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班牙,闲观游览话古城

企业微信截图_17448831804433

2019年去西班牙中南部七地旅游,其中有向往已久的四个古城:托莱多(Toledo),科尔多瓦(Cordoba),塞维利亚(Sevilla)和格拉纳达(Granada)。古城全都位于马德里的南面,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它们或大或小有一个共同特点,因不同宗教的融合,多元文化的共存,而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山城托莱多誉为三种文化之都,整个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滨河之城科尔多瓦,老城区中世纪规划的历史地区,于198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部大城塞维利亚的阿卡萨城堡(Alcazar),以及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 Palace)名闻遐迩,都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宗教和建筑文化景点。

从马德里去托莱多很方便,搭乘西班牙铁道(RENFE)由Atocha火车站前往,仅33分钟就抵达临近山城的火车站。从车站外的旅游公司获得简易地图,我和妻沿着站外的大道朝右走去,不久见到大道的另一边,竖有TOLEDO字样的地标,也能清晰望见山城的方形古堡。登山城可通过约八段的电梯上去,这过程虽轻松却少了脚力攀登感受到的深刻印象。站在大道间一座公路桥上,眺望前方古城,发现了岩山脚下,塔霍河(River Tagus)上有几座粗石拱桥,连接着石径通往高高在上的城区。我们决定离开大道朝下走去,沿着河边向着拱桥方向前行。护城河边,阳光下的河苇在微风下摇曳,水鸟惬意地贴水翱翔,背光的波影像成群的仔鱼追逐嬉戏。这里仅有我和妻,在一派宁静且浪漫的“欧风桃花源”中散步。近边的石拱桥,古堡,顺山势而上的岩石径道,以及岩石砌就的古城墙,独具中世纪风格,是我眼中托莱多不同角度的景观中最佳的取景点。

跨过石拱桥,向着山城的顶部拾级而上,不久进入古城墙的圆拱门,发现其中隐蔽的行兵通道,蕴藏在两堵两层楼高的墙中间宽约5-6米,行兵通道从外不易察觉。冷兵器时代,岩石高墙居高临下,关闭城门藏兵于内,这座城池固若金汤。原来山城托莱多是京畿要地,始于罗马时期在腓力二世前,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首都。沿着石径,一路穿过傍岩而建的民居蜿蜒而上,远远发现一尊铜像,矗立在山城外沿拱形门道前眺望远方,游人纷纷与其合影。我和妻趋上靠前才看清楚,这尊铜像是西班牙大文豪,现代西方文学的奠基人——塞万提斯。

托莱多曾经被塞万提斯称为:西班牙的城市荣光。如今,这座城市因妥善地保护历史建筑,让二千多年里逐渐构建而成的哥特式,摩尔式,巴洛克式等各类教堂,寺院,修道院完好无损;建新如旧的规定,又让后建的建筑,与十一至十四世纪老式的风格协调一致,整座仿佛停留于往昔世纪中的城市,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这样,托莱多又成了世界的城市荣光。与塞万提斯像合影后,我们踏过拱形门前的石阶,穿过拱门却是一处开阔的广场,进入了位于山顶高部的古城区。向着托莱多大教堂的方位,在时而狭窄时而略宽的巷道,时而静寂时而喧闹的商街,我们左拐右弯地游走,与令人眼睛一亮的古建筑邂逅,也因走错方向而撞见蕴于小巷的博物馆。以今人的眼光,托莱多就是一座岩山上的弹丸小城,然而却在具有二千年历史的街巷中,分布着七十多处著名的大型古建筑,有保存完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教堂建筑,时常不经意地出现在巷弄而让游人惊喜。在诸多大型古建筑中,托莱多大教堂最为出类拔萃。公元六世纪,大教堂曾是哥德人的宗教圣殿,到了九世纪,摩尔人把它改为伊斯兰寺庙,因此形成了大教堂的主体为哥特式,内部含有伊斯兰风格,几种不同建筑风格融合的建筑群。大教堂是历史的见証。细观之,教堂左侧高约90米的钟楼上,有一口铸于1735年的大钟,钟声洪亮响彻山城,教堂的大拱门上饰有层层叠叠的石雕石刻,主堂高45米,由88根石柱支撑,周围有22个祠堂,是西班牙著名的大教堂。令人称奇的是,教堂内主堂唱诗班的两排木雕座椅,上面刻有54幅收复格拉纳达的连环画,生动再现了历史场面,堪称西班牙木雕艺术的珍宝。

