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这故事说,吕后毒死赵王如意后,便把他的母亲戚夫人砍去手脚,挖掉眼睛,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在猪圈里,号称“人彘”(人猪),然后让汉惠帝刘盈来看。结果,惠帝放声大哭,一病不起。他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是没法治天下了。
据说,这就是惠帝不理朝政的原因。
但可惜,这实在离谱。
首先我们要问:吕后有必要这么做吗?没有。
因为,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根本就不可能构成威胁。过去不能,后来就更不能。
对于毫无反抗能力的假想敌,就算要消灭,又犯得着下如此毒手吗?
泄愤也说不通,要知道,任何人受此酷刑,都不会再有感觉。戚夫人不痛,吕后何快之有?更何况就算要泄愤,又何必要让惠帝来看呢?惠帝又不是戚夫人的同伙和同谋!难道吕后要威胁自己的独生子?难道她觉得惠帝受的刺激还不够?
汉惠帝因此而醉生梦死,就更是胡说。 [1]
后来,受到香港拍的清宫电影的影响,很长时间内,大部分人都以为,“人彘”这一刑罚,是慈禧太后报复丽贵妃的手段,自己的儿子看到装在坛子里的丽娘娘,吓傻了。从而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恐怖电影的视觉假象。可这本来就是个编造的故事,还被张冠李戴到慈禧太后的头上,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2]
故事虽然是编造的,但是戚夫人却难逃悲惨的命运。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宠姬,亦称戚姬,秦汉时期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刘邦做汉王时娶了定陶戚姬,十分宠爱,戚姬生刘如意。 [3]
汉高帝八年(前195年),刘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永巷里,被铁链锁着的戚夫人,这个昔日娇媚艳丽的女人,早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头发被拔光、铁链系颈,还穿着囚衣,她没想到吕雉会如此对待她!
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 [4] :我的儿子啊,你为赵王,而你的母亲却成了奴隶。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还经常有死的危险。我与你相离三千里,应当让谁去给你送信,告知你呢?
她要通过歌声,把自己遭受虐待的消息告诉儿子,让他来为自己报仇!
这歌荡气回肠,唱尽了一个女人的悲惨境遇,与人生际遇。
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是56岁了,56岁的刘邦当了皇帝,可以说是进入老年了。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一即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皇储的问题,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谁来接任他做第二任皇帝。而实际上刘邦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已经立了太子,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时候,一个是他的大儿子,就是那个曹姓外妇生的刘肥,再一个是他的嫡长子,就是他和吕后生的刘盈。在他有这两个儿子的情况下,刘邦匆匆忙忙把刘盈立为了太子,当然他这么作是出于一种考虑,因为刘肥虽然年长,但他属于庶出,刘盈年幼,但他是嫡生,他要立的是嫡长子。但是立了刘盈以后,刘邦越来越发现这个儿子不行,因为在立了刘盈不久,几乎是在同时,刘邦的身边又来了一个女人,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戚夫人。 [5]
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以后,深得刘邦的宠爱,并且为他生了一个爱子叫刘如意。我们可以想想这个名字,刘邦给起的名字叫如意,可见他对这个儿子多么满意。刘邦有了刘如意以后,就有意地把他和刘盈作了比较,越比越觉得刘盈不行,这样刘邦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想让太子易位,或者叫废立太子,废掉原来的,再立新太子。
史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6]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第一句话讲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刘邦跟戚夫人的关系“日夜侍御”四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朝暮陪着刘邦,“赵王如意是常抱居前”,刘如意是经常被刘邦抱在怀里。刘邦还说了一句话“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之子我们今天经常用,什么叫肖呢?肖就是像,不肖就是不像,就是不像自己,意思是不能让那个不像自己的孩子占着位置,而在我的爱子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刘邦对戚夫人是非常的宠爱,对赵王刘如意也是宠爱有加,于是这个废立太子的意愿就逐渐地形成了。
对于好色的刘邦来说,称帝后自然不乏红粉佳人,戚夫人就是他宠爱的妃子。从刘邦欲废太子的想法来看,戚夫人的确在刘邦的心中有不一样的地位。那么戚夫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竟然让刘邦改变主意废立太子呢?
