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今安徽固镇县濠城镇垓下村),这是决定生死存亡的终极之战,在此前,项羽和刘邦已经较量了四年之久。 [1]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败的。
事实上,楚汉战争打到汉四年八月,双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尤其是项羽,兵疲粮绝。于是达成协议: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楚汉中分天下。
中分天下的分界线,叫鸿沟。鸿沟原本是一条古运河,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凿的。故道从今河南省荥阳市引黄河水,至淮阳县流入颍水。以此为界,西为汉,东为楚,这就是所谓“楚河汉界”。
协议达成,楚军山呼万岁。
张良和陈平却对刘邦说,汉已有天下大半,粮草也很充足,项羽则其实撑不下去。这是上天亡楚之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绝不能放虎归山。
刘邦认为有道理,决定打过鸿沟去。汉五年(公元前198年)十月,即和平协议达成后两个月,刘邦单方面毁约,率兵尾追楚军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阳县)。又两个月后,韩信和彭越的部队赶到,三军合围项羽于垓下。 [2]
西楚霸王只能别姬了。 [3]
这首歌是项羽自己创作的。他反复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一同歌唱,悲壮而苍凉。闻者被深深打动,无不潸然泪下,没有一个人能抬头看他们的王。
项羽泪流满面。
虞姬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4]
而一统天下的刘邦则志得意豪,慷慨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没人知道虞最后怎么样了,只知道骓回到了江东。项羽和他的弟兄们,则永远留在了江西。
战争爆发的前夜,虞姬站在荒郊,仰头看天上明月。许是冥冥中有预示,今夜之后天下将定。那夜有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带着最后的缠绵,如水,如沙,如前尘,似旧影,铺天盖地,罩定人不可动弹。我难以断言那夜虞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悟到什么,只听她叹:“云敛清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此时她与熟睡的项羽之间已有了天上人间的惆怅。
这声叹之后,就听得身后众将士如波如浪地哀叹:“苦哇——”
楚歌幽魂一样,不知不觉逼近面前,在耳边叹唱:“家中撇得双亲在,朝朝暮暮盼儿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千里从军为了谁!沙场壮士轻生死,十年征战几人回!”
歌声凄切,野火一样四野蔓延,又如暗箭袭来,箭箭刺骨椎心,杀人不见血。
她避在一旁听兵士们议论:“这必是刘邦得了楚地了,招的兵丁都是咱们的乡亲,所以唱出来的歌声跟咱们家乡的腔调一个味儿,你们说是不是啊?”……·
“你们想啊,自从困在垓下,咱们大王爷天天盼着楚军来救,如今刘邦已得楚地,后援是断绝啦,就剩这八千子弟兵丁,是日有损伤,再加上个个思乡,他哪还能有抵抗的力量,这,岂不是入了危险之境喽!”;“那可怎么办哦?”
“依我看,咱们还是散了回家吧!”流烟纷纷散去。
当晚,项羽率领八百骑兵冲出重围。他们渡过淮河到达了阴岭(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却又在阴岭迷失道路。于是项羽毅然引兵东向,杀回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28个骑兵了。
他的斗志,却也昂扬到了极点。
项羽对随扈将士说,我自起兵以来,已经八年,身经70余战,战必胜,攻必克,从没败过。这一回,大概是天要亡我了!那好,我就为诸位痛痛快快再打一次,看看是我不会打仗,还是天要灭我。
说完,大呼驰下,汉军望风披靡,人头纷纷落地。
项羽笑了。
他回过头来得意地看着将士们说:怎么样?扈从将士一起拜倒在地,异口同声地说:如大王言。 [5]
这真是孩子气得可以!
很难猜出项羽此时的心理。也许,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经累了。也许,有这七十多仗的战无不胜,他觉得已经够本了。也许,他原本就没把那天下和王位太当回事。他只想能够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战场和退出人生的时候,有一个精彩的谢幕。
唯其如此,他才会放弃“决战”,选择“快战”。
同样,他也才不肯过江东。
实际上项羽来到乌江时,有一条船正在那里等他。而且驾船的乌江亭长告诉项羽,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这一条小船,汉军是无论如何也追不过江的。
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骓带过江去,自己却不肯上船。项羽说,天要亡我,我过江干什么!想当年,我项籍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如今并无一人生还,我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就算他们什么都不说,我难道就无愧于心吗?
