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2年的圣诞节前,儿女放假,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全家团圆了。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举家要在圣诞假期,去亚利桑那州游览度假。这天,提取了预订的四轮驱动的吉普车,离开洛杉矶,沿着15号州际公路,向着内华达,犹太,亚利桑那州的方向一路疾驶,当晚抵达三州交界地,在小镇Mesquite过夜。此行的目的地,是那片人迹罕至,大漠赤沙红岩,似要寨如城垣,风景独特的秘境酷优地(Coyote Buttes South),以及地缝羊肠道,流光线浪涛,岩景奇特的羚羊谷地(Antelope Canyon)。

一、廖无人烟,漠中岩城酷优地

美国社会经济高度发达,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已经没了原始处女地?何必故弄玄虚,杜撰一个什么秘境,以搏青睐。非也,事实如此,无须雄辩。确实,在犹他州的89号公路的南面,有一片占地十一万二千五百英亩,横跨犹太州,亚利桑那州的Paria Canyon – Vermilion Cliffs Wilderness荒蛮之地,深藏着风景绮丽的酷优地。要深入探险,健行摄影露营,必须申请许可,获得每天限量发放二十张的许可证,才能合法进入。许可证,附带一张区域图和警示。警示上开宗明义:访问者进入荒蛮之地,风险自负。(一旦有事)寻找和救援将会费时数小时,甚至数天。12月22日的正午时分,我们的吉普车从89号公路拐弯,进入秘境的必由之路——马岩谷路(House Rock Valley Road)的交叉口,这里没有明显的路牌,下了公路就是土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前几天,这里下过大雪,路面仍然积雪,顺着车轮轧出的小沟渠,吉普车颠仆着往南而行。许可证上指定的入口叫Lone Tree,在找到进入Lone Tree的岔路前,我们足足在马岩谷路上开了半个多小时,途中遇到绕不过的白雪皑皑的大高坡,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加大油门冲上去;进入到雪面低洼,紧接爬坡的V形沙地,握紧车把,先慢后疾冲过去。行车就像冲锋陷阵,既要勇气又需车技。按照区域图的标示,进到Lone Tree,必须从一条左转的小路介入。眼前一片白茫茫,没有像样的路,没有指示牌,GPS失灵,手机也没了信号,我们只能凭直感自我导航。车开过了头,掉头往回开。几经徘徊,还算幸运,不久就在往回开的路边右侧,看到一条被雪覆盖的小径边,立有一块小牌子,上面的数字标号,与区域图上的标示数字一致,方向正确。一个小转弯,吉普车进入了前往Lone Tree的小径。看看天上,雪后的苍空天色湛蓝,有冷峻寒辉,看看地下,覆雪的小径凹凸蜿蜒,有险象伏生。心中不免紧张。这一路,我们的吉普车除了在马岩谷路上,与一辆小车擦肩而过,以后就一直在这大漠雪地中,犹如大海孤舟,随风飘荡似地,顺着由车轮轧出的,已经被雪覆盖着的渠道,独自孤行。吉普车的底盘时不时地擦着雪下的沙地,发出楸心的摩擦声,强行而过。一车之人,鸦雀无声,怕就怕车辆抛锚,半路损毁。庆幸的是,我们的四轮驱动吉普车,以它强大的马力,坚强的身躯,强行闯过了雪面下的松软沙地,有惊无险地把我们带到那:雪白岩红,廖无人烟的秘境。

