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娥皇、女英【部落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不得善终的皇后,是黄帝王朝第七任帝虞舜帝姚重华的妻子伊娥皇;和她同死的,还有她的妹妹伊女英。

伊娥皇是公元前23世纪的美女,她爹是黄帝王朝第六任帝唐尧帝伊放勋。后来跟她的妹妹伊女英,一齐嫁给第七任帝虞舜帝姚重华。——这真是应验了4300年后,20世纪的新疆民歌:“带着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跟着我的马车来。”

姚重华财色双收,好不得意。

这至少说明一点,4300年前,中国就已经是多妻制。不过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中国元首只简单的称“帝”或称“王”,元首的妻称“妃”,元首的妾称“次妃”。

其实称谓是啥,无关要旨,反正她们姊妹二人,都是姚重华的老婆就是啦。至于姚先生除了她们姊妹二人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老婆,我们不知道。 [1]

二女投江后,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卜辞《湘夫人》里说到: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2]

这远方的姑娘,应该是舜的二位妃子,娥皇和女英。 [3]

这个故事得从舜帝南巡说起。

舜晚年的时候,因为听闻苍梧有九条恶龙喜欢到湘江嬉水玩乐,但这往往会导致洪水暴涨,粮田被冲毁,房屋倒塌,老百姓们叫苦不迭。他长途跋涉到达苍梧为人民除害。于是,舜帝三十九年的时候他南下视察工作,不料在苍梧去世了。 [4]

娥皇和女英知道舜帝要去为百姓解除忧患时,强忍着心中的不舍,为自己的丈夫收拾好必要的行李装备,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舜走后,娥皇和女英在家日夜祈祷,盼望顺瞬能征服恶龙、凯旋而归。

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娥皇心想“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

女英也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

她们二人思前想后,觉得与其待在家里胡思乱想,还不如主动去湘江寻找舜。于是娥皇和女英二人打点行李之后,便跋山涉水,一路向南方寻找丈夫了。可惜依旧没有舜的消息。

她们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只是她们沿着湘江一路搜寻,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仍然没有找到舜的身影。 [5]

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壳垒成的高大的坟墓,旁边不时有村民前来祭拜,清扫墓前的土石,同时又有仙鹤从南海中衔来珍珠贝壳,慢慢放在坟墓上方。

她们感到很惊异,便问前来祭拜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神气?那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是舜帝的坟墓, [6] 舜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山里的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力竭而亡,死在了这里。”

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悲痛万分,她们倒在舜帝的坟墓旁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直到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最后哭出血泪来,洒在了这里的竹子上,于是,这里的竹子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7]

竹子上的痕迹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流传千年的“湘妃竹”,说的就是娥皇和女英哭舜洒泪于竹结成斑的故事。哭罢,姐妹二人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西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

《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传说,舜的母亲去世很早,双面失明的父亲给他娶了一个后母,但是后母对他很不好,想方设法想杀死舜,但是都被舜躲过去了。

虽然后母对他不好,但是舜一点都没有怨恨他们,这个事情流传了出去,被尧知道了,尧觉得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决定培养他做继承人。

正好这个时候,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也被舜深深地吸引了,当时尧的意思是想把大女儿娥皇嫁给舜,没有想到小女儿也喜欢上了,并且非舜不嫁,这个时候,尧有点头疼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最后妥协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妻子谁是正妻呢?

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

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一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洪洞万安)谁为大。

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

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娥皇,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

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

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姐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好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姐妹与舜帝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相处的非常和谐。

姐妹俩共同为舜生下一子,名叫姚商均。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姐妹、母女、姑侄(女)、嫂子等二女共侍一夫的例子,如今被视为道德沦丧的不伦行为,但是在古代中国是很常见的现象,甚至一个宗族内,族人的联姻、通婚都被视为是维系家族血脉纯正的保障之一。

从以上种种事件分析,包括史书上说“父顽母嚣”的旁证,舜的父亲可能脑子有问题,要不,就无法理解他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还这样乐此不疲。从常理判断,也只有这种可能,舜才会对夫人的话言听计从,他和他的两位夫人也才能这般忍让和大度。

按照合理的猜测,一系列的阴谋事件可能都是贪婪的象一手策划的。这从后来他和父母准备瓜分舜的财产时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填完井后,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就立马邀功,说:“这主意可是我出的。”然后很慷慨地说道:“舜的两位妻子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就归父母吧。”

当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屋子里玩弄舜的琴时,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很惊愕,也很尴尬,马上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也不红地说道:“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史书上说,经历过这些“家庭暴力”的洗礼,舜依然宅心仁厚,还如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

这一切,都说明舜是很明事理的人,而他的两位夫人,能把这样一本难念的“家经”念得如此顺溜,可见多会把握分寸、多么聪明贤惠呀。她俩用智慧和宽容,不但极大地成全了舜的名声,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难怪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甚至搬出《诗经》里“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这样重量级的话,大大予以赞赏。