戚夫人得到刘邦的宠爱,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年轻。我们可以算一下年龄,刘邦做皇帝这一年是56岁,他做汉王的时候是51岁,而戚夫人来到他身边的时候是17岁,51岁的汉王刘邦,得了一个17岁的爱妃,日夜侍御,这个就很好理解了。相貌就不用讲了,戚夫人肯定是个美女,年轻貌美,这都是不用说的,这是帝王爱妃最起码的条件。我们这里要点出来的是戚夫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嫔妃不具备的条件,因为在刘邦的身边,不光是有吕后和戚夫人两个女人,我粗略地统计,刘邦有8个儿子,分别出生于8个妃妾,凭这一点可以想像,刘邦身边有多少女人,我们且不说他是不是后宫佳丽三千,就这八个儿子以外,那还有不怀儿子的呢? [7] 所以,刘邦后面美女相当多,戚夫人能得到宠爱,自有她的独特之处。
戚夫人唱歌,后宫有几百宫女伴唱,另外还记载,戚夫人善跳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是甩袖子,就是戚夫人很善于跳那个长袖的舞,能歌善舞;戚夫人还会演奏乐器,她是能填词、会唱歌、会跳舞、会乐器,样样精通。 [8]
戚夫人所擅长的四样,作词、唱歌、跳舞、演奏,刘邦样样都会。刘邦从小在家里是挣钱的活统统不干,就是玩儿,他跟戚夫人的关系之所以很亲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俩能够玩到一块儿,你别看他五十多,戚夫人十几岁,俩人能玩到一块儿,看来他俩是有缘的。从这点上看,戚夫人是有功夫、有才艺的,可以说,戚夫人是功夫嫔妃,才艺嫔妃,这是其他的嫔妃所不具备的,这是戚夫人在年轻貌美之外,深得刘邦宠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俩能玩到一块儿,所以感情非常好。在刘邦身边的这两个重要女人里,他和吕后更像是政治伙伴,不像是夫妻,他跟戚夫人倒是玩得格外投机,恩爱有加。
越是到生命的倒计时阶段,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越强烈。
因为刘邦知道,再拖下去,他自己就没有机会了。
一个人对自己的大限的到来都是有某种预感的,刘邦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尽管这时候刘邦表面上还是不说,因为朝臣们的反对使他没法说,但是在他心里边还是信废立。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刘邦举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朝宴,就在这个朝宴上,改变了刘邦废立的想法。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朝宴呢?
这次朝宴刘邦是抱病出席,有戚夫人陪侍,太子也来了,就是按照前面张良说的,太子来的时候,后边跟着四个老人,被刘邦看见了。
刘邦的文武百官都是他由任命的所以他都很熟,但是他发现了四张陌生的面孔,而且这四个人年龄都是八十多岁,头发、眉毛全白了,衣服、帽子非常讲究,刘邦一楞,感到很奇怪,他就派人上前去打听,请问这四位先生的大名,这商山四皓借着机会来到前面,先给刘邦施礼,然后报上姓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 [9] ,这四个老人名字一报,刘邦是大惊失色,于是马上就问了,说你们四个人我请了多少年,你们都不来,为什么你们现在跟着我的儿子呢?
商山四皓很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书人,张口就骂,我们四个人绝不吃这一套,义不受辱,我们是害怕你,躲起来了。现在,太子是个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才士,天下的人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四个人来辅佐太子。刘邦听完以后心中一振,百感交集,他就对这四个人说,既然你们几位出来了,就请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儿子吧。
四个人刚一走,刘邦就指给戚夫人看,说,这四个人就是我多年请不来的商山四皓,是四位天下闻名的高士,如今他们都出来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的羽翼丰满了,现在看来难以撼动了,吕后真是个人物啊。
戚夫人一听知道大势已去,当场失声痛哭,这是百官的朝宴,戚夫人心里当然难受,但是不能哭出声来。刘邦这时候也是百感交集,他对戚夫人说,你起来,我为你唱一首楚歌,你给我伴舞,刘邦就即兴唱了一首他的《鸿鹄歌》。
这是刘邦传到今天的第二支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的意思是,鸿鹄就是大雁,大雁一飞,能飞千里之远,它的羽毛已经丰满,可以横渡四海了,我还能做什么?我们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千里的鸿鹄,还有什么用?
从此以后,刘邦是绝口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这场朝宴彻底改变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
本来,在废立太子的进程中间,戚夫人占有很大的优势,她最大的优势是有刘邦的支持,这是一种政治力量。然而,吕后也有支持,吕后的支持主要是一种舆论的力量,尽管有多少人反对废立太子,刘邦一直是站在戚夫人一边的,但是戚夫人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就回到了开头,吕后囚禁戚夫人,戚夫人唱《舂歌》的那一幕上。
当年因为一个不理智,挑战皇后的位置,到了今天沦为囚徒,她应当知道吕后这个人是手段极其残忍的,今天能够虐囚,明天就能够虐杀,在这种情况下唱这个《舂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会不会激怒吕后呢?至少在目前,吕后仅仅是惩罚了戚夫人本人,还没有株连到赵王。
她现在唱这个歌,明摆着是想依赖她的儿子,吕后听了会有什么想法呢?果然,戚夫人这支动听的楚歌立即传到了吕后那儿,吕后一听是勃然大怒。
我读《史记》关于吕后的记载中,在这之前,从没有见过吕后大怒,这是她的第一次大怒,看来吕后是个有脾气的人,只不过是刘邦在世的时候,她的脾气掩盖起来了,刘邦去世后,她的真面目终于露出来。
吕后一怒之下就下令,你不是想依赖你那个儿子吗?于是就召赵王刘如意进京,要杀了他,这就是戚夫人唱《舂歌》带来的后果。
吕后听了这个歌马上就想到,如果斩草不除根,刘如意长大以后,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她马上要召赵王进宫。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有一天刘盈早晨出去打猎,走得很早,刘如意因为起不来床,所以没有跟他一起去,就这一个时辰里两人永远分别。
吕后马上得到报告,派人带了毒药,强行灌入刘如意的嘴中,毒杀了赵王刘如意。
等到汉惠帝打猎回来,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而亡。
杀了赵王以后,吕后的下一个动作就指向戚夫人,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人彘”事件。
也就是说戚夫人的悲惨命运谁给她造成的?
