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褒姒【西周】

西周的太阳殒灭了,于她的一笑中。 [1]

起初,她唤他王;他,该唤她姒。

可慢着,姒,不过是她的姓。

褒,也只是她的出生之地。

褒姒的传奇开始于周幽王的爹周宣王时期,当时有童谣:“月将升,日将没;弧箕,几亡周国。” [2] 人人虑有变,未知应在哪里。

唯一可以相信的是褒姒是个弃婴,后来被褒城一户姓姒的人家收养。彼时的褒城,是今日陕西汉中的一片土地,以今日汉中与西安的距离,已难衡量褒城对国都镐京的遥望。总之,就在离国都不远的地方,就在周幽王登基三年的时候,褒国战败了。 [3]

与之前的妹嬉和苏妲己一样,十几岁的养女褒姒,被氏族首领当做赎罪的礼物,献到宫廷来。

谁会想到,她的第一个亮相,宛然有平息国难、救氏族于水火的凄美,以及,冷若冰霜。

这一年,正是(公元前779年)。 [4]

褒姒缓缓走进周王宫的时候,距离周朝开创已有两百多年。

从此姬宫涅陷入一种魔咒中,他顷刻间爱上了这个不爱笑的美人。

也许说爱是浅薄的,因为彼时他只看见她容颜美妙,身姿妖娆,却不晓得她不笑的容颜后藏着怎样的悲苦前因。

他只是迷恋这个表情冷淡的女人,迷恋到死。

倨傲不可一世的幽王一改自己残酷跋扈的作风,对褒姒千依百顺煞费苦心。书上说幽王为她造琼台、制美裳,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令宫人歌舞进觞,只为取其欢。

烽火狼烟四起,镐京已得到军报,犬戎大军来犯,这一次,非比往常。

王后褒姒站在殿外,听着里面传来丈夫的咆哮,臣工一片静默,今日议的是由谁领兵迎战犬戎。

卿士虢石父上前奏议:“大王,非常时期,必用非常之人,申侯善用兵,可堪大任。”

大司徒上前制止:“万万不可,申后被废,幽禁冷宫,申侯岂会奋力迎敌?只怕心存异心”。

“此话差异,申后虽因失德被废,申国自我大周立过,世代蒙受忘恩,岂会不忠不义,司徒莫要诋毁忠臣。”

“卿所言极是,那就命申侯领兵迎敌”。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倒戈叛乱,联合鄫国,并犬戎,逼近镐京。

褒姒抱着儿子伯服坐在周幽王一侧,听着众大臣七嘴八舌奏议。

“大王,现如今申侯作乱,皆由废后一事而起,如今朝中无人可平此叛乱,请大王废褒姒,正申后位,理清嫡庶,正天下!”

幽王握紧了拳头,指关节发白:“卿等的意思,是寡人错了?”

“大王,形势所逼,请三思。”

“大王请三思……·”

褒姒回想起,母亲生育她的那天,天降大雨,地有震颤,那天晚上,她出生了,母亲也因大出血难产而亡,自小她便被视为不祥之人,被扔到宫室破落的一个小院子,由一个年老的宫人抚养,没有人真的爱护她,那个老宫人也是,总是把灾星挂在嘴边,恨不得她马上死掉。

灾星,就是她的别名。

偌大的周后宫,一个亡国之女,即使有宠,每天也是战战兢兢。

听闻了褒姒从小的传闻,王后申后便很看不上她,一个不祥之刃,留在这宫中都觉得晦气。后来生了儿子伯服,因大王的的宠爱,申后更是视她们母子为眼中钉。

今日,叛军就快要打进镐京了,有传言,说大王为博褒姒一笑,屡次在烽火台点燃烽火,诸侯们带兵前来,发现居然是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而让他们如此劳师动众,皆大怒,所以这次申侯鄫侯联合犬戎作乱,其他诸侯王竟无人驰援勤王。 [5]

她抱着自己心爱的儿子,这是周王宫里她唯一的亲人,她的骨血。伯服年幼,紧紧偎着母亲,抓着褒姒的衣袖:“母后莫怕,儿子会保护你,不让外面那些坏人伤了你。”

镐京城破了,幽王带着褒姒伯服,还有自己的亲卫队逃往骊山,亡命之路,车夫驱赶着马车一路奔驰,养尊处优的大王已狼狈不已,亦惊慌不已。

犬戎追兵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褒姒搂紧儿子,只希望上天能给孩子一条活路。混乱急促的马蹄已经逼近,马车突然停止奔进,四面喊杀声,金戈撞击声,人的惨叫声不断。

周幽王从腰上抽下佩剑,跳下马车,力战未及几回便被一个军士一刀毙命。褒姒和伯服被拉下马车,战栗不止,褒姒抱着儿子跪求领头的将军,磕头不止:“稚子何辜,求将军留他一条性命,褒姒愿任驱使!”

