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妹嬉【夏】

其实,作为历史上“四大妖妃”之首的妹嬉, [1] 是作为女战俘来到夏王的身边的。

大约公元前1620年,夏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姒癸(夏桀) [2] ,亲率大军东征,从洛阳出发,攻打位于山东的有施氏部落。 [3]

为啥要打人家?因为他们不听话。大哥要给小弟一点儿教训。

原本,有施氏是夏朝的附属小国,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定期到夏都(二里头遗址)述职汇报工作那种,没成想,这两年翅膀硬了,看夏朝国力渐弱,就开始拖欠贡品,通知开会动不动就请假不来,言语间也多有轻慢之意。夏桀恼羞成怒,居然不把领导放眼里,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大家都像你这样,朝廷的权威何在?老子不要面子的吗?发兵征讨!

夏朝大军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直逼有施氏城下,把有施氏国王吓坏了,赶紧派代表团求和投降,愿签订城下之盟,继续俯首称臣,按时纳贡。

夏桀说少来这套,签了协议不遵守还不是废纸一张,老子今天非灭了你不可。没办法,有施氏又派人送来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加上东阿阿胶、海参、鲍鱼、德州扒鸡、烟台苹果、莱阳梨、煎饼卷大葱啥的,各种山东土特产装了几大车作为赔偿,夏桀还是不依不饶,扬言必须屠城,以儆效尤。

手下有人给有施氏国王出主意:咱这些礼物人家根本看不到眼里,送礼必须投其所好,夏桀平时最喜欢啥?喜欢啥咱就送啥。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为了社稷安危,人民免遭涂炭,国王只得忍痛割爱,将有施氏第一美女,公主妺喜,作为礼物献给夏桀。 [4]

这个妺喜究竟有多美?当时流传一首诗歌 [5] :“有施部落的妹嬉,眉目清秀,那红唇酥胸彩妆浓抹,彩衣飘舞,婀娜细长身姿如同飞舞的仙女啊,这水做的美人啊,谁看了都会多出几分爱怜。”人送过去以后,国王心里也嘀咕,行不行啊,夏桀阅人无数,后宫美女如云,能看中我们山东丫头吗?在忐忑不安中,手下飞马来报,夏桀大军已撤。

夏桀喜欢妺喜到什么程度?

可以说是百依百顺。

妺喜刚到夏都斟鄩,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桀就力排众议,将其立为皇后,安排她住进了最豪华的宫殿。

可妺喜却一点都不高兴。

为啥?这都是别人住过的,到处残留着你前女友生活过的痕迹,我不要住旧房子。

夏桀说:“那我把家具啥的都换了,房子再重新装修一下,这样总可以了吧?”

妺喜说:“那也是旧房子。”

夏桀说:“眼下国库空虚,大兴土木,重建宫殿,劳民伤财,影响不好。”

妺喜说:“我不管,我不管,我不管,你根本就不爱人家。”

夏桀说:“好吧,好吧,好吧,宝宝不闹,咱盖新的。”

妺喜的新宫殿一个叫倾宫,一个叫瑶台。 [6]

两座宫殿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几乎耗尽了夏朝国库。

更夸张的是,瑶台里还挖了一个超级大酒池,大到可以行船,然后从民间选拔了三千善饮者陪酒。

西汉的刘向在《列女传》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奢靡的场面:夏桀把妺喜抱在腿上,一面听着靡靡之乐,一面看各种色情表演,一面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夜夜笙歌。期间,有人因为喝多了淹死在了酒池里,把妺喜逗得大笑不止。 [7]

相传,妺喜妹子有三个癖好:

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

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

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 [8]

妺喜喜欢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为了让她高兴,夏桀就让人搬来成匹的绢帛,专门撕扯让妺喜听。妺喜初到夏都,夏桀第一次宠幸,妺喜作娇羞状,死活不肯脱衣服,夏桀一着急,三下两下就把妺喜的衣服给撕扯开了,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这是妺喜人生中的第一次,勇武强壮的夏桀带给她的那种惊喜,那种刺激,那种感觉,都是从未有过的,而衣服被撕扯的声音,作为前戏,已经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后来,妹嬉对王说,我说喜欢听绢帛撕裂的声音,其实是,你懂我意思吧?有些钢铁直男,你根本没办法跟他们沟通,气死我啦。 [9]

妺喜头带官帽,身着礼服,腰佩宝剑,看上去英姿勃发,的确有一种另类的美。

皇帝这样搞,下面难道没有意见吗?