酷优地,名副其实,大酷大优!健行鞋,跟随着野生动物的脚印,踏在雪野地上,朝向红岩,新增加了一行人类的脚印。不管何种动物,反正跟着它的脚印走,人的脚下是安全的。临近红岩,残雪渐少,凸显自然造化的岩体,峭壁直下,方圆纵横,在大漠雪地冲天而立,宛如一座高高在上,层层叠叠的“红岩城”。满山红遍的岩石,突出在四周雪白的荒原之上,界限分明又像一团熊熊大火在燃烧。也许是受到亿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蚀,红岩很脆弱,一脚踩下,表层剥落,成为碎片。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一天仅发放二十张入境许可的用心。风化的红岩,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岩体慢慢地剥落改观,形成酷优地的奇特景观。前面不远,圆形梯状的红岩,分明就是一座室外大看台,锥形的岩体上,上下起伏,左右相撞的石纹,犹如海浪波涌。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波涛隆隆。我们围着大片的红岩踏访,发现了许多形象逼真,诗情画意的景像。要描述这些岩石美景,给它们起个似人化的昵称,是免不了的,也是雅致的。红岩城的外围,雪白的荒原上,挤着一丛小岩丘,通体红彤,圆锥形体,状如火堆,称其“火堆岩”吧。岩石纹路,条条线线,流畅起伏,如海浪似滔涌,取一个“浪涌岩”名。丰乳般半圆的山头点布在岩山各处,是“二奶山寨”。瞧,前面一片高地岩石的外貌,远观似中国拉萨“布达拉宫”的远眺形状。往前走,嘿,地上一顶武士盔,彪形大汉旁边站,双臂抱胸,拦路较劲,莫非是“下岗”的武士成侠匪,大吼留下买路钱?此地此景,真个地栩栩如生,不假思索恰似那:武士头盔置地上,抱臂侠客敢路拦。岩岩赤色布达宫,跃跃横空出天然。

二、羊肠小道,一条地缝线奇观

第二天的日程非常悠闲。我们预定了两场参观游览,位于Antelope Canyon – Lake Powell Navajo Tribal Park的上下羚羊谷的岩景,分别为上午11时的下羚羊谷和下午1时半的上羚羊谷。尽管没能订到最佳时段的正午,(正午时分,阳光直线透过裂谷照射岩纹,为最佳)但是还算不错。十时离开位于小镇Page的旅馆,不一会儿,到达下羚羊谷的售票亭。环视周边,是一片非常荒凉的暗红色岩体的不毛之地。五十年前,这里除了俄而到访的本地印第安人外,鲜有他人造访。据说,是一次偶然,一个印第安小女孩,在这里见到一头小羚羊,她紧盯追逐动物而随其钻入地缝,发现了凌乱邹巴的岩石之下的奇观。从此以后,不毛之地有奇观的名声逐渐传播,引来了海内外的好摄之徒,好奇之人,来此摄影采风。不毛之地也冠名为:羚羊谷。

在八,九十年代之前,羚羊谷地一直向大众开放,游人自行出入,无须付费,无人管理。是几十年前的一场悲剧,改变了规则。下羚羊谷地本身地势低洼,裂谷又处于地面之下。当时一场突若其来的大暴雨,倾盆而下,雨水汇集,瞬间灌满裂谷,游人未能即时撤离,有人淹水身亡。从此,下羚羊谷由当地印第安人的公司管理,游览费20美元,另加6美元的政府许可费,由导游带领进出,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下羚羊谷的入口,低头一看脚边是一条地缝,根本就没有什么“入口”。导游让我们一组十几个人,跟随他进入景区。最初仅能伸进一双脚,侧身向前移步,往下渐渐开阔,人身可以舒展了,再往下,踏过几段铁阶,岩景逐步展现。前后左右岩壁上的波纹,在光线的照射衬托下,显示波澜,逶迤起伏,渐入佳境。我知道在加州有相当多的美国人,从未到过和听说过羚羊谷,此时明白,是这条入口的窄缝,把人高马大或者大腹便便的他们给挡在了外面。莫非是老天在“歧视”那些征服过印第安人的后裔?据导游介绍,以前的来访者多为欧洲游客,现在多为亚洲的游客和美国的亚裔。途中,导游时常停下,指出那是一块老鹰头,那是熊爪,熊身等等。而我更愿意自己细细观看琢磨,找出更加直观的,由线条,波纹和光线的糅和融合所形成的,千变万化的阴柔阳刚之美。是的,当你用心琢磨,细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以科学加形象的思维,去欣赏大自然的杰作,你就会看到,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景观。科学证明,这里的地貌奇观,是由水的侵润和风的吹刷,长期作用,慢慢形成。看到位于曲折石巷两边的岩壁上的平行流水线纹,仿佛身临湍急水流,听到哗哗的水声。随水而动上下漂行,抬头上面是一注岩流,顺壁而下,擦肩而过。脚下的细沙,大风的帮手,两者一搭一档,描绘出许多神奇的岩壁天画,线条流畅,似真若假。来自裂口的上方,一楼阳光投射在布满线条的岩壁,岩纹化为光的射线,由实变虚,灼灼生辉。下羚羊谷长不过800米,然而大自然在这里花费了亿万年的细功夫,留下了无以复加,不可重复,栩栩如生的“岩石艺术”系列:岩浪滚滚,岩滔汹涌,岩波荡漾,岩线逶迤,岩光流彩,岩画绮丽,岩彩绚丽……让人类,每一位到访的游客,那些好摄之徒,摄影采风,传扬风采,那些文人骚客,撰文作诗,兴叹赞美。