那人狞笑:“你可以留下,他必须死。”话音刚落,伯服便被当心一剑,血染红了褒姒的衣裳,颜色就像那日她被送进周王宫的喜服,她想哭,却流不出眼泪,也发不出声。伯服睁大的眼睛木然望着前方,他已经看不见他的母亲。

周围的士兵欢呼,庆祝战争的胜利。

褒姒被扔到了马背上,没有知觉地,走向北方;从此下落不明,西周灭亡。

从公元前779年到公元前771年,算来,幽王与褒姒也只共度了8年光阴。

现在想起来,烽火戏诸侯也许是命中注定的。褒姒这样的冰山美人,也只有劳动千万人的烽火才能使她偶尔化冻,启颜一笑吧。褒姒已去,无人知道她在漫天火光中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笑?这是个千古之谜。

史书不再有褒姒的结局。 [6]

我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竟是唐人胡曾那首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7]

就因这首诗,成语里多了个“一笑倾城”。

穿越朝代更迭,任凭斗转星移,褒姒依然还是那么妩媚,那么美丽,那么仪态万方,那么楚楚动人。难怪能叫一个号令天下的帝王失魂落魄,能叫一个叱咤风云的霸主为她甘心奉上江山社稷。

我看见她时,她的眼有点儿迷茫,怕是受过太多的惊吓;她的脸有点儿苍白,怕是受了太多的委屈。只有她的唇依然绯红——我宁愿相信口红是她为这次相遇刚刚抹的。

我想斗胆问你:“在周天子眼里,你不过一个待罪小国进献的人质而已,一个理应卑躬屈膝的女奴而已。面对周天子,你为什么非要在烽火台上才一展笑颜呢?”

其实,你可以不回答。以我私下揣测,大概因为你是他的专宠,但远远不是他的知己。做一个让王喜欢的女人,有曲意逢迎、云雨之欢足以,而知音要的是款曲互通、心心相印。

不怕你怪罪,在肉体和精神之间,你是一个另类。或许因为国仇家恨,或许因为传说中你曾有过被强权割散,天各一方的爱人。于是你就失去了快乐,你就选择了精神。

纵尔贵为天子,金口玉言,“奴家”或是“贱婢”就是不笑,不是不会笑,只是不想笑。

不笑就不笑吧,在人眼里无非被称为冷美人,况且冷艳亦是别具风韵之美,坚持下去也就罢了,也不至于因一笑而背千古骂名,被人诋毁。

因为你的美丽,因为你的一笑,从此你就被打入了地狱,钉在了耻辱柱上,变成了面目狰狞的魔女,位居四大“祸国妖姬”首席。

汉中归来,我翻遍了能找到的史料。除了烽火一笑、幽王宠你,在《史记》和《列女传》中都找不到你有其他“劣迹”。相比妹喜的狡诈、妲己的残暴、骊姬的毒辣,你的“劣迹”倒是少得多。

你那一笑,让天地失色,叫江山易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妲己、西施,抑或赵飞燕、杨玉环,都在你面前黯然失色,不值一提,甚至在《诗经·小雅·正月》中还记载“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8] 这样的评价,实在不公!把一个国家的灭亡归因于一个女子身上,岂不荒唐?

也许她终于相信所有的季节都会飘零,也许她走的这条道路从来没有天堂,只是她绝难再遇到像幽王这样肯为她红颜一笑而调戏天下的男人。这般为爱举重若轻也是难得,不管这故事有多荒唐,这两人有多么不堪,我窥破的是烽火烟尘中的一点真心。三生石上,愿那一笑永生不灭,做两人再见时的凭证。来生可以卸下防备,做回人间寻常男女。

“烽火戏诸侯”,或许本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按照统治者的需求编造的故事,只不过让褒姒来背黑锅罢了!然而历史的真相,我们并不知晓!褒姒,这个冷艳脱俗的汉中美人,她那含苞待放的嫣然一笑,有着太多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

烽火燃烧着她的寂寥,幽王的一世骂名,只为得她一笑。

江山、美人;贪婪着妖娆;她却望着历史的咆哮。

青丝垂吊,只愿与君终老;那蛮夷怎懂得华夏传唱的曲调。

剑锋指向了他的怀抱,怎奈战火无处可逃。

红颜泪,流不尽千年的嘲笑;君的罪,不只是为情的负累。

本章注释:

[1] 《美人何处》安意如著

[2] 这是一句谶语,它可能是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谶语,内容是关于西周灭亡的,典出《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

[3] 见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

[4] 褒姒入宫的年龄,若按《国语·郑语》《史记·周本纪》说,已是人老珠黄,很难得到周幽王的宠爱。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前面尽管做了解释,还是不能释怀人们对褒姒这一历史人物的疑虑。晁福林教授当时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91年在《历史研究》发表《论平王东迁》一文中,对褒姒的年龄做了个推测,他说:关于褒姒身世,《郑语》所记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可是对褒姒出身的时代却记载明确。《郑语》谓厉王末年王府童妾“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褒姒当生于王初年。宣王在位46年,假若依《周本纪》所记幽王三年才娶褒姒,那么是时褒姒已人老珠黃,很难设想褒姒能以偌大年纪而使幽王倾心。另外,史载褒姒有宠,并与王朝重臣虢石父结为同党。《诗经·瞻仰》云褒姒“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正月》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些都可证褒姒地位之牢固及影响之大。应当说,这是褒姒长期经营的结果,断非一年轻宠妾于仓促间所能成就者。

[5] 见《东周列国志》

[6]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吕氏春秋·疑似》有点细节不同:“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两个版本大同小异,主要是一个说点燃烽火,一个说传鼓相告。不管是哪个版本,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背后,是重重的历史谜团。

[7] 《美人何处》安意如著

[8] 唐人胡曾《咏史诗·褒城》 NWnBFczDqk2HCuIBFA64gygLqVzmKTMBTQmOwVoDGujYZzK5QT2Fzic47H7yga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