有啊,宰相关龙逄 [10] 第一个站了出来,当初建造宫殿,他就极力反对,认为劳民伤财。如今又搞出这么个酒池大世界,奢靡腐败到了这种程度,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再次冒死直言进谏,说你们这是荒淫无耻,有伤风化。

夏桀说:“男人挣钱不就是给女人花的嘛。”

宰相说:“那也不能这么糟蹋啊,自古成由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妺喜不高兴了,对夏桀说:“这个老头儿好讨厌啊,成天在耳边哔哔哔,影响我们做爱做的事,不想再看见他了,让他现在立刻马上从我眼前消失!”

夏桀说:“好哒。”

回头就把宰相给杀了。我看你们谁还敢提意见。 [11]

自从妺喜入宫以后,夏桀再也无心料理国事,终日与她厮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甚至长达一个月不上早朝,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又有大臣冒死谏言:“作为领导干部,不能成天光围着女人转啊,工作还要不要干?国家还要不要管?您这样下去,夏朝的天下要亡啊!”

夏桀微微一笑,充满自信地说:“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 [12] 意思是: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有个太阳,太阳能灭亡吗?太阳灭亡了,我才会灭亡。这话很快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听说后,指着太阳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愿意跟你同归于尽。 [13]

夏朝末期,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商部落有个叫汤的首领,见夏桀民心尽失,大势已去,决定起兵造反。大约公元前1600年,在伊尹的辅佐下,阿汤哥的部队长驱直入,一路攻城拔寨,直逼夏都斟鄩,最终,夏朝灭亡,夏桀与妺喜双双被俘,商朝建立。

一个是荒淫无道的昏君,一个是狐媚惑主的妖妇,怎么处置?朝野上下一时群情激奋,纷纷要求处以极刑,声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此时,商汤王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为彰显商王朝的宽厚仁德,他决定放夏桀与妺喜一条生路,将二人流放到贫困边远地区南巣,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一带生活。毕竟天下本来是人家的,咱取而代之,就别再赶尽杀绝了。

被赶出京城的那天,夏桀与妺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作为亡国之君,夏桀肝肠寸断,百感交集,他对妺喜说:“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自古多余恨的是我,千金换一笑的是我,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我,我生来只为认识你,现在想起来,最爱的是你”。

妺喜长叹一声唱到:“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妺喜追随夏桀辗转到了南巣,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

不久,夏桀死于南巣亭山,妺喜下落不明。

关于妺喜,后世有多种传言。

有人说,夏朝的妺喜是历史上最早的红颜祸水,亡国之物,与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的骊姬,并称“四大妖姬”。而妹嬉为“四大妖姬”之首。

有人说,妺喜其实是历史上最早的女间谍,跟后来的西施一样,一开始就肩负着用美色搞垮敌国政权的重任,商部落的伊尹就是她的上线。作为卧底,妺喜牺牲色相,引诱夏桀,劳其体魄,乱其心智,怂恿他为自己大把花钱,挑拨他跟部下的关系,缠着他终日饮酒作乐,消磨他的意志,不让他好好工作,里应外合,助力商汤灭夏。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夏桀对她无条件的好,也深深感动了妺喜,天长日久,妺喜对夏桀动了真情,破城之日,她主动找汤王为夏桀求情,并回绝了恢复公主身份,留在商朝出任中情局局长的好意,毅然追随潦倒不堪的夏桀流放异乡,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夏桀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那么,妺喜究竟是史上第一红颜祸水,还是最早的女间谍?

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关于妺喜灭亡夏朝的说法主要是这样两种: [14]

第一种说法,间谍说。

据《国语》记载,妺喜与商朝大臣伊尹密谋,而使夏朝灭亡。妺喜很有可能成为像西施一样的角色,是有施氏派到夏朝的间谍。

第二种说法,失宠报复。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献出两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琬琰即美玉之意),夏桀十分宠爱二女,虽然她们没有生育,夏桀仍然用苕玉刻上“琬”字,华玉刻上“琰”字,以示珍爱。妺喜则受到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带,妺喜心生怨恨,于是与伊尹秘密来往,泄露夏朝的机密。夏桀只顾眼前的美女,忘记昔日的恋人,所以,妺喜便与伊尹里应外合,夏朝就此灭亡。

先秦古籍中对于妺喜的记载都是只言片语,干巴巴的,难以引起共鸣。真正使妺喜影响后世的是西汉的刘向。这哥们在《列女传》中描述了大量妺喜迷惑夏桀的细节,并将其妺喜列为16位亡国女子之首。于是妺喜惑乱夏朝的形象丰满起来了,迅速被定格为“亡国祸水”,以至于后世连地方志都不愿将其录入,也算是遗臭万年了。