上羚羊谷是下羚羊谷的邻居,位于沙漠之中,地面之上。岩巷比下羚羊谷的宽阔,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游客。走进岩巷,一路上所见,岩景尺寸高大,岩彩紫色基调,岩壁左冲右突,岩面斧砍刀削。岩结岩块串联,碰撞推涌,生生不息。岩壁岩线整体,奔泻而下,飞跃而上。岩脚边有阶梯格格,岩顶上有层叠阵阵。无孔不入的光线,透过层层叠叠的,疏密有致的岩樟,硬是牵强附会,把自己的色彩和火热,打在冷冰冰的岩景上。宛如受精而骚动,原本默默地站在阴森森的岩巷里的单色岩景,登时借光起舞,神采奕奕,变身为有的桔黄,有的猩红,有的紫青,有的粉红的轻快跃动的景观。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羚羊谷里展现出来的,分明就是一首首沙漠中的诗!一弯弯荒野里的虹!

三、归途如画,八百里路好个雪

12月23日的晚上,根据气象预报,第二天将有60%的下雪可能,我们决定改变计划,取消预定的旅馆,打道回府。回程的路上,在笔直公路的前方上空,早晨十点左右,阴云密布开始下雪,车越朝前方,雪越下越大,路面很快积雪。我们降低车速,以免吉普车失控,因为积雪,公路与野地的区分已不明显,来往的车辆都尽量往中线靠,一旦迎面几乎擦肩,险象环生心惊肉跳。然而,尽管路上不无危险,对于从未在自己的家门口,见过雪花的洛杉矶人而言,能亲身体验一下与雪交手,在雪地驾驶的经历,也算是补上了人生一课。大雪纷纷扬扬,给天下的景物素妆淡抹,涂脂抹粉,很快,老态龙钟的苍岭,被抹掉了皱纹,显得格外精神,红岩青松的原野,换成银装素裹,显得矜持老成。是雪,把山脊的峰突出了,把山轮的毂夸示了,把路傍的层峦叠嶂表示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

9号公路边,靠近锡安国家公园的隧道口不远,来时还是一片枯草地,归时已经白茫茫一片,有十几头的黑色牦牛,站立在近路旁的围栏,就像雪白的宣纸,泼上了墨团,有几头老神在在的牦牛,慢悠悠地挪步,拖下一行行的脚印。眼前,展现活脱脱的一幅写意中国水墨画。吉普车穿过隧道,深入公园的美景路(Zion Canyon Scenic Drive),景观为之一变。用当地的红砂铺就的沿山公路,路面紫红色,两边错落有致的赤岩和山峦上的积雪,像白雪形成的帽子和披肩,光秃秃的树枝沾上了将化未化的雪,显出雾凇的韵味。反差强烈的色彩组合,随着吉普车的行进,拐弯,停下,由景观的转换而变化。天幕,垂下水淋淋的一幅幅中国山水彩画。

对被缩短了的游程,有些依依不舍,趁着天还未暗,我们抓紧时间在美景路周边的健行道,观赏摄影,抓拍南加州难得一见的风雪艳景。雪,好个雪! US2J6fK4741zXBys9QpFVBOJa6S67BHHMmssXBHIzd7JEMccJ0+iLY+8p1u9O/dw

企业微信截图_1744885187111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