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镇有一眼古井,名曰“百碌泉”,为赣榆四大古井
之一,现为连云港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井位于原沙河镇北门外,掘于清道光年间。泉口成方形,每边长3.33米,井壁用圆柱形石砌成,每边8块,每层32块,五层到顶,共160块。每块圆柱形石高65厘米,形似无棱碌磙,故名“百碌泉”。泉深3米许,水质甚佳。相传200多年前,山西人白玉在沙河镇开油坊做生意,为解决周边居民及油坊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问题,决意掘井一眼,既可自用又可惠及邻里,旬日之内遂成此井。
沙河镇自古商业贸易繁荣,南北商贾云集,为苏北鲁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山西人来此做生意并不足奇。奇的是该井的形制和规模以及坐落的方位与它井迥然有异。赣榆境内另外的三座古井,如庄留村东汉古井、杨家岭清代古井及金蟹泉等皆小口而内圆,且多为砖壁,鲜有百碌泉这样的规模和独一无二的特点。该井形制方正,其中的八、三十二、六等数字均包含着丰富的易学内涵。对于该井,只有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去解读,方能解开缠绕人们心中的百年谜团。
据《赣榆县志》载,沙河镇作为县南部物资集散地,明末已有千家居住。清乾隆五年(1740)青口开埠后,又成为西南路物资中转地。至民国中叶,镇内仅商行就有55家,饮食服务业40余家,医院2所,手工作坊26家。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云集了这么多的商号,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繁荣的商业贸易也带来了商贾文化的空前繁荣,沙河的民风民俗和口语方言无不蕴含着商贸文化的丰厚底蕴。而商贸文化又根植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其中诚信文化成为沙河镇商贾文化的主流。譬如,各商业字号纷纷打出诸如“信誉通交易,公平作往来”“昌明德载,价实货真”“厚生资利用,和众兆丰财”“树信树诚待客,互惠互得经商”等商业楹联。除了这些强调商业诚信的楹联外,沙河镇还涌现了一大批商业道德模范。其中最典型的为清朝咸丰年间的孙兆龄。孙兆龄在沙河开车马坊,自称有“万忍之囊”
。咸丰十年(1860),他为保护外地客商财产,不惜牺牲自己店内的所有财物,而且对客商的回报坚辞不受,堪称商界的道德楷模。在古沙河镇商贸经营者中,类似孙叟的以诚为本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沙河的诚信文化的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沙河商贸业的兴旺发达。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一国的统治者要向民众表达诚信的思想,往往铸鼎昭告天下,而在民间则有掘井立信的文化传统。古语有“改邑不改井”的说法,古人取井之不移,以表明自己修德之不可改及坚定不移的高尚德操。《易经》共六十四卦,其中第四十八卦为《井卦》,该卦上六爻辞为: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意思是:把井水从井中汲出,不要将井口盖上,而应该让大家都来享用,此时心怀诚意,就会大为吉祥。鉴于井的深刻的古典文化内涵,作为南北通商大邑的古代沙河镇,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好,即要采取措施向世人表明沙河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掘井为誓了。沙河镇人所掘的这眼以诚信昭示天下商人的井,即今日尚存的百碌泉。
沙河的水井很多,为什么独言百碌泉为商业立信之物呢?这要从该井的形制来分析其独到之处。其一,该井内壁外口为方形,“方”有为人品行端正、言行有信的意思。其二,井壁的碌磙每面单层为八个,四面单层为三十二个,而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建置单位是八家为一井,四井为一邑,百碌泉井的每层32的数字体现了沙河城邑的存在。其三,该井内壁为上下五层,外加上口井圈,共计六层,正与井卦六爻暗合。其四,井壁的碌磙表示沙河人通过诚实劳作获得财富和福禄,同时也寓意福禄滚滚而来。其五,井卦外卦为巽为风,内卦为坎为水,风象征民风教化,而水象征财富,百碌泉井示孚于世人的文化内涵正与井卦之卦德相吻合。其六,该井修建于当时的沙河北门外,古典文化以城内为邑、城外为郊。北在易学中象征收藏,“郊”又与“交”相通,预示沙河的商贾贸易与四面、八方、六合交通往来,络绎不绝。通过上述六点分析,可以说该井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依据易学理论而设计修建的一眼信井。该井除了供邑人饮用之功能外,还对外昭示了沙河人通过诚实劳动获得财富,民风端正,德化著于四方,邑人言行有信的品德,以及寄托了财源滚滚而来,大吉大利等美好的期望。
通过以上对百碌泉的解读,我们可以认定,该井的开掘绝非传说中的山西商人白玉一人所为,修建该井应该是当时镇内行业商会或官方的集体决定。因为这是一件关系到沙河人生计的大事,如果像传说中的白玉为自己生产加工所用,则大不必将该井置于北门之郊,也不必搞得这么大这么讲究。我们可以推定,该井是由官方或民间团体发动,由民间集资施工的一项地标性工程,至于商人白玉,他应该是当时沙河镇内比较大的商户,又兼是外地人,故而他极有可能是修建该井的最大出资人。
几百年过去了,沙河镇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然百碌泉仍在,泉水仍洌,沙河人的商业诚信益固,这正应了《易经》第四十八卦卦辞所言:改邑不改井
,井养而不穷也
,君子以劳民劝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