刘彻无情。文人骚客为阿娇题的词甚多,也都离不开一个“怨”字。
比如刘禹锡这首诗: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因阿娇被废后被终身幽禁在长门宫,因此《长门赋》变成了《长门怨》
李白这样说: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陆游这样说:
未央宫中花月夕,歌舞称觞天咫尺。
从来所恃独君王,一日谗兴谁为直?
咫尺之天今万里,空在长安一城里。
春风时送箫韶声,独掩罗巾泪如洗。
泪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
不如南粤匈奴使,航海梯山有到时!
阿娇的遭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人生无奈的象征,“长门”也成了一个忧郁、失意的代名词,正如王安石的《明妃曲》 [9] 所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一个被废的皇后,引得文人骚客纷纷为其写诗鸣不平,这肯定是她没有想到的;英明神武的汉武帝,被人嘲讽,成为了薄情寡义的代名词,这一定也出于他的意料。
翻看史料,看刘彻和阿娇情份破裂之前的故事,我突然想起李白《长干行》里的诗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两小无猜,用来形容阿娇和刘彻的情份,一点也不过分。
她们确实是那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患难与共的小夫妻,如果阿娇能够生育,金屋藏娇的故事也许就能够一直美好下去。
只是,造化弄人,苦尽甘来的夫妻还未享受胜利的甘甜便分道扬镳,恩、情、爱,统统都被弃。
年少的他们,确实情投意合,也彼此需要。她一出生就荣贵至极,外祖母是权倾一时的窦太后,母亲是窦太后爱女馆陶公主,父亲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世袭堂邑侯陈午,舅舅是汉景帝,这样的一个女子就如同她的名字“阿娇”一样,娇贵无比。她的童年是奢侈尊贵的,太多的光环围绕在她身边,一位端庄美丽、娇贵率真的贵公主,一位有权有势、娇滴滴的美人,嫁给谁都会被人当做宝贝一样捧着,可是她偏偏嫁给了执拗的皇帝表弟。可以这么说,没有陈阿娇,就没有汉武帝;她成全了他的全部,他却负了她一生。
刘彻和阿娇的婚约成为了西汉政治的转折点,也成了刘彻人生的转折点。有了馆陶长公主这个靠山,刘彻的命运从此逆转。“母以子贵”并不是真理,栗姬低估了馆陶公主这个西汉第一公主的能力,她怎么可能只满足阿娇做一个小小的王妃?馆陶公主转而支持刘彻,在她不断地酝酿和苦心经营中,汉景帝最终废刘荣立刘彻为太子。
刘彻执政初期,经常和窦太后意见相左,窦太后似乎不太喜欢这个孙儿。但是窦太后宠爱馆陶公主和阿娇,有时候针锋相对,固执叛逆的刘彻并不知道怎么消除祖母的怒气。窦太后一生气,就动了换立皇帝的念头。长公主一听,这可了得,赶紧不停地劝说母亲,说刘彻这小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之后会好的,会对您孝顺的。阿娇也在外祖母面前撒娇,说:祖母我只要阿彻,您可不能废了他,没有他我怎么活啊。本来窦太后也只是随口说说,一听长公主和阿娇这般求情哄她开心,转而喜笑颜开,也就不再追究了。
那时候这对小夫妻情投意合,阿娇不仅是刘彻的皇后,更是他的政治保护伞。对这个比自己大近十岁的表姐,刘彻既爱又依赖,虽然她有时候娇惯一点,刘彻并不在意。窦太后实在太喜欢这个外孙女了,再加上陈家和馆陶公主的全力支持,刘彻终于有惊无险地保住了帝位。所以在阿娇被废后,馆陶公主说“帝非我不得立”,确实不是邀功之词。
青梅竹马,却不能相扶到老,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男人成熟了,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逐渐长大的刘彻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再是那个对表姐阿娇言听计从的小男孩。男人一旦成功,就喜欢被女人崇拜,喜欢柔情似水的女人。阿娇肯定不是那个懂得崇拜他的人,她天生娇贵,太单纯,性格倔强率直,不懂阿谀奉承和察言观色,刘彻在她眼里还是那个靠她母亲馆陶公主才登上皇位保住皇位的皇帝,她觉得刘彻应该感激她,应该一直对她好,她对人性的判断显然太单纯了一些。
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逐渐坐稳帝位,独揽大权,此时他再也不用担心窦太后动不动就要废了他,馆陶公主和阿娇在政治上逐渐没有利用价值。他开始反感阿娇的骄横和不肯屈服,再加上阿娇十几年无子,夫妻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废后,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后人总认为阿娇是不幸的,他被刘彻所负,被废后幽禁于长门宫内,度完余生。其实纵观武帝一朝后宫,阿娇是最幸运的一个,她是刘彻所有女人中最得善终的一个,正所谓看似无情却有情。
