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安详: 安,平静,稳定。详,细密,完备。指举止自然稳重,从容不迫有教养。 立身: 修养自身,泛指人在社会上接人待物的种种活动。 轻薄: 言行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此处也泛指不经过思考的鲁莽、狂妄等行为。
一切话语和行动,都要平静细密。十之八九的差错,都是由于慌张忙乱造成的。沉着冷静修养自身,不慌不忙地说话。言语举止不轻佻浅薄,否则会惹来别人的嘲笑或指责。
这段话告诫我们:说话、举止、为人、处事都要冷静。得意事来,处之以淡;失意事来,处之以泰。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行为举止大方、从容,尤其不能贪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争一时之胜。不过,“不要轻薄”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于拘束,缩手缩脚,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能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是说话做事的正确方式,从而受人尊重。
先学耐烦,快休使气。
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能有几句,见人胡讲。
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耐烦: 不急躁,不怕麻烦,不厌烦。 休: 不要,停止。 不济: 不成功。 洪钟无声: 洪钟,指大钟,通常由金属铸造而成,极重。一般的风吹草动很难使它发出声响。
首先要学会不怕麻烦,赶快停止使性子耍脾气。性格急躁或粗心大意,一生都难以取得成功。不要懂得一点儿小道理就迫不及待地对人自夸胡乱讲。要知道洪钟不自鸣,清水满瓶不会响。
若是手持一个小铃铛,那么随便拿一根火柴棍去敲击就可以让它发出响声,但用同样的小木棍去敲击大钟,它还会响吗?“洪钟无声”并非敲不响,而是要用更大力气去敲击它。洪钟不为一般的风吹草动所动,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段话提醒我们要加强修养,不能轻易动怒动气或海夸乱说,越是耐心、平和、淡定,我们就越容易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做事才可能会成功。“满瓶不响”则是教育我们要谦虚好学,越有真才实学的人,越不会自吹自擂,四处张扬。学着低下头来看这个世界,把自己的位置摆低一点儿,看到的世界就会大一点儿,见到的人和事就更多一点儿,收获也会更丰富一点儿。
自家过失,不消遮掩。
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无心之失,说开罢手。
一差半错,那个没有?
一短: 缺点,在此处指掩饰过失的缺点。 罢手: 放手,指原谅别人。 那: 在此处同“哪”。
自己有过错,不必遮遮掩掩。错误是遮盖不住的,刻意隐瞒只会让你又多了一个新缺点。不是有意犯错误,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小小的过失和差错,谁又能说没犯过呢?
这段话是在告诉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缺点。要记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己犯错时,我们的态度一定要端正,不能为了面子拒绝承认错误,更没有必要为自己的错误矫饰、找理由,否则错误只会越来越多,还会再陷入相同的错误无法自拔。勇于承认、积极面对反而会获得大家更多的赞赏和尊重。他人无意犯错时,我们要秉持一颗宽容之心,提醒自己“人非圣贤”,只要对方认识到了,解释清楚了就要原谅对方,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将心比心地体谅他人。这就是所谓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宽容不等同于纵容,它绝不是没有底线和丧失原则的,所谓的“无心之失”一定不能触犯道德、法律底线。
宁好忍错,休要说谎。
教人识破,谁肯作养?
要成好人,须寻好友。
引酵若酸,那得甜酒?