托莱多的巷道里,每一栋大型古建筑的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挑几处入内参观,其余欣赏建筑外观。细中有粗的行脚闲观往往有意外,我们沿着古城边缘漫无目标地散步,领略了不同城门的风采,见识了古城地势的险峻。塔霍河三面环绕的托莱多,居于岩石山顶,受到西哥特人的青睐,在战乱的年代里,他们筑围墙建堡垒,形成易守难攻的要塞式京城,得以安居一方,然而,也因其险峻的地理环境,限制了京城的规模和发展。延续了千年之后,山城托莱多的首都地位,在1561年划上了句号,强盛的西班牙帝国往后把马德里作为首都。

晚上,乘南下的列车离开马德里,约二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地处要冲的科尔多瓦。这是西班牙南部安德鲁西亚自治区的一个古城,街道狭窄布局奇特,有古城墙,古罗马桥,大清真寺等历史建筑,是该区的三颗明珠之一。历史上它被伊斯兰统治长达数百年,号称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都市及学术中心。回教徒曾在此建造三百多座清真寺和宫殿,到了十三世纪历史被改写,基督徒从阿拉伯回教徒手中夺回该城,无奈伊斯兰的影响已经沉淀,基督徒的教堂没有取代清真寺,要么毗邻而居或者合二为一,这样的格局虽经多次朝代变迁依然如故,从而形成了科尔多瓦宗教建筑融合的别致风格。如今,在伊斯兰教寺庙的周边,白色房屋的居住者多为犹太教,他们和睦相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宗教建筑,是科尔多瓦大清真寺(Mezquita),于198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科尔多瓦的老城厢濒临瓜达尔基维尔河(RIO GUADALQUIVIR),一条纺锤型大墩的古罗马石桥(PUENTE ROMANO)横跨河上,两端各有桥头堡。如果由东往西过桥,穿过一座凯旋门,便直接进入了古城的核心景区。过桥往前直行约百步,有建于公元785年的大清真寺,如果过桥往左行,前方就有哈里发王宫遗址,周边尚有厚实的古城墙。我们的旅馆位于古城区外的西北面,前往核心景区须穿城而过,才到东面的瓜达尔基维尔河畔。一早,听从前台的建议,我们避开老城迷宫般的小巷,直奔弥撒前(早九时半前)可以免费进入参观的大清真寺。古城给人祥和丰硕的感觉。我们在弥撒前抵达了大清真寺,但因故外有警察把守不得入内,于是先往大清真寺东面的凯旋门,古罗马桥游观。仅从拱形寺门的伊斯兰风格雕饰,寺门上部犹太风格的塔台,到方形外墙上边门边窗周围,西式墙垛下伊斯兰氛围拱形框架,回教天主教混合体——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外部建饰,就能感觉到该建筑非同一般的内涵。

瓜达尔基维尔河上的古罗马桥,使用大块岩砖的材质,桥宽并行八辆马车,建于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边上矗立着的一座凯旋门,我欣赏它立于两岸河草萋萋,河水潺潺的河畔,纺锤桥墩拱形桥洞凹凸的流线之美(夜幕降临,古罗马桥上的灯光,射上夜空和水面)。河边溜达过后,大清真寺的“禁令”已解除,购票进入寺内暗暗的庙堂,猛一看颇为惊奇,一座接一座红白条纹的拱顶,支撑着庞大祈祷厅的屋顶,一排排一行行的柱阵,映入眼帘犹如迷阵,仔细观察,拱顶石柱的廊状通道,整齐划一由不同颜色(或黑或白)的柱子支撑,左看是同色一条,右瞧为同色一行,完全不现紊乱。拱顶边的墙上,充满伊斯兰风格的雕饰纹突,清蓝淡黄的色调,烘托出飘逸神秘的氛围,显露伊斯兰的艺术智慧。有好几处伊斯兰和天主教形式相混合的雕塑雕饰,为精雕细琢的具象与意象的宗教表现。我忽然领悟,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宗教的彼此尊重,在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有充分的展示。

