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大圩沟今昔

数家邻水自成村,数村邻水自成镇。赣榆沙河镇因古大沙河流经此地而成镇,镇亦因大沙河横穿镇之东西而得名。沙河镇春秋战国时初属郯,后属楚,终归齐。战国时齐相管仲曾施行“轻重山海”的盐铁专卖制度,大兴渔盐之利,大沙河在此影响下有了市场的雏形。唐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沙河佛教文化日渐兴盛,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辰,佛教的浴佛节所形成的民间四月八会使沙河镇成为南北商贾云集的通商大邑,清末民初以来更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唐宋以来,沙河即有完善的城郭,后多毁于战火。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大沙河镇因防卫之需而建土圩,土圩为夯筑的城墙,绕沙河一圈,周长为900丈,约合3000米,圩外有壕沟,宽五丈,深八尺,称圩沟或围沟,即护城河。城墙夯土为圩沟中所取之土。

沙河圩沟以里面积虽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是建筑密度颇大,各种设施应有尽有。明清时期,沙河镇圩里圩外的主要建筑有信香庙、自来寺、火神庙、观音堂、惠莲庵、朱氏祠堂、孙氏宗祠等;1925年,法国神甫赖士洪在沙河西北村建天主教堂一座;1929年,沙河街建有教堂一座;民国时期,镇内有南北大街、横街、东街各一条,均为商业街,两旁有商店、油坊、糟坊等商业店铺。清咸丰以后,大沙河镇及其周边战火不断,屡有盗匪、捻军、福党等进犯大沙河镇。沙河镇除了军民习武联防之外,坚固的城墙和圩沟也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沙河镇城高沟深,易守难攻,尤其是城外的圩沟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当年的榆园贼、李二和尚和福军、捻军等都曾屡攻沙河城不下。刘庄的刘氏兄弟(刘承瓒、刘承玉)曾手持五点梅花枪大败李二和尚匪军于沙河南门外,南门的圩沟之水尽为血染。清末东捻军头目任柱(任化邦)攻打赣榆县城受伤,退而攻打沙河,亦不克,攻城捻子多溺死于圩沟之中,任柱也死于大沙河西门外,后葬于沙河蒋庄至张庄附近的沭河套中,发丧时三军痛哭,沙河圩内清晰可闻。

沙河圩沟原本应叫圩沟,但是因其围绕沙河城墙一周,把整个大沙河主城区围住,所以坊间惯称之围沟。古城分四门,南门在今镇卫生院南院墙和东院墙结合处,北门在今沙河中学南、百碌泉附近,东西两门不详。因清末战火不断,沙河城墙也由最初的土圩而加固为砖石结构。抗战爆发后,1938年日军发动连云港战役,派飞机日夜轰炸沙河古镇,天上机群蔽日,城垣尽毁。日伪进驻大沙河镇后,更是加固城防,整修城墙、疏浚圩沟,每到冬季夜晚,鬼子和汉奸便要驱赶沙河的老百姓去护城河冰面上破冰,防止八路军夜里从冰面上越过圩沟偷袭城防。共产党的军队每次攻下沙河镇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沙河城墙拆毁,但军队撤离后,敌伪又将沙河城墙修复。如此反复易手,至解放初期,沙河城墙已残缺不全,但是圩沟依然完好,尤其是南圩沟段,自蒋庄闸引沭河水注入,再经墩尚罗阳汇入沭河,圩沟便成了不腐之河流,为沙河南门外一带居民的饮用水源。20世纪60年代,沙河南门有石桥一座,沟通城里城外,桥南有圆形柱子两根,上有横匾一幅,上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背书“毛主席万岁”等标语。当时的南圩沟用青石护坡,岸植杨柳,岸边为民居,河中清澈的河水一年四季汩汩流淌。南门东30米处有一百年老榆,枝繁蔽日,每当沙河逢集之时,这里是沙河固定的书场,各种流派的大鼓、扬琴等争相献艺,为沙河镇独有的一道靓丽的景观。

