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版图中,杭州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经济活力强劲的新一线城市,更是科技创新与互联网产业的前沿阵地,众多知名企业在此扎根,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同时,杭州还以其秀美的西湖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回溯历史,杭州的繁荣并非偶然。自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这座城