项羽决定战死。
那一夜,不只是虞姬别霸王,八千子弟亦别霸王。
视死如归的人是不可抵挡的,身负重伤的项羽仍让他的敌人闻风丧胆。他们把项羽团团围定,却谁也不敢动手。项羽又笑了。他对汉将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
说完,项羽一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
就在王翳抢得项羽人头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拼死争夺。最后,五个人瓜分了项羽的尸体,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
一个英雄,就这样不得善终。
这是项羽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6]
我参照相关材料,着力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前夜,项羽、虞姬、刘邦、楚军和汉军的心理与环境。司马迁爱屋及乌,描写项羽时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情感,他太喜欢项羽了,以至于这段故事写得过分的精彩,给后世的文学家、诗人、学者留下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无尽的想象空间。
虞姬生卒年不详,民族不详,出生地不详。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后人也因此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佳话。 [7]
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项羽是个披甲执锐、瞋目而叱、斩将刈旗、东西驰骋、南北征战的一世英雄豪杰,但是,人们大多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
多愁善感的文人学士,大都对霸王、虞姬的凄艳悲情心有戚戚,反复吟诵,有关此类的诗词曲完全可以汇编为一部书。
如宋代徐积的《项羽别虞姬》:
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
词酸调苦不可听,拔山力尽无如何。
将军夜起帐中舞,八百儿郎泪如雨。
此时上马复何言,虞兮虞兮奈何汝。
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看:项羽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
这位虞美人对项羽的失败是否负有责任呢?
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女色亡国论。作为亡国祸首颇受指责的有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实际上,妹喜、妲己只不过是夏桀、商纣亡国的替罪羊。一代王朝的覆亡历来原因颇多,无论如何不能让一个女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虞姬并不是导致项羽败亡的主因。西楚霸王非常爱虞姬,这是事实;反过来,虞美人也很爱西楚霸王。项羽尚未自杀,虞姬已经自刎。
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之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虞姬,就是对虞姬与项羽关系的最好评价。
有人说:不是霸王别姬,而是姬别霸王。
此言差矣!没有霸王别姬,何来姬别霸王?
虞姬的结局史书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没有得到虞姬。如果刘邦得到了虞姬,吕后还不闹翻天?既然项羽兵败自杀,虞姬又没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那么,虞姬为什么自杀?
从她自身来说。
第1,是为了让楚霸王放开手脚去打,不必因为牵挂她而打不好仗。从虞姬对项羽的感情来说,她不愿意拖累项羽。
第二,避免落于敌手。刘邦是有名的贪财贪色之人,虞姬当然不愿落入其手。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国之后,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为了帝王而自杀。但是,虞美人很可能为项羽而自杀了。因此,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是,他在情场上没有失败,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并未失败。
话说回来,虞姬对项羽的失败也不能说全无影响。
霸王别姬之时,正是“四面楚歌”之时。本来,“四面楚歌” [8] 是刘邦瓦解项羽军心的一计。当时刘邦还没有完全占领楚地,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刘邦搞了个“四面楚歌”,让楚地士兵齐声大唱楚歌,以示刘邦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此举大大加速了项羽兵团的瓦解。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项羽至少应当召开一个御前会议商议军机大事,不知是此会未开,还是开了此会司马迁没有写,反正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不仅《史记》没有,《汉书》也没有。如果项羽此刻连御前会议都没有开,却还要与虞姬儿女情长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点为情所累了。不过,话说回来,项羽在如此时刻还惦记着虞姬,也不枉虞姬为他殉情了。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项羽从未因为虞姬而荒废军国大事;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宠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
在那个露冷霜寒的夜里,楚歌一起,吹散了江东八千子弟兵。只一缕乡愁,就勒断了楚军的意志,断送了霸王的江山。 [9]
在诀别时分,她没有犹豫。其实有太多时候,女人比男人有担当,能决断。
女人的内在是男人,而男人的内在是女人。他落泪时,她不落。
她落的是血。
这一舞是他们的诀别,重于四百年的大汉江山——她用死亡渲染他的悲壮,提升了他的格调,让他败得夺目,也成全了自己。
“亲爱的,我在前头等你,你不久也会来的!”
