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河镇西北方向约5公里的新沭河畔,原大岭乡境内,有一个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名叫“赤金村”。三个自然村分别为:东赤金、西赤金、后赤金。望文思意,许多人误以为该村名与黄金等金属矿产有关,实则大谬。此处的“金”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于北宋时期,曾与汉族政权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而沙河镇的赤金村就是当时南北交锋、金宋交战的一处古战场。为了昭示宋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故在此筑城并命名该城为抗金城。抗金城后为金人所占,更名为赤金城。目前沙河的赤金村名即由此演变而来。
南宋时期,赣榆县境为宋金争夺频繁之地,归属不定。金天眷元年(1138)时名为怀仁县的赣榆于大定七年(1167)改为赣榆县,宋嘉定十二年(1219)归宋后,赣榆复名怀仁。宋占时,为防御金兵南侵,在县境南部筑土城一座,后人称之为“抗金城”,孙魁题曾作《抗金城记》以志之。据《抗金城记》载:“治西南五十里有抗金城,相传宋魏胜所筑,以抗金人者。城周围五里许,高六七尺,无砖石,土垒宛然,城外壕沟泥淤水浅,农人多种稻。城东北二里有拦马涧,亦宋时凿。北门外有碛
,土五色,亦宋时屯兵处。西北长河如龙,蜿蜒而来环抱之,西三里有土山,又名石鹿山,山上烟墩、炮台遗基可辨。城南画岭如屏,多巨石。东南曲沼回环,亦宋人所凿,引水以为卫。城荒颓坏,尽为禾黍,农人耕耘,屡得折戟、古钱等物。”
该文翔实地描述了抗金城址的多处细节,为抗金城的认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首先,文中所言城东北二里之拦马涧,目前在赤金村东北和徐屯村村南尚有拦马涧遗迹存在,且拦马涧之名村内妇孺皆知。此即验证了拦马涧的真实存在和所处位置与记中所言一致。其次,记中所言土山,为今之东海境内的小土山,现与赤金村隔河
相望。山上一应景物与记中所述无二。且有《海州直隶州志》有关记载为佐证,此土山为记中所言之石鹿山,此一点可以成立。只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开挖新沭河工程,西赤金西部河堤东移,原居民东迁造成山与村之间距离拉大,且以新沭河为界划分赣榆与东海县界,小土山划入东海境内,造成了目前视距上和心理上与原记出现差异。再次,《赣榆光绪志》的记述也认证了这一点。《赣榆光绪志》载:“抗金城,县西南五十里,宋筑,以备金,久废。”这一方位的记述正好与目前赤金村距赣榆旧城赣马城里村的直线距离和方位高度吻合。最后,《抗金城记》的作者孙魁题,确系沙河镇西赤金村人。据《天锡堂孙氏宗谱》记载:“孙魁题,字品三,清增广生例封征士郎,系沙河镇西赤金村人。”正因为孙魁题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才能如数家珍般将抗金城的遗址写得如此确切和明白,舍此,无人能为之。
在历史上,宋政权在沙河赤金村筑城抗金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大沙河镇,东小河口,西太兴,南临洪,北卢单庄。距城五十里,枕冈带河,居民数千家,商贾所聚。”在南宋时期,沙河镇东部是艾塘湖,南部是大沙河,西部和北部是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赤金村正好位于沙河镇西北部的最高处,处山东南下海州的咽喉,为宋金争锋用兵之必争之地。赤金村有大沙河作为天然屏障,又有土山可屯兵,依山靠水,地势险要,正是宋兵阻敌南下的要害之处。守住此处,北可伐山东之敌,南可保海州无虞。另外,赤金之南为沙河这一粮油重镇,粮油自古是重要的战略战备物资,守住此点,便可确保宋军一方粮秣的供应。据说当时建城的宋大将魏胜,曾领兵在怀仁县大战金兵。魏胜精于谋略,善于用兵,为保海州,选大沙河畔的赤金村构筑防御工事,作为拱卫海州的第一道防线,以抵抗金兵南侵。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魏胜多么足智多谋、武艺高强,但是仍然挡不住南宋政权的衰亡和金人南下的步伐。当金兵攻陷抗金城后,改抗金为赤金,至清朝初年,该村一分为三,以方位命名,即为今日之东赤金、西赤金和后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