宁好: 宁愿,宁可。 休: 不。 作养: 培育,培养。 引: 录用,使用。 酵: 这里指酒曲,用来酿酒的酵母。
宁可忍受承认错误带来的苦恼,也不要说谎矫饰。如果被人识破了你的谎言,谁还会继续帮助培养你呢?要成为一个品行好的人,就一定要寻找到高尚的朋友。用酸的酒曲做原料,酿出来的酒又怎么会甜美呢?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就相当于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更何况,我们编造的每一句谎言都需要用无数谎言来包装和维持,一再地说谎,只会透支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因此,与其说谎为自己开脱,还不如忍受一时的苦恼来承认错误,并承担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毕竟,错误改正后会使人进步,而谎言却如同一个巨大的陷阱,一旦身陷其中便很难抽身自拔,恶性循环,越陷越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选择好的朋友十分重要,他们在你的身边潜移默化地对你产生着影响。因此,谨慎交友,选择好的朋友,就是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找了一个好的榜样。
与人讲话,看人面色。
意不相投,不须强说。
当面证人,惹祸最大。
是与不是,尽他说罢。
面色: 脸色。 强: 勉强,硬要。
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注意观察别人的脸色。话不投机,志趣想法不一样,就没有必要强说硬劝。当面指证他人犯错,招惹来的灾祸最大。是非对错都由他说去吧。
这段话主要讲人际交往技巧,提醒我们与人交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及神态,若对方不耐烦或反感,就要适可而止。若双方观点有明显出入,就更不必勉为其难地说下去了。这是作者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之谈,是出于爱护晚辈的心理给出的告诫和指导,可谓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更是圆滑老道讨巧的处世方法,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庸俗的处世哲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辨别,若仅是个人意见相左,在无伤大雅的问题上完全可以“看人面色”,采取“和而不同”的解决方式;但若涉及大是大非,还是要坚持原则,不能无底线地保持沉默。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遇到原则问题时,我们绝不能让人情和面子成为遮蔽现实和真理的幕布,而要有勇气和魄力指出对方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
造言起事,谁不怕你。
也要堤防,王法天理。
我打人还,自打几下。
我骂人还,换口自骂。
堤防: 即提防,小心防备,警惕。 天理: 自然法则。
如果你总制造谣言,挑起事端,每个人都会害怕招惹你。但你也要小心,王法和天理不会放过你。打人骂人,会遭到对方的反驳和还手,打了别人对方再还手打你,相当于自己打自己。自己骂了别人,别人还口骂回来,相当于换了张嘴骂自己。
这段话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的陋习。制造谣言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引起猜忌,也会引发事端,造成恐慌。因此,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造谣生事。别人可能只会因害怕招惹你而远离你,但造谣挑事这种卑劣行径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得到应有的惩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不能制造谣言,也不应该传播谣言,而要对流传的说法和观点进行甄别和判断,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要轻信或盲从。此外,打人和骂人也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挨打挨骂的痛楚和屈辱自己都难以承受,更何况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应多加注意,尽量避免。
既做生人,便有生理。
个个安闲,谁养活你?
世间生艺,要会一件。
有时贫穷,救你患难。
安闲: 安静清闲,安逸舒适。 有时: 有时候,在此表示间或不定。
既然活在世上,便要学会维持生计。如果只顾安闲自在,将来靠谁来养活你呢?这个世界上各种生存的技艺,总要学会一两件。当你贫穷或者遇到苦难的时候,它会帮助你脱离困境。
这段话是讲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有一门技艺的重要性。所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自食其力是良好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独立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每个人都自食其力,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发展;如果每个人都好逸恶劳,过分依赖别人,社会就无法进步。此外,学习一门生存技能十分重要,我们常说“艺多不压身”,从小就培养自己的看家本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即使遇到困难,也有办法、有能力使自己轻松脱身,走出困境。因此,辛勤劳动、有一技之长并自食其力,既是独立的前提,也是对自己负责,同时更是一份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饱食足衣,乱说闲耍。
终日昏昏,不如牛马。
担头车尾,穷汉营生。
日求升合,休与相争。
闲耍: 随意游玩。 昏昏: 神志昏沉。 担头车尾: 指挑担子、拉车等单纯出卖体力的工作。 营生: 职业、工作。 升合: 古代的度量单位,十合等于一升,形容微薄的薪水、口粮。
如果只是吃饱穿暖,到处聊天、闲逛、玩耍,一天到晚昏昏沉沉,那还不如牛和马呢。挑担子、拉车这种靠出卖体力来赚钱的工作,是穷人们维持生活的办法。他们每天都要为一升米而奔波辛劳,(如有可能)就尽量不要与他们争夺了。
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不能沉迷于物质享受,吃喝玩乐。饱食终日、糊里糊涂、昏昏沉沉的人还不如牛和马活得有意义,至少牛能耕田,马能拉车,多多少少为人类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这段话提醒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应有所创造,而不能每天虚度光阴,荒废人生。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抱着理解的态度谈到,对于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即使是那些单纯靠出卖体力为生的穷人,只要他们自力更生,而不是四体不勤、无所事事,就应当得到我们的尊重,甚至值得我们理解和同情。
兄弟分家,含糊相让。
子孙争家,厮打告状。
强取巧图,只嫌不彀。
横来之物,要你承受。
厮: 互相。 彀: 够,满足。 横来: 意外得来,突然发生。
兄弟分家的时候,总是含含糊糊互相推让。子孙争抢家产的时候,又总是互相扭打,以致对簿公堂。巧取豪夺获得的财物,只怕不够。意外获得的东西,早晚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家中的财产分配应当尽量清楚、明白、透明。如果处理得不够明确或清晰,即使当时的双方出于亲情互相体谅或碍于面子不愿斤斤计较,在日后也一定会引起额外的事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破坏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后两句话中,作者强调,有些人十分贪婪,凭借强力或权势,即使得到的再多,也还是觉得不够。但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通过巧取豪夺获得的不义之财,都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无愧于心,要采取正当的手段,绝不能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索取和贪欲中做出不道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