她暗暗滑过这样的心思,带着些悲悯和残忍,眼波掠过他,横剑一刎,心里却是欢喜得很——她为他们寻到了一个地久天长。
最后的一息,如天边月光消隐。多年泅渡暗河,她终于放手了。那男人在她的血中顷刻萎败了,雄心化灰。
无形地,她助了他的敌人一臂之力。霸王那样恋家、自负的人,面对身边亲人遽然离去的意外,一下子斗志全失,不可遏止地凋零,溃烂。
他不久也在乌江边自刎了,用的是同一把剑,他在死前仿佛也有所悟。
他所拥有的,都经他手失去了。他终于自由了。
我相信,他和她,会比较中意这样的收梢。
什么叫悲剧?鲁迅先生给出了一个定义,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四季常青的一片树林里,沉睡着一座古墓——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虞姬死后,其坟墓上长出的一种鲜花。
花开艳丽,无风自动,仿佛美人在翩翩起舞。民间传说此花是虞姬所化,故取名为“虞美人”。
一个凄美的故事,一段绵绵痴情,一种红艳的虞美人花,令人唏嘘不已。我想,虞姬之所以自杀,定是不想自己拖累项羽。她或许期盼没有了牵挂的项羽,可以奋力冲出突围。她是爱项羽的,所以愿以痛舍下爱人,以死殇情。
这种爱是深沉的、是悲壮的,真的就像虞美人花一样,红艳的让人心疼。
再见虞美人时,我总是会多看上几眼。有时面对虞美人时,突然就想到了李煜写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虽然我知道此虞美人非彼虞美人,可我面对虞美人时,还是会想起那个才气的李煜后主。吟诵着他词句,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忧伤。
怪不得虞美人在古代寓指生死离别与悲歌。
原来,虞美人的美是一种凄美。
时代远去,虞美人花却一直在人间绽放。虞美人的花色除了鲜红色,也有粉红色的。但我更喜欢鲜红的虞美人,觉得它那浓烈的色彩才能展现一种令人惋惜的凄美。它真得就像死的壮烈的虞姬,吐露出了生命的色彩。
虞美人,你可是虞姬的灵魂?
你在人间凋零又绽放,是在寻觅你所爱的人吗?上下几千年,你可寻到了他,他可等到了你?但愿你们真的能够在某一世相见又相爱,然后廝守一生,永不分离。
千载之下,我们对红颜薄命、生死不离的虞姬唏嘘不已,对风云气多、儿女情长的本色英雄项羽感喟不已。
诸多世人,一代代都在咏唱艳羡项羽对她的痴情,可他们,哪里知道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
她很早就跟随在项羽身边,哪怕是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渐渐处于下风直至最终失败,她都能够不离不弃,一直待在项羽身边。这是一个内心多么坚定的人啊。
而最后她能够选择自刎而死这种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勇敢,果决和坚贞呢。
我猜想,举剑的那一刻,她的眼里,纵然有对霸王的千万般不舍和万般依恋,但是,为了所爱的男人,为了不拖累项羽,她宁愿血溅当场,以死殉情,以死明志。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霸王别姬,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她渐渐阖上的双眸,溢出眼角的泪痕,荡漾嘴边的微笑;那一刻,我好像听见了霸王悲凉无助划破苍穹的仰天长啸。霸王和虞姬的爱情,那是盛开在圣殿里的昙花,惊世骇俗,流芳千古。
乌江的水啊,依旧湍急,它带走了楚汉的风云,目睹了一个英雄的末路,见证了一种凄美的情愫,咆哮着一首悲情的挽歌。
[1] 参见《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王立群著
[2] 据《史记·项羽本纪》和《楚汉春秋》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靡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第三章
[4] 见《史记·项羽本纪》
[5] 见西汉陆贾撰《楚汉春秋》
[6] 参见《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王立群著
[7]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秦末项羽兵败被困时,慷慨悲歌,与爱妾虞姬和爱马诀别的故事。
[8]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四面楚歌”。
[9] 参见《美人何处》安意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