有人说,商山四皓那四个老家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张良;第三种说法是咎由自取;第四种说法谁都不怪,是刘邦的责任,而且刘邦的责任最大。
上面说了那么多种看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可以这样想:
假如刘邦废立太子成功了怎么办?
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是戚夫人要做皇太后,赵王刘如意要做天子了吗?
戚夫人会怎么样去对待吕后呢?
大概不会虐囚或虐杀,但是这都很难讲。
如果我们反过来再想一想,大家就会明白,戚夫人的悲惨命运,实际上是封建帝王的继承制度造成的。
封建帝王的继承制度,规定了他只能在皇子中间选择接班人,这里面还有很多规定,比如说选嫡、选长,而且选过以后不能再废,这个制度本身决定了皇子们的命运。
不论是吕太后当权,还是戚夫人当权,失败的一方总是很悲惨的。
所以说这个废立之祸,商山四皓、张良、戚夫人、刘邦、吕后,各人都有不同责任。
而最根本的源头是封建帝制。
总而言之,虽然“人彘”是个编造的故事,但是吕后迫害、残杀了戚夫人,毒死了赵王刘如意,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然而,在扫清了所有的阻碍之后,使她始料不及的是连累到了她的儿子,是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
定陶归汉主,和泪谢君恩。
凤车悬豹尾,交袂坐罗茵。
时作东家笑,屡为西子颦。
柔能翘广袖,软可折腰身。
烛灭香囊解,帘垂绣带分。
牵裳进复退,登席喜还嗔。
素雪凝琼臂,幽兰发绛唇。
花容已自献,玉体正横陈。
帷开收梦雨,衾冷散流云。
霞乱三宫暮,思飘百子春。
永巷赭衣薄,幽囚翠鬓髡。
珠被尚安卧,帝居传羽樽。
朝堂妒媚质,鞠域锁娇魂。
舂歌连楚舞,粉黛化芳尘。
终无绮帐影,焉问桂花神。
长哀未可道,千古戚夫人。
两千年时光已经流逝,回望戚姬的一生,可怜又可悲。
用现在的话理解,戚夫人其实是个肤白貌美,胸大无脑的女人,起码能力和野心无法匹配。自从她有了上位之心,就注定要面对两个结果:赢了便是富贵天下,输了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愚蠢的是,她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刘邦身上,殊不知自己面对的远远不是一个普通的“情敌”,而是那个陪同刘邦经历过风风雨雨,心志愈发强韧的吕雉,吕雉能稳坐皇后之位,岂止是因为她是刘邦的发妻,她的背后站着吕家,还站着曾经一起共患难的功臣老将们。
[1] 参见《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第一章“帝国之初”。
[2] 电影《垂帘听政》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等主演。该片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背景,讲述了慈禧从被选入宫到垂帘听政的故事。1983年10月20日,该片在中国香港上映。
[3] 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戚伯著碑》表明,戚夫人一族本是姬姓周王室的后裔,《百家姓考略》记载:“汉有戚鳃,高祖戚夫人父,封临辕侯。”
[4] 原文“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这首《舂歌》又叫《戚夫人歌》,记载于汉乐府的《杂歌谣辞》中。
[5] 参见《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王立群著
[6] 参见《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
[7] 据《史记》的记载,刘邦的妃嫔中,留下名姓的,一共八人,分别是曹氏、吕雉、戚姬、薄姬、管夫人、赵子儿、赵姬和石美人,这八个人中,有五个肯定留下了子嗣,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则另外的三子也应当是三个妃子所生的,因此,刘邦已知在册妃嫔的下限,应当是十一个。其余不在编和未记载的不计其数(包括前秦宫和楚宫的女子在内)。
[8] 参见东晋的葛洪《西京杂记》。
[9]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