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论

纸钱习俗广泛而普遍,以至于人们多多少少会想当然地认为它遍布中国乃至中国以外。尽管这一习俗展现出显著的共性,但每个地区又都具有自己的传统形式。有些在材料上颇具匠心,有些则更为简单。从19世纪欧洲人接触到烧纸习俗开始,大概每隔三十年就有一次相应的重大学术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烧纸风俗具有显著的历史连续性,在空间和时间中都相互影响,同时它也与当前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其他符号体系互相交织。在这一章中,除了以上内容,我还说明了风俗如何与其他符号系统构成复杂关系,其中的一些依赖同样无穷无尽的纸卷(例如纸制咒符和剪纸),而共产主义者的肖像同样被纳入到一种纸制神化之中。此外,在基督教方面,由于人的托梦经历往往表明基督教并未实现个人救赎的承诺,人们转而化烧纸钱。在一个家庭中,接受了基督教圣经教义的母亲会叮嘱她的孩子们,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必操心她走后的吃饭问题,也不必烧纸,因为她将会去往天堂,这似乎就万事大吉了!然而,孩子们又从母亲所托的梦中得知她无家可归,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于是唯有仍旧叫她吃饭,给她烧纸。这个梦,或者至少是它的可能性,是借助于家人之间灵与肉的交感,或者像我所说的骨肉亲情的感同身受而得以实现的。如果去世的、不复人形的死者希望向生者转达自己的需求,梦往往是最广泛的、普遍接受的、栩栩如生的、美好虚幻的(尽管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不祥、感伤)的形式,乃至于也是唯一的方式。化烧纸钱与此相似,是一种广泛传播、普遍接受的方式,收到托梦请求的生者以此作出回应。当然,相信烧纸的供奉者不必非得等到死者通过梦来提出请求;他们在每次追悼的场合都会小心翼翼地献上祭品。一旦供奉者开始以这种方式纪念死者,错过一次机会就会让他们陷入高度焦虑的不安状态。进一步讲,烧纸习俗和中国宗教,尽管建立在对家庭关系的神化之上,却很容易拓展到包括各种神灵在内,从最崇高的佛祖、本土和道教的仙人,到被打入下界和被剥夺特权的恶魔。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里谈到这些事例。下一章所要研究的是纸钱的一些外在物质形式。 0hBBjHt1kFx/9FlWniMJzNjstGflyCH7qySKhlk0cq8UdWivf+EHC3qpFfZgH3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