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纸钱的货币属性的调查,主要是基于纸钱所代表的货币类型,而最新的一种,即纸币的纸质复制品,我会放在“鬼票”这一章来专门讨论。为了遵循纸钱习俗内在的精神,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种或任何一种纸钱分类法都具有不稳定和多变的本质。此外,我已经将对“符”“衣纸”以及所有其他物质祈福品的丰富种类——从梳子到汽车,从图片的仿制品到“纸扎”,乃至纸钱在坊间治疗中的运用——放到其他章节来探讨。一般来说,中国的每个地方都使用一种纸钱,它以简单的方式仿制了古老的铜钱串儿。在灵肉分离与非物质化的早期阶段,这些通用和多用途的纸钱是否烧给普通的灵魂处于两可之间。旧式的铜钱无处不在,虽然陈旧乏新,但在中华文明的维系中却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仪式标志,它是“禄”和“财”的本质所在。其次是银的纸质仿制品,银有时以硬币形式出现,但更常见的是以银锭或元宝的方式呈现,就像纯粹的宝藏——金一样。金纸用于供给特殊的灵魂,它们在灵魂净化的状态中完成了气化、空灵化的过程,因此更完全地离开了供奉者所在的凡尘世界。当纸钱从纯铜形式走向纯金形式时,图像和铭文吉语逐渐增加,这些信息都预言了在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中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会日渐增多。这里的语言是生活在古代或封建社会的农业小生产者所使用的。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不同种类货币特征的精细展示,引发了一个历史问题。有些人主张这一地区是纸钱风俗的历史核心,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证。在这里,有几个历史因素值得讨论:首先是该地区造纸作坊的早期位置(Hunter 1937);其次,远离北方帝国中心的这一地区,发展出了商业化的基础设施,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纸钱习俗所扮演的角色又引发了其他问题,对此我会在第五章中加以论述。总之,作为这一章的前奏,在本章的背景下,我已经观察到看似有一种上下等级结构,流畅且具备迎合神灵层级的喻指,但也意味着神灵的层级结构取决于对应的礼制里的等级分配顺序,这是古代和封建社会形态的特征。这种神灵的等级结构与纸钱习俗中的图像符号、仪式行为十分吻合。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与社会关系缔结的物质世界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社会人类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A.P.Wolf 1974;Ahern 1981;Feuchtwang 1992;Gates 1996;Sangren 2000),在本书的其余部分,我还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概括地说,本章勾勒了封建社会中传统纸钱的概况,而当今世界的物质关系与前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在于,这种脱节是否被一种新型的、增生的、过度发展的、不同类型的货币,即现代的“鬼票”所掩盖。这种“鬼票”采用了通用的万能货币(现代钞票)的形式,但在它的流通过程中,仍然能够观察到一般灵魂的循环与更尊贵的神灵之间的差别。例如,作为“银行行长”的玉皇大帝对流通过程的管理(参见第七章)。另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全能的、通用的形式是否总有一天会取代旧的传统形式并改变阴间世界,使之从一幅封建图景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呈现?我们暂且不谈这种种臆想推断,无论如何至少有一件事似乎是确定无疑的:赚钱是件好事情,赚死人的钱是有利可图的好生意。这种观点实际上反映在一个流行的民间故事里,这个故事旨在解释纸钱的起源,我在下一章将会从这个故事开始接下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