刘彻对女人的心狠手辣和绝情在历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
卫子夫和刘彻做了49年夫妻,当了38年皇后,当初刘彻不顾卫子夫生母风流荒淫、出生卑贱,打破“良贱不通婚”的规定,立她为皇后,最后不仅卫子夫自己被逼自杀,连儿子(当时的太子)和孙子都被诛杀。
宫前叶落鸳鸯瓦,架上尘生翡翠裙。
龙骑不巡时渐久,长门长掩绿苔文。 [10]
阿娇自从幽居长门宫后,绝情的刘彻再也没有去看过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1]
也罢,如其要你怜悯我,施舍你的柔情,不如让你对我绝情到底,这样我就不会在希望中煎熬,又在失望中落寞。我会彻底死心,长门虽寂寞,总比看着你和其他女人缠绵刺痛我的心好得多。我是如此爱你,你作为一代明君,真的毫无察觉吗?既然你不明白妒极是情深的道理,我又何必说出口呢?于是,她这样说到: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阿娇的妒,因为她的爱;刘彻的绝,因为他不懂爱。皇帝不需要懂爱,他身边有太多的女人,都以爱的名义,对他俯首帖耳,他从来只顾享受别人的爱。
阿娇和刘彻,虽然恩情中道绝,却得善终;虽然被负被废,却依然受到和皇后一样的待遇。如果他一直留在刘彻身边,谁能说她就能幸免卫子夫一样的遭遇呢?
卫子夫是陈阿娇一生的痛,她间接抢走了阿娇的爱人和皇后之位,可是,她却没有阿娇幸运。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伴君如伴虎,陪伴在一个性格怪异的英雄身边,没有人可以永远幸运。
陈阿娇死于何年,史书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死后与其母馆陶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
陈阿娇最后是和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嫔妃一起随便埋在妃园或就地下葬,也算是对她的一种补偿了。
世间事,唯有情字最难解,最无奈。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人心易变,奈之如何?
爱情早以悲剧收场,金屋藏娇还在千古传唱,唱不尽辛酸无奈,唱不尽此恨悠悠。
换了朝代,汉唐的华美雄风都成了如烟往事。
又一位失意的诗人,在长安月下,手持酒壶,对月狂舞。
却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他又醉了,梦里一地锦绣的盛世碎片,轻如烟薄如雾,慢慢散去。
[1] 参见《美人何处》安意如著
[2] 东汉班固《汉武故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金屋藏娇”。
[3] 关于汉代“巫蛊之乱”参见《资治通鉴》
[4] 在《史记·外戚世家》中作为记载陈皇后重金求子前的铺垫,记载了馆陶公主与平阳公主的一段对话,窦太主数次责备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说:“皇帝没有我是不能继承帝位的,现在即位了却又抛弃我的女儿,怎么能这样不爱惜自己的名誉而忘记我的功劳呢?”平阳公主回答说:“是因为陈皇后无子所以被废。”《汉书》、《前汉纪》、《资治通鉴》皆未引录此段。
[5] 张汤(?—前116年),字号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西汉时期官员、酷吏,大司马张安世的父亲。撰有《越宫律》二十七篇,已佚。
[6]
按史书记载,陈皇后于元光五年(前130年)被废黜。
《史记》记载:陈皇后施用妇人媚道,事情被发觉后,汉武帝废陈皇后。
《汉书》记载:陈皇后施用妇人媚道,事情被发觉后,汉武帝于元光五年深入追查此事,女巫楚服等人犯下为皇后用巫蛊之术害人的罪行,受此牵连而被诛杀者有三百多人,最终废陈皇后。
《前汉纪》记载:陈皇后擅宠骄横恣意十余年,没有生子。又施用妇人媚道,故此被废。
《资治通鉴》记载:女巫楚服等人教唆陈皇后行厌胜之术,施用妇人媚道,事情发觉后,命令张汤深查,查出与此事牵连者三百余人,于是废陈皇后。
唐·贾公彦曰:“按《汉书》:妇人蛊惑媚道,更相祝诅,作木偶人埋之于地。汉法又有官禁敢行媚道者。”社科院博士后贾丽英认为:“媚道是一种致爱巫术,就是希望利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获取爱情。媚道的施术方式众多,但大致可分为三类:偶像攻击,祝诅,方技。”因楚服教唆陈皇后所施“妇人媚道”为巫师“祝诅”,故废后诏书记载为“皇后失序,惑于巫祝”。
[7] 见司马相如《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
[8] 见唐人崔道融《长门怨》。
[9] 《明妃曲二首》北宋王安石的组诗作品,此诗本来是写王昭君的。
[10] 胡曾唐代诗人,《杂曲歌辞·妾薄命》
[11] 见刘芳平《春怨》;(唐)诗人,匈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