将夏灭与美色挂钩。 [15] 此后,妺喜致夏灭成为主流观念,后还衍生出妺喜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种种说法。显然,这都是后人的演义,是封建御用文人的说辞,并不是史实。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人文思潮的兴起,有识之士对“女祸论”的反驳与怀疑日益增多。比如唐甄认为“若使她们(祸水三人众:妺喜、妲己、褒姒)生于周文王之世,入于文王之宫,受到良好的礼乐熏陶,则三女子皆窈窕之淑女也!”袁枚也说:“女宠虽自古为患,其过终在男子。”

到了现代,“女祸论”再无市场,很多人开始为“祸水三人众”鸣不平,甚至将她们描述成纯洁的白莲花。比如柏杨先生就说:“施妺喜是个可怜的女孩子……在她正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情郎(假如她有情郎的话),为了宗族的生存,像牛羊一样地被献到敌人之手。”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客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将夏朝的灭亡归咎于妺喜肯定是不对的,但也不能因为出于对妺喜千年替罪羊身份的同情而反过来将其描述成一朵白莲花。妺喜真的像柏杨所说的那样在夏亡时是一个“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的无辜小羔羊么?我看未必!

因为,很大的程度上,夏朝时妺喜既是重臣又是宠后,并非处在深宫不知世间事。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我们不能将夏商时期的王妃等同于后世那些只能在深宫大院中上演“宫心计”而无法参与政事的柔弱女子。从出土的甲骨文看,商朝的王妃们是商王的左膀右臂,她们一般担任着重要职能,替君王治理一方,甚至领兵打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夏朝的具体情况虽然不可考,但理论上也应如此,毕竟夏朝比商朝更近于母系社会。因此妺喜作为夏桀的元妃,应当也负责重要的政治职事。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末喜氏以与伊尹交”的记载予以佐证:如果妺喜真像后世妃子一样只能居于深宫,如何还能和伊尹接触?显然妺喜经常出入朝堂参与政事,并和伊尹有过大量的接触和交流。当然也正因为此,可能是伊尹在与妺喜的交流中解读到了什么有利于成汤的信息,因此后世才会有妺喜“间夏”的传言。

妺喜一直深受夏桀宠爱,“妺喜间夏”之说很可疑。

虽然《竹书》中有“妺喜因琬、琰二女而失宠,并被抛弃于洛,从而心生怨恨,愤而与伊尹勾结间夏”的记载,但这只是孤证,在其它古籍中并无妺喜失宠的记载,反而先秦古籍中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妺喜深受夏桀宠爱,例如《国语》记载“妺喜有宠”,《荀子》记载“桀蔽于末喜”。

妺喜作为深受夏桀宠爱的王妃,在朝堂上担任有重要职责的重臣,应当在夏末的政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桀的所做作为应当深受其影响。然而遗憾的是,这两重身份,妺喜都没有扮演好。

妺喜有资格有能力引导夏桀为善天下,甚至可能实现夏朝中兴。

作为大老婆,其基本职责是相夫教子,统率后宫,母仪天下。一句话,就是要把握好国事与家事之间的平衡;作为重臣,其基本职责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劝勉君王近贤远谄。

妺喜身兼这两重身份,而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以这么说,无论在后宫还是朝堂,夏桀都对她言听计从。因此她有资格也有能力劝说夏桀勤于政事、为善天下。

此时的夏朝实际上并未病入膏肓,伊尹言其“尚犹能起九夷之师”。但凡妺喜有点德才,在其辅佐下,实现夏朝的中兴也不是没有可能,也许那时候史书的记载将是“履癸中兴”。毕竟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较著名的如姜后辅佐周宣王。周宣王贪于女色,经常早睡晚起,不出夫人的房门,耽误了朝政。姜后认为君主好色就会穷奢极欲,这是祸乱的源头(“夫苟乐色,必好奢穷欲,乱之所兴也”),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于是她摘掉耳环和发簪,向周宣王请罪。宣王大为感动,从此以后勤于政事,“早朝晏退”,最终成就了中兴之名。

然而很遗憾,即使抛开后世如《列女传》等编造的恶行,单从先秦古籍的只言片语来看,妺喜的所作所为也照这位姜后差远了。夏桀在得到妺喜后,愈发的行淫纵乐,根本无心政事,而且为了更好的与妺喜寻欢作乐,不惜大造宫殿,横征暴敛,最终身死国灭,这里面很难说没有妺喜的推波助澜。

可见,妺喜根本未能尽到元妃和重臣的职责,不但没能挽狂澜于未倒,反而成了推波助澜的罪魁祸首。夏朝的灭亡同样也祸及到其母国,有施氏因为妺喜的原因而与夏朝绑在一起,最终被成汤灭国。不知妺喜在看到有施氏被成汤以“助桀为虐”的名义灭国的那一刻,有没有后悔其所为。

