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邗沟入淮口末口

邗沟入淮河口是末口,末口在淮阴,本无疑义。吴王夫差兴修邗沟时,末口距淮阴县城不远。郦道元记载道:“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又东径淮阴县故城北。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封韩信为侯国。王莽之嘉信也。昔韩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 “淮右”指淮河南岸,邗沟行至淮阴故城的北面流入淮河。淮阴是兴汉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的故乡,其城北有漂母坟和韩母坟。所谓“西北至末口入淮”,是指邗沟行至淮阴城西北后流入淮河。

可是,郦道元又说:“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 “中渎水”是邗沟的别称,“山阳口”亦指邗沟入淮河的河口。据此可知,郦道元笔下的邗沟有两个末口,一个是在淮阴,一个是在山阳。

时至南宋,郑樵重申了郦道元的说法,继续承认两个末口的说法,其中一说指“末口在楚州山阳”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亦可证,山阳境内的确有个末口。

初开邗沟时,入淮河口只有淮阴末口。改造后有了郦道元所说的“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的新湖路。改造湖路前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始于永和中(345—356),建成了“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直至夹邪”的航线。第二次于兴宁中(363—365)进行,建成了“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的航线。 因樊梁湖在津湖南,因而其北口与入淮河口没有联系,只与津湖的南口相连。又因津湖北口“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故津湖北口即山阳口是新的入淮口。

樊梁湖、津湖等是射阳湖即白马湖的一部分,是淮河下泄时形成的湖泊。如果将“自江东北逋射阳湖”及“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等语联系起来看,沿这条湖道可以“径山阳城西”,故郦道元有“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之说。然而,秦代只有淮阴县,没有山阳县。山阳县的前身是汉代析淮阴县建立的射阳县,射阳县因射阳湖而得名,始建于东汉。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楚州山阳,本汉射阳县。《吴地志》云在射水之阳,故曰射阳。” 末口和山阳口虽同为入淮口,但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时至后世,出现了将淮阴末口和山阳末口混为一谈的情况。南宋时期,淮阴虽然取消建制并入山阳,但淮阴旧地却在山阳的北境,而不是在山阳的西境,因此,郑樵得出“北口即末口”的结论欠妥。进而言之,陈敏改造运道后,邗沟的入淮口起码有两个,一是吴王夫差开邗沟时的入淮口末口,这一入淮口在淮阴故城北即山阳县的北境;一是北口即山阳口,山阳口在山阳的西面,距山阳县城不远。两个入淮口虽在不同的地点,但均可入淮并沿淮河西行抵盱眙。

关于这点,精通地理水文及变化的胡渭有清醒的认识:“《左传·哀九年》,吴城邗(音寒)。沟通江、淮。《杜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一作宋)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吴越春秋》:吴将伐齐,自广陵阙江通淮,亦曰渠水。《汉志》:江都县有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阳入湖是也。又名中渎水,《水经注》:中渎水首受江于江都县,县城临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径山阳城西,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是也。山阳本汉射阳县,属临淮郡。晋义熙中,改曰山阳县,射阳湖在县东南八十里,县西有山阳渎,即古邗沟,其县北五里之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胡渭明确地指出山阳口与末口是两个不同入淮口。改造后的邗沟虽自山阳口入淮,但沿用了“末口”这一旧称。进而言之,在改建邗沟运道的过程中,出现了将新的入淮口山阳口称之为“末口”的情况。

为了充分证明末口与山阳口是邗沟的两个入淮口,胡渭进一步论述道:“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县城临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至夹耶。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矣。旧道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径山阳城西,即射阳县故城。应劭曰在射水之阳也。中渎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按射阳故城在今山阳县东南,县西有山阳渎,即古邗沟。县北五里有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这一论述虽与前面论述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如在指出“中渎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之后,又再次强调“射阳故城在今山阳县东南,县西有山阳渎,即古邗沟。县北五里有北神堰,即古末口也”。很显然,这样的表述是有深意的,揣摩其意,以相比合,自然是为了再度强调山阳口与末口虽同为入淮口,但在两个地方,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东晋以后,淮河下游的水文虽然发生了新的变化,但邗沟在南北交通中的地位不变。在这中间,虽多次改建运道,但不管邗沟航线及入淮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淮河始终是南北交通中不可或缺的航道。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淮河的话,那么,将无法建立自江淮进入通济渠即汴河及联系黄河流域的航线。当然,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及借黄行运以后,水运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淮河在南北交通的地位明显减弱,从此不再担负重要的漕运使命。 mzB7GFUL0+HujqP3WWmagDSQEjzVYBEzYTWH0AzkY4bobvwXRr+73xHLC8fnN6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