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以融入全球化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化解挑战,把握机遇,在进一步深度融入乃至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谋划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我们需要调整开放战略,即要从以往的融入向推动和引领方向转变;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中国的开放与世界实现互利共赢,更加注重开放发展的包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的,“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一、以中国发展为新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经济总量跃升到全球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的份额由1978年的2.3%上升到2022年的18%,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增长到约1.2万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4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力,是中国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前提。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主要充任着全球经济中的“因变量”,中国的发展主要看世界。但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经济体量的逐渐增加,世界的发展也开始看中国。中国已经从全球化受益者的身份,逐步向经济全球化受益者、贡献者和推动者的身份转变。中国经济的强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也必将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带来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中国,新阶段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也离不开世界。因此,在世界经济走到“十字路口”的关键阶段,中国亟待,也有能力,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贡献新动力,并据此来更好地谋划现代化建设。

二、以中国道路为新选择推动经济全球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开放发展40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合乎世界潮流、符合本国实际的开放道路,把对外开放与建立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利益。回顾世界500年来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莫不与殖民扩张和战争密切相关,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至德国、日本、俄国和美国,概莫能外,以至于有每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必然改变世界秩序并引起战争的“论断”。目前,伴随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发达国家呈“内顾”倾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中,不乏这种担忧。但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没有对外殖民,也没有发动战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永远不谋求称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就,“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可以以榜样的力量,向世界表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完全可以是和平的进程,因为担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崛起的大国会走殖民扩张乃至战争的道路,进而采取抵制经济全球化措施的传统思维和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榜样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应对“逆全球化”,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看到中国毅然决然地扩大开放的决心,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国家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壮大应对经济逆全球化的力量。如此,中国便能够以中国道路为新选择,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以中国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来助推全面建设现代化。

三、以中国态度为新力量推动经济全球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但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逆全球化”,而社会主义中国则成了经济全球化坚定推动者,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忠实倡导者和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明确表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要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不搞排他性贸易标准、规则、体系,避免造成全球市场分割和贸易体系分化。要探讨完善全球投资规则,引导全球发展资本合理流动,更加有效地配置发展资源,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和维护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合理的成分,即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能够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另一方面表现在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作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一员,中国坚定拥护和倡导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表现的经济全球化,无疑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支新生力量。在经济逆全球化兴起的关键阶段,中国坚决扛起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大旗,必将能够在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服务于全面建设现代化。

四、以中国贡献的新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全球化面临的诸多挑战,乃至当前兴起的逆全球化思潮,其根源在于现有的经济治理体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平衡”的问题,既不能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也不能解决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分化引起的不平衡。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进入要素分工时代的具体表现。全球化推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并未妥善解决好经济利益的分配。在经济全球化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为推动全球化提供了新思路,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与以往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不顾一切地逐利,整个世界成为跨国公司和少数利益集团的投资场所,崇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做法,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实质上就是让各国都能平等参与其中,让各国经济更加平衡、协调、联动地发展,通过共同发展、共享发展让普通百姓有更多、更广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应该说,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需求,反映的是对全球经济治理规律的正确认识,既是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正确的理论指引。

目前,这一理念已经被写入联合国文件,说明得到了全世界的赞同,必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当然也是更先进理念的引领下,经济全球化必将顺应历史潮流和客观规律继续向前演进,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能够在以先进理念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五、以中国实践打造新平台推动经济全球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如果说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所需的内生力量的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经济体量的增大,体现的是推动的能力;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为经济全球化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体现的是推动的意愿;那么,中国倡导和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实践,标志着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已经从以往的“融入”向“推动”实施了重大转变,已经落实到实践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10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项目工作的开展,秉持的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项目的实施本着“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足之处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能够通过“不平衡”的相关方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这一倡议的实施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有助于消除由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制度差异、国家实力不同而产生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能够让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所有人民。通过共同发展、共享发展让普通百姓有更多、更广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正是中国在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全球化面临新形势时,兼顾自身与世界两个大局,在开放思路上作出的重大转变。中国从此从全球化的积极融入者,已然转变为全球化的大力推动者。

应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逆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版的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在继续放大向东开放优势的同时,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最终有助于中国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六、以中国开放的包容性营造和谐共赢国际环境,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无论是从未来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善治”角度看,还是从营造和谐共赢的国际环境角度看,新阶段的中国开放都需要更加注重开放发展的包容性。所谓包容性开放发展之路,主要是指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他国的利益。实际上,在全球要素分工体系下,任一个国家均作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一个和部分节点而与其他国家形成彼此之间的利益交织和交错,逐步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中有他、他中有你我”的相互依赖和共生性发展格局。在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创造效应不仅取决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还取决于全球化红利的分配方式,因为作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或者部分节点,如果因为获利较少甚至受损而导致其自身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已经不完全是该节点自己的问题,而是必将变成全球生产网络顺利运转的“瓶颈”,从而影响着全球红利的创造。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从一个国际经济意义上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从世界经济中“因变量”的单一身份转变为“既是因变量又是自变量”的双重角色。应当看到,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和贸易大国,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被人为或客观地与中国因素关联起来,将诸如全球经济失衡等问题归咎于中国,“中国威胁论”因此也甚嚣尘上。而诸如这些因素在特定情形下即被异化为所谓“逆全球化”的“口舌”和“依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巨型开放经济体,对“产业空心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的部分发达国家来说,以及对于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中国的确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因此,在进一步开放发展中,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秉持包容性发展理念,营造和谐共赢的国际环境,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全球增长共赢链”的榜样和模范,为中国的开放发展铺垫一条科学、和谐、可持续道路,是中国以推动全球化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KJprK7tq3GRKma0ql5Jw3xBlD1t59YFWL81QvwPk0YhUQ4RgCOAUIT4JdrjxT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