唐甄 [16] 有句话说得好,“若使她们生于周文王之世,入于文王之宫,受到良好的礼乐熏陶,则三女子皆窈窕之淑女也!” [17] 妺喜在有施氏中可能也是穷苦出身,并不像姜后(齐国国君的女儿)那样贤淑懂礼,只是因为貌美才被有施氏送给夏桀。因而其在入宫之后,对于所谓的德才政治一窍不通,她对纣王的迷惑也可能只是弱女子的生存本能,并非有意为之,这也是值得同情的地方。

然而不管本意也好,无意也罢,妺喜的所作所为终究有惑乱天下之嫌,虽然不能让人将夏亡的帽子扣在头上,但也并不能称得上无辜。如果说后蜀灭亡时,花蕊夫人还可以一句“妾在深宫哪得知”来推脱,夏商时期的妃子们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处于深宫。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男人犯错,都怪女人。前有妺喜、妲己、褒姒、骊姬,后有貂蝉、吕雉、赵飞燕、杨玉环,统统都是红颜祸水,都是害人的狐狸精。

当然,话都是说给别人听的,真到自己选妃纳妾的时候,谁都不傻,专挑好看的。

鲁迅先生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18]

所以,柏杨才会说“妺喜是可怜的女孩子”。 [19]

本章注释:

[1] 我们今日看到的文献中,妹喜、妺喜、末喜,还有“~嬉”等名称并存,《汉语大字典》引《玉篇·女部》“妺mo,妺喜,桀妻也”,又引《集韵·末韵》“妺。妺喜,有施氏女。”而《汉语大字典》在“妹mei”字条下言:“末。《广雅·释亲》妹,末也。《白虎通·三纲六纪》妹者,末也。”我个人以为,“妹mei、末”义通(《广雅·释亲》:“妹,末也”);“妺mo,末”音通;三者字形不同而其义不变,所以按照古书通例,可以通用。

[2] 夏桀(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履癸,西河(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东菜园镇西河村)人。夏朝末代君主,帝发的儿子,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文武双全,迁都于斟鄩。统治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国君主成汤在伊尹、仲虺的辅佐和谋划下,陆续灭亡韦国、顾国、昆吾。鸣条之战,夏桀兵败被俘,放逐于南巢,标志着夏朝覆亡。数年以后,客死于南巢,谥号为桀。

[3] 有施氏(yǒu shīshì),《辞海》释:“亦称有喜氏”,为古老的东夷部族;《尔雅》注:“九夷在东”,故有施氏为东夷各部族之一。部族形制,《楚辞·天问》注:“蒙山,国名也”,即为蒙山国。有施氏,为世居蒙山的古老部族,历经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至夏代立国。其国都,因迄今为止蒙山南麓、东麓、西麓均未发现夏代以前的古代大型部族遗址,推断应为吕家庄古遗址。《蒙阴县康熙志》又载:“蒙阴……夏属有施氏地,后癸三十有三伐之者也”。

[4] 《国语·卷七·晋语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5] 原诗: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6] 据西汉刘向《刺奢》记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7] 西汉刘向《烈女传》记载“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

[8] 汉初《韩诗外传》卷二载:“昔者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而牛饮者三千。”
其卷四又载:“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西汉《淮南子·本经训》写道:“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床,纣为肉圃、酒池,燎焚天下之财,疲苦万民之力,刳谏者,剔孕妇,攘天下,虐百姓。”西汉后期刘向《刺奢》写道:“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节士》写道:“桀为酒池,足以铉舟,糟丘,足以望七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9]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记载:“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10] 关龙逄(前1713年—前1620年),董姓,生于夏廑19年,卒于夏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的大臣,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

[11] 出自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12] 《尚书大传·殷传》。原文是:“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哑然笑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乃亡矣。’是以伊尹去夏适汤。”

[13] 《书·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14] 参考《妺喜形象考论》

[15] 《荀子·解蔽》记载:“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东汉的《吴越春秋》写到:“吴王夫差接纳西施时,遭到伍子胥的反对,伍子胥认为,“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差不听,结果亡国”。
《竹书纪年》记载:“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

[16]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川东道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帝师唐瑜的第十一代孙,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唐甄一生著述颇丰,《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梁启超曾将《潜书》视为中国历代圣人思想的一个总结,认为它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是“醒人之良药,逆耳之忠言”。

[17] 见唐甄《潜书》

[18] 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

[19] 见柏杨著《皇后之死》 Gf7cjcvJEdI979k17Kbc+l4hrY24iwIuds4pAsxPO6j2ibBe2zupAfbLzkbVaL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