古老的沙河圩沟见证了大沙河千百年的兴衰,至今沙河人摆龙门往往以沙河古城和圩沟为历史题材。传说最多的当为沙河南门里南门外。民国初期,沙河南门里有一钱庄,钱庄里有许多钱桶,钱桶80公分见方,上面为细密的栅栏,其缝隙仅可容大摆(铜钱的一种)银圆通过,人手是伸不进去的。钱桶侧有锁,钥匙终日别在老板的腰带上,别人不能觊觎。某日钱庄被盗,丢失钱桶数只,然店主却说:“无妨!钱筒虽失,钥匙尚在吾腰,谅贼人也取不出现金。”可是次日黎明,南门圩沟中漂浮起数只钱桶,捞起后只见桶而不见钱,至此店主方失声痛哭。解放后,钱庄的房产分给了老百姓居住。有一年夏天,该房屋被雷电击中,房内一居民耳朵被击掉一只,屋脊小瓦如被一只巨手推至一侧。有好事者言其为凶宅,需拆迁方能趋吉避凶。房主笃信,便寻泥水匠人若干,呼号间四面墙体已夷为平地。当清理地基之时,斧镐落处火星四射,细察,基石皆为金属钱币垒就。此后,沙河城里城外多有古钱币出土,圩沟中砂砾之内亦偶有古币发现。2001年,沙河南横街供销社一处临街老宅拆除,清理地基时发现大量窖藏的清代光背顺治通宝钱币,另有明代崇祯通宝、清代康熙通宝和顺治通宝等,且多为未经流通的新钱币,此一发现说明沙河横街在明清时期曾有官方设立的钱庄和造币厂。可见沙河商业繁荣是有历史传承渊源的。

20世纪末,曾有一云游四方的大小眼和尚来到沙河南门之外。传说凡左目大右目小者为识宝之人,此和尚在南门原址处相了许久,言沙河为龙脉宝地,千百年来物产富庶,该龙有一目为北门内之泉,千年不枯,龙之血脉为绕城之源流,今龙目被蔽,龙脉失搏,此龙忧矣!百姓闻言大惊,盖其言之龙目应为北大岭之上的千年古泉——百碌泉。此泉掘于清道光年间,泉口为方,每边长3.333米,井壁为圆形石柱垒就,每行八块,五层到顶,四边共计用碌滚子160只,故名百碌泉。泉深3米,泉底与地平,泉身突兀于外,然百年不涸,水质甘洌。此一百年老泉却被一工厂蔽于房内,不复见日,故有龙目被蔽之说。所言龙脉为绕城源流,当为沙河古城之圩沟,此沟有沭河源头活水,终年碧波荡漾,滋润万物,今因年久失修,故道淤塞,更有短视者将其填塞上建屋舍,从此沙河城内城外之人不复见当年之圩沟矣!和尚之言虽不足信,但水为万物之源却是不虚!一城一镇有了水也就有了灵性,如无水便为死城矣。如南通濠河亦同当年沙河之圩沟,然濠河之水碧波如初,鲜有言将之填塞以充税源者。又如上海之浦江、巴黎之塞纳、伦敦之泰晤士河皆穿城而过,造就了千古名城,盖古之“水主财”之言不唯虚妄之语,亦有其科学之内涵。

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沙河民间关于恢复城垣及圩沟故道之声渐起。镇党委政府围绕“恢复古镇风貌,打造人文沙河”这一主题,决意再浚千年大沟,重塑古圩风姿,还碧波于民,让古朴清丽之古镇风貌重现人间。此举远可利民之生息,近可利人文旅游业之振兴,实为顺天、顺民、利后世之善举。古之沙河民间有舞龙之风,每年上元佳节尚有南北二京之民众来此观瞻,至今沙河舞龙之俗未衰。如今沙河党委政府恢复圩沟故道,打造十里古镇观光带之宏伟规划,是为古老而现代的沙河画龙点睛之笔,其谋亦伟,其行亦善,古镇苍龙必将因此而一飞冲天,再换新颜。 TusmMY4KiZZOyWZxlN2veSC+AktEf+Hmwwb1hZyYG3rc6cYbSyEU7tHT46iQ2B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