结束在科尔多瓦核心景区的游览,去领略迷宫般的小巷风情,造访名闻遐迩的“百花巷”。也许,时季不对,这条约一人宽,三十至五十米长的小巷,两边的窗墙上,仅仅悬挂着几十盆普通的草花,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远不如周边小巷的花坛,喷水池和小街巷,更值得欣赏。古城的巷道大多窄短,走向纷杂七转八拐,时常走一段感觉又转回,地图上标明的地点,靠手机的电子导航,并不能保証轻松抵达。有趣的是,我们就在常兜圈子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现了许多隐蔽的生活美图。寻常人家的庭院中,有非常规整的几何,花纹地砖图,民居间隔处的小空地里有精美的雕像,白墙黄色门窗框勒的平房,以及不少装饰别具一格的小餐馆建筑,有些餐馆的晚间时段,还可观看免费的弗拉明戈舞蹈秀。这些共同构成了科尔多瓦的历史地区,于1984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资格。

塞维利亚位于西班牙的西南部,是安德鲁西亚的首府重镇,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分布着穆德哈尔,哥特,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在那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诞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城外周围山峦的窑洞中,曾经居住过的吉普赛人,以打铁制剑谋生,单调而乏味,每天的金属打击声令人生厌,为了乐趣生性活泼的吉普赛人,从打铁的节奏中找到灵感,他们就以双脚踏击地面,发出犹如打铁的律动,伴以如诉如泣的歌声舞蹈,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弗拉明戈舞蹈。著名的“卡门”故事,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另外,塞维利亚有着悠久的斗牛传统,与世界文化遗产的“阿卡萨王宫”(Alcazar),存留着哥伦布遗体骨灰的大教堂,以及美奂美仑的西班牙广场,一起构成经典的“打卡”之处。

西班牙各地都有大小不一,冠名为“西班牙广场”的地方,但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Plaza de Espana)与众不同。我们从广场的侧面走进,迎面就是一座塔楼,边上围着水池,围栏上全部镶饰着彩色的瓷砖,粗看一根根的栏杆,就象是一尊尊的细花瓶,细部讲究总体亮艷,衬托高度为74米的塔楼。这样的塔楼在主体建筑边,左右对称各有一座。往前走到广场的中间,一个大喷泉面对着弧形的主体建筑,前面的弧形水池上有四座桥梁,代表西班牙的四位国王。主体建筑底部的外墙上,由色彩丰富的故事瓷画装饰,彰显西班牙帝国的历史辉煌。广场建于1929年,是当年在塞维利亚举办的利比里亚美洲博览会时,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最具地域风格的建筑。在这里,直径二百米的半椭圆形广场,象征西班牙给予其美洲殖民地的拥抱。广场的地面上,有非常规整的鹅卵石图案,主体建筑的外廊地面上,有排列有序的地砖组合,四座桥面上也都饰有几何图形。在这里,濒水建筑的护手,围栏上,全部由大小不一的彩色瓷片镶饰,以一种艺术的灵动与轻盈,与主体建筑的宽大轩昂和深沉来呼应。这天,在主体建筑的廊下,欣赏街头艺人的弗拉明戈舞蹈,在主体建筑内大楼梯的转角处,欣赏颇为专业的小提琴独奏,我不由地又感受到了这里,生性快乐的西班牙人,日常生活与古城的艺术互动。

塞维利亚大教堂从十三世纪开建,经历几百年到了十六世纪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的结晶——世界上最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基督教第三大的教堂(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占地二万三千五百平方米,在原建于十二世纪伊斯兰清真寺的结构上增建,譬如:希拉达塔楼增建了三个部分,钟楼上加了尖顶达到96米,成为当时最高的塔楼,其尖顶也因此成了名闻遐迩的希拉达尖顶(Ei Giraldillo)。岩石材质的小尖塔,罗立于教堂的顶部四周,拱门左右以及上部的精雕石刻,教堂正面建筑上大量的花岗岩镂空纹饰,予人至高无上的形象。教堂内的雕像和雕饰无不精工细琢,尤其,一面整墙上密布宗教雕塑的主祭坛,鬼斧神工金碧辉煌,侧殿保存着的圣母象是塞维利亚的保护神。无数游人在此驻足仰望,而我的感觉则是两个字——震撼!令人意外的是,大教堂的五个正厅之中,保存着西班牙各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著作,以及一个由四位西班牙国王抬着哥伦布棺材的铜铸。虽说哥伦布的几次出海冒险和归来休整,都与塞维利亚有不解之缘,但却以国王抬棺的铜铸,来表现崇敬开拓精神之人,塞维利亚大教堂确实与众不同。