娥皇、女英是《列女传》第一对以贤德载入史册的女子形象, [8] 带有许多传说的成分。但她们的勤劳、智慧、忠贞成为后世衡量女子贤德的标准之一。

讲娥皇和女英,是想啊让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这本来是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的词语。如果冠以对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似乎不准确,很好的一个词,跟什么标准,跟什么价值评判,跟什么性别没有太多关系。举案齐眉、相濡以沫是不是也是评判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我很认同。但是放在现代社会,我认为就应当用辩证的去看待。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你可以在家相夫教子,也可以出入职场,亦或是两者兼顾。这是个人的选择的问题。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女子常常要迫于环境、家境、舆论,可以选择的空间少的可怜,几乎没有。现在社会环境变化太大了。你如果家庭殷实,丈夫收入尚可,没有经济压力。你选择“宜室宜家”,把家庭打理妥妥的,让你男人没有后顾之忧,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教养小孩,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有教育,都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个工作量绝对不比职场人少。合理分配最重要。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家族兴旺,夫妻二人有商有量,合理分配资源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说到“湘妃子”,除了屈原以外无独有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为我们树立了“湘妃子”的形象——林黛玉。

确切地说林妹妹叫做林潇湘,这个名字,是贾探春给起的,林黛玉很满意,当时大家都拍手称绝,林黛玉低头不语予以默认。 [9]

当时这几个人想起个诗社,但是大家没有笔名,贾探春喜欢芭蕉,就自己说蕉下客,当时林黛玉就耍了一个小聪明,引出了一个庄子说的:蕉下覆鹿。

林黛玉平时就嘴上不饶人,这一次也是说赶紧把这个鹿做了当下酒菜,惹得其他人哈哈大笑。

贾探春觉得林黛玉戏弄了自己,自己也不能就这样被征服,于是想出了一个潇湘妃子的名字,贾探春说这是个极当的美号。

这里,贾探春借用“娥皇女英湘妃竹”的典故,因为林黛玉最后也是泪尽而亡,在这里贾探春用泪染青竹成斑之所给林黛玉起名潇湘妃子,的确和林黛玉的命运息息相关,确实很贴切。

林黛玉的住处叫做潇湘馆,此地千百竽翠竹,后来贾宝玉题词为“有凤来仪”,贾宝玉其实当时没有那么多的联想,在文学造诣上没有多大进步,贾政都看不上贾宝玉的文采,贾宝玉之所以起名有凤来仪,主要是拍马屁,歌颂姐姐贾元春来大观园,很官方的语言,贾元春是贾宝玉的老师,觉得这个不妥,就改成了潇湘馆。

虽然说是一个笔名,可也是伏笔,当时提起潇湘馆的时候,脂砚斋就说这是颦儿的住处,后来林黛玉果然住在了潇湘馆,都说贾探春明事理,看得透也看得远。贾探春的远见加上湘江潇水和妃子这个名堂,一切就让后人之人遐想和臆测。

总而言之,历史、传说,以男人的视角阐述、分析着,女人只是必要时候露一下面的点缀。没有多少人愿意设身处地地想想她们每个阶段的处境和心态。

这最后一段路,她们可曾后悔过自己当初背叛了父尧?还是对舜一如既往地痴心?

没有人问过她们愿不愿意成为美人计的主角,没有人关心父亲退位、被杀后的她们是否心痛难忍,没有人关心她们在舜后宫的几十年是否过得安稳,可就是有人记住了她们的背叛,最后还是没有放过她们。

说到底,她们也不过是父权夫权社会的牺牲品,不过比其他女人幸运的是,她们在被动的情况下,终是放下一切随自己的心辅佐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被世人津津乐道地颂扬了两千多年的“完美”的爱情故事,竟是让人不得不长叹一声的悲剧。

本章注释:

[1] 柏杨,选自《皇后之死》之《伊娥皇》

[2] 《楚辞·湘夫人》屈原

[3] 《尚书·尧典》:(尧)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另有,南唐后主李煜大小周后二妃子,也名曰娥皇女英(存疑)

[4]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境内)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5] 《楚辞·湘夫人》屈原

[6] 舜帝陵庙最早建于九嶷山(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的太阳溪畔(即今九疑河流经称为“太阳洞”的一段河岸)。秦代迁于玉岩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迁建于舜源峰下。舜帝以九嶷山首峰舜源峰为陵山,将陵庙合为一处。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1935年,一场大火烧了正殿;1962年又一次被火焚了寝殿与拜殿,所余建筑也墙裂木朽岌岌可危。1985年以来,由省、市、县各级政府筹资,发动社会各界募捐对舜帝陵庙进行了全面的修复,至1998年底竣工,基本恢复清初建的原貌,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舜帝陵庙。整个陵庙占地500多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建有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朝房、祭碑房、神道及石像等。

[7] 斑竹(学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f。lacrima-deae Keng f。et Wen)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从古到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斑竹的典故和诗词。朱龙才李青洪著《浅谈斑竹的造林技术》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年4期。

[8] 西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颂曰: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祜。

[9] 这个称号最直接的来源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探春聚集了一众姐妹结诗社,黛玉就提议,咱们要结诗社,就要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探春于是替林黛玉起了潇湘妃子的雅号。 QJNWYhTk6pfpTtZOxJu9glSeYm5Jkw4PLDm+VV2ONg8Lj+zgmu+Swiwc+eYw91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