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镇的地名,因流经镇区内的一条大沙河而得名。大沙河
最早起源于古游水
,是赣榆境内最古老的河流之一,该河自沂郯合马陵以东诸溪涧至大沙河镇遂成巨浸
,后与新沭河并道,大沙河为新沭河取代。沙河镇作为域名的存在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历史上曾称为庙湾子
、铁梨庄
、太和寨
。清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区域自治,沙河设为太和市,辖沙河镇。为与县内的小沙河
区分,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大沙河。
早在远古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沙河境内已经有原始群落生息繁衍。1958年,在镇南李城子村出土了许多石斧、绳纹陶器等原始社会的物品,该遗址被考古界称之为“李城子遗址”
。今沙河镇所辖区域,在秦以前属郯,后归于楚,战国时期曾归于齐地。秦时设立郡县制后,沙河为琅琊郡所辖。西汉时属东海郡祝其县。南北朝时先后属北海郡的赣榆县、东魏武陵郡的上鲜县。隋唐时期属海州的怀仁县。北宋初期,沙河为洛要盐场所产洛要盐的主要销售中心之一。宋金交战时期,魏胜率宋军在沙河一带布防,曾在今赤金村一带构筑抗金城、拦马涧等军事设施。南宋时期,沙河归属无定。元灭金后,沙河经百年战乱,几成废墟。至元朝中期,沙河渐趋繁荣,宗教文化开始盛行于沙河,信香庙始建于此。明朝时期,沙河商业贸易开始活跃,沙河古渡酒肆林立,吞吐货物不计其数,成为赣榆八景
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赣榆县分三十个镇,沙河被命名为大沙河。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赣榆县分八个区,大者为市、小者为乡,西南部以沙河街为中心置太和市,辖沙河、苘湖、卢单、上庄四个镇。
民国十七年(1928),全县划为八个区,以大沙河为中心划为第三区,下辖18个乡、1个镇,共147个自然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赣榆县分十二个区,沙河属十一区,1955年3月改称第九区,10月又改称沙河区,区划未变。1956年初,全县分八个区,一个直属镇,沙河镇名未变,下辖七个乡。1957年8月,县撤区并乡后,全县划为25个乡镇,沙河乡名称依旧,划出24个村,分别归殷庄、门河两乡。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沙河乡改称为沙河人民公社,辖50个生产大队。1962年2月,划出四个村归大岭公社,尚辖46个大队。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沙河人民公社改为沙河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全乡共计36个行政村、204个村民小组。198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沙河撤乡建镇,称为沙河镇。2001年,赣榆县乡镇区域合并,原大岭和殷庄两个乡镇并入沙河镇。至此,沙河镇域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6万。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沙河镇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自齐相管仲在沙河兴渔盐之利,推行“轻重山海”政策以来,粮油贸易和物流行业一直是沙河的支柱产业。贸易拉动了沙河百业的兴盛,也促进了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贸易促进了城邑的兴起。城邑一方面具有囤积物资、进行交易的市场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防止外部势力入侵、保护商业利益的功能。自东魏武定七年(549)在城子村设武陵郡以来,沙河的城邑发展至清达到了鼎盛。有历史记载的城邑有武陵郡治、北宋的抗金城、清朝的太和寨及沙河圩等,像朱圩、刘圩等带“圩”字村名的古代城邑更是星罗棋布。沙河镇区自唐宋以来就有完善的城郭,后多毁于战火。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大沙河镇因防卫需要而建土圩,土圩为夯筑的城墙,周长900丈。
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河圩被敌伪在夯土外加上了砖石结构,形成了更为坚固的防卫工事,但后来也毁于战火和人为的破坏。
繁荣的商贸业在促进城邑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沙河镇武文化的发展,沙河历朝历代都不乏舍生取义的忠勇之士。据赣榆地方志记载,沙河镇富庶一方,导致周边末山、马陵山、羽山以及山东的榆园军、李二和尚、幅党、清末的捻军等不时进犯大沙河镇,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沙河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赣榆光绪志》称末山、马陵等盗匪出没的地方为“贼薮”。出于保卫家乡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需要,沙河镇人尚武之习超过了尚儒。其中最著名的武人为沙河刘庄村的刘承攒、刘承玉父子,二人曾手持五点梅花枪在沙河镇南门外血战李二和尚千余人马,终使匪军战败逃窜。另有清朝沙河刘震德,其单拳八卦掌为武林中的一个独立门派;颜庄村的颜秀五更是以武艺高强威震上海滩,被上海青帮称为“颜老二”,被共产党称为“特别将军”、中共“特别党员”。现代的有沙河刘庄的刘洪锦父子,其夹子矛和旋风八卦掌功夫,被武术界列为世界上稀有的器械和拳种。
