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乔托与透视法的诞生

在中世纪漫长而幽暗的艺术长廊中,圣像画占据着主导地位。那时的画作,人物形象宛如扁平的剪纸,生硬地贴在画布之上,缺乏立体感与真实感。而背景,往往是一片单调的金色虚空,虽象征着神圣,却也给人一种遥远而不真实的感觉。然而,历史的车轮在缓缓转动,艺术变革的曙光正悄然破晓。

14世纪,一位来自佛罗伦萨的画匠——乔托,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划破了中世纪艺术的夜空。他在帕多瓦的斯克罗维尼礼拜堂,精心绘制了不朽之作《哀悼基督》。当人们踏入这座礼拜堂,仰头望向这幅壁画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在这幅画中,岩石的阴影不再是简单的平面涂抹,而是第一次拥有了真实的体积感。光线仿佛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洒下,巧妙地勾勒出岩石的轮廓,使其看起来坚实而立体。使徒们的衣褶也不再是随意的线条,它们自然地垂落,仿佛承载着真实的重量,随着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呈现出逼真的褶皱效果。

乔托,这位伟大的先驱者,在创作这幅湿壁画时,用赭石色的颜料,在潮湿的墙面上小心翼翼地划出一道道斜线。他或许未曾料到,这看似简单的几笔,却无意间创造了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错误”透视。与后世那些精确无比的透视技法相比,乔托的透视无疑显得有些粗糙和稚嫩。但正是这看似不完美的尝试,如同点燃了一把火炬,为绘画艺术照亮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些斜线,赋予了画中空间前所未有的深度。当观众站在教堂中,仰望着这幅《哀悼基督》时,一种奇妙的错觉油然而生,仿佛自己能够穿越画面,走进那个悲伤的场景,伸手触摸玛利亚悲痛欲绝的哀伤。乔托的这一创举,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宣告了绘画艺术新时代的来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整整早了两百年,为后来的艺术家们开辟了广阔的创作天地。 fCrK5muATb5ErV+hA2pwUKrQie+73D8kEQSTFV+XALOkN8CRTSuahCUFZ8tCmW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