阿卡萨王宫城堡的入口,开在高岩墙上整齐排列着的墙垛下,一面酱红墙的中间,醒目而有皇家气派,予我一个迎面的惊喜。据悉,王宫建于公元913年,成为宫殿式要塞后至今仍被使用和居住。王宫在伊斯兰摩尔人统治时期建造,以后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穆德哈尔风格为基础,柔合了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样式,是塞维利亚非军事非宗教的建筑中最为重要的象征。阿卡萨王宫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王宫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拱顶雕饰,拱形廊架周边的雕饰外,王宫内的皇家花园,其庭院布局和园艺修饰,其喷泉水池和大小雕像,其花红植绿和黄墙红瓦,其径道纹饰和观景廊楼,综合归一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皇家花园的观景廊楼,是观看庭院全景,拍照摄影的最佳地点。

在塞维利亚的两天,我们在上述三处“打卡”之后,以几小时的时间信步闲逛,当沿着一条哥伦布当年曾经船行的河流(Rio Guadalquivir),游观两岸河景时,邂逅了矗立于河岸边的“黄金塔”,窥视了闭门的“皇家骑士俱乐部斗牛场”,远眺了横跨河面世界上首座的“单臂斜拉桥”,深感,塞维利亚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敢为人先之勇气的城市。

格拉纳达(Granada)是我们古城行的最后一处,它位于西班牙内华达山的山麓,达诺河与赫尼尔河汇合处,海拔七百多米,是安德鲁西亚自治区格拉纳达省的省城。历史上,先后被西哥特人,阿拉伯人统治。穆斯林在西班牙南部统治了八百年,格拉纳达是他们的最后一个王国首都,直到十五世纪下半叶才被基督徒攻陷。西班牙统一后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步伐,成为强国的基督徒统治者颁布法令,使得大部分的伊斯兰教徒皈依天主教,各地基督教堂涌现。现在,尚留城中作为时代的烙印,那些融汇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风格的古迹,就是那段历史的物化。其中,阿尔罕布拉宫,一座占据了整个小山的宫殿堡垒建筑,是格拉纳达地区最显赫最令人难忘的一处。

这天,我们从西班牙南方美丽的港城——马拉加,乘长途巴士去格拉纳达,然后,直接前往阿尔拜辛(Albayzin)原摩尔人(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犹太人居住区。因网上预定参观阿尔罕布拉宫The Nasrid Places的时间是下午4点,也从网上获知阿尔拜辛区另有风情,所以我们先到此地一探究竟。当年,摩尔人统治下的格拉纳达,犹太人获得善待,生活得自在逍遥,大量的犹太人房舍依山而建,阿尔拜辛是他们的乐园。与托莱多山城不同,阿尔拜辛的盘山巷道多为台石路,民居多为白粉墙黑红瓦,蕴含着东方味。向着阿尔罕布拉宫一面的民居,有许多别致的小庭院,特色小餐馆,小酒吧。据说,有些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浴室,考古博物馆也隐于中世纪氛围的摩尔街道,访客在此穿街走巷摄影拍照,游人喜欢坐在高处的矮墙上,眺望观赏对面山顶的王宫,聊天喝啤酒晒太阳。

上下阿尔拜辛的途中,我看到了诗情画意之美:厚矮白墙的背面,一树黄又亮的秋叶,带来雪白蜡黄视觉反差;壁高白墙的顶上,一泻而下的三角梅,送来暖暖秋令中春色;东方味的民居氛围中,房舍的门窗边,竖着欧式铸铁方圆路灯;阳光下迂回的白色巷道,形成黑白分明的斑影,白色墙头上再冒出红杏绿草;陡峭石阶窄深巷的尽头,背光行路人的身影。在有心人的眼里,这里也许是一个不凡的摄影地。阿尔拜辛的迂回盘道边,直上直下阶道旁的小巷里,充满了不同角度的画面感和平凡又艺术的美,一旦进入这里,就像打开了石榴的果皮,可获许多亮丽美味的果籽,不断地发掘出生活之美。诚如,格拉纳达的市徽中有一颗石榴,而西班牙语中的石榴,就叫格拉纳达。

阿尔拜辛所在的山岗,与阿尔罕布拉宫所在的小山之间,有一条小溪,溪上几座石拱桥,花红树绿沿溪茂盛。异彩的的楼房连成排,混合着酒家,礼品店的溪边,狭窄的街道上,有不同肤色的闲步之人,来自世界各地。因从这儿可抄近道前往阿尔罕布拉宫,这条本就美观的小溪沿线,更成了一条热闹的风景带。我们从阿尔拜辛往下,走的是直下的石阶,在白色的犹太民居间穿行,到了小溪边色彩一变,过溪再穿行于另一边往上的楼巷,向着山顶的阿尔罕布拉宫,又是昔日皇家宫阙的氛围。这个V字形路线的沿途,可谓格拉纳达城市面貌的缩影。1984年阿尔拜辛区和阿尔罕布拉宫一起,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在欧洲旅游见了不少除了教堂就是古堡皇宫建筑,昔日的摩尔人皇宫——阿尔罕布拉宫,又有什么特别呢?我很好奇这个结合了清真寺,宫殿和城堡的建筑群。进入其境,首先踏访宫内的花园,领略花木的品种和养护,径道上的图形美饰,在植物学和园林美学上都属上乘,然后登上古堡的城墙城楼,巡观加固后雄风依然的健在体,已经风烛残年的遗迹处,均为庞大的岩石建筑或遗存。也许,这样的花园和城堡,在欧洲的古堡皇宫建筑中并非罕见,当我们进入了预定的The Nasrid Places参观时,见到了风格各异的建筑汇于一处,还是相当的惊奇与难忘:“查理五世宫殿”是两层的圆形罗马建筑,底层走廊和上层回廊的廊柱,大理石柱的两端都有雕刻,回廊的天花板则由雕饰的木材装饰;“狮子庭院”是不同材质的组合建筑,它的院落尤为特别,院子本身并不大,长28米宽16米,中间有一个石雕,是由12头狮子驮起的水池,池子向四方引出四条水渠。据悉,关于“水渠”有个出处,即:古兰经中讲乐园有一百等级,每两等之间的距离,如霄壤之遥。极乐园最为高级,乐园四河由此涌出,上面是真主的宝座。阿拉伯的庭院中经常会建这样的十字形的水渠。池子向四方向引出四条小渠,代表四条河名为水河、乳河、酒河、蜜河。(注)狮子庭院的周围,有124根柱子和弯弓顶,其上层层叠叠地布满,镂空或浮刻的木雕,千徊百转粗中含细,和多数的参观者一样,我面朝其上惊奇词穷,不知如何来评说,不知何语去赞美。“两姐妹厅”(Sala de las Dos Hermanas),是阿尔罕布拉宫中最为精美的部分,顶部装饰犹如钟乳石或水珠晶体,含着金饰银缀的色彩,拱形顶上的光线从窗户射入,在色彩堆上形成纹饰,随着脚步移动似乎会柔和地流变。

当然,阿尔罕布拉宫中最大最豪华的厅堂,是苏丹接见外宾的使节厅(Salon de Embajadores),最为著名的地方是香挑木院(Patio de los Arrayanes)。毫无疑问,作为伊斯兰教世俗建筑,与造园技艺完美结合,在阿拉伯宫殿庭院中,融入罗马圆形建筑,花岗岩石材的建屋,然后全部置于一座外围有30米高的石砌城墙的要塞中,占据了一整个山头的建筑群,体现了统治格拉纳达的奈斯尔王朝(Nasrid dynasty)的第一代君王——穆罕默德一世君临天下的气派。

游览纵观西班牙南部四座古城,尤其是安德鲁西亚自治区的三颗明珠,我了解到更多的伊斯兰文明和他们昔日的辉煌,也更多地了解到西班牙文化中包容并蓄的一个源头。

企业微信截图_1744883298956

注:引自网上维基百科 8OsQiGxXudslRrU39yAbR30aHKAlq7uDxmMMm1w4T8dPyP45IOmDtU0oMj9TEu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