沙河的商贸繁荣也促进了诚信文化的兴起。清朝山西人白玉在沙河做生意,为树立沙河人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商业形象,在沙河北门之郊掘井为信,该信井百碌泉至今犹存。沙河商贸界以诚为本、见义勇为的道德楷模也层出不穷,最为有名的当属清朝的孙兆龄和李乾元以及义匪仲兆琚等。其中清王朝为表彰李乾元的义举,赏李的后人五品顶戴花翎。在商品交易的体系中,沙河镇有一套完善的诚信规则和由贸易规则而产生的交易民俗,例如沙河集市上的量斗习俗就是沙河诚信文化中的一种特色民俗。
沙河繁荣的商贸活动,促进了当地宗教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当地的人们有充足的财力去建设各类宗教场所,同时人们也期望通过宗教偶像保佑沙河物阜民丰。宗教场所的兴起和世俗文化结合起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经贸文化和经贸活动的繁荣发展。唐朝在大沙河镇西南有自来寺,清朝在大沙河西南有慧莲庵,年代不可考的有天齐庙,声名远播的有元代所建的信香庙。久负盛名的沙河“四月八庙会”就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结合的产物。每当庙会举办之时,南北商贾云集沙河,北到内蒙古的牛马,南到大上海的轻工业产品,都是沙河庙会上不可缺少的元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人文生以及民国九年(1920)美国人闵乐林先后到大沙河传播基督教,民国十八年(1929)在大沙河建有基督教堂一座。民国十四年(1925),法国神甫赖士洪到大沙河传授天主教,在西北村建有天主教堂一座,隶属于海州天主堂管辖。此外还有火神庙、观音堂、朱氏祠堂、孙氏宗祠等宗教场所。总之,沙河宗教文化的盛行和其繁荣的商贸文化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
沙河繁荣的商贸经济拉动了金融服务以及百业的兴盛。沙河镇作为县南物资集散地,明末时已有千家居住,明清时期,沙河横街设有官方的钱庄和造币厂,
许多商业字号也以自身商业信誉为基础发行准货币性质的门头票
。清乾隆五年(1740)至民国中叶,全镇有手工作坊26家,商店商行55家,医院2所,中药房1家,饮食服务业40余家,较大的店铺有“恒吉”杂货糕点店
、“福祥”百货布庄、“慎泰”油坊、“周万育堂”中药店、“福懋”木栈等。1988年镇区农贸市场建成,年交易额上亿元,全镇有店铺1880家。农业生产方面,1956年建成了新沭河蒋庄漫水闸,开辟了沭北灌区,沙河镇首先实现了旱改水。1985年,沙河镇被省政府定为连云港市首批对外开放卫星镇。1988年,沙河镇在全国小麦高产竞赛中获江苏省一等奖。1990年,连云港市政府确定沙河镇为全市远郊蔬菜生产基地,沙河特产黄芽菜
也从古代的贡品走向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沙河繁荣的商贸行为,促进了沙河镇与外界的沟通,改变了沙河人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沙河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是沙河人能够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潮流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尤其是清朝溯沂书院的成立以及朱氏宗祠和孙氏宗祠的建立,大大改善了沙河人过去重商轻儒的习惯,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沙河籍的名士贤达和国家栋梁之材。明朝沙河朱屯村人朱梓
任天柱令,其功绩被称为旷世奇勋;颜庄的颜秀五
为中共的挚友,为苏北新四军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特别将军”;沙河陈家巷的陈鉴波
枪打王香谷,戎马倥偬数十载,号称“赣榆第一条好汉”;烈士孙镇南
为抗击日寇,壮烈牺牲在镇南区;还有抗日满门忠烈的刘氏抗日三烈士
等等,都是沙河的杰出代表人物。然而商人逐利的特性也使一部分沙河人具有纵横家的思想,很多人在利益和民族大义、信仰追求上丧失节操甚至成为民族的败类。例如抗战时期的大汉奸杨金波就是纵横家的典型。沙河的早期共产党员白冠西,甚至早期同盟会元孙向晨、举人朱寿石等也沦为随波逐流、趋利避害者。
沙河镇古往今来的繁荣的商贸传统奠定了今日沙河镇粮油贸易和物流业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无论历史如何沧桑变换,沙河人这一商业传统和由此传统而打造的沙河人的优良品性是永恒不变的。这种恒久不变的品质和传统既是对其历史文化基因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特别是齐相“轻重山海”的经济政策深入到了沙河人的骨髓之中,并且被沙河人演变成“轻重天下商品,以为己利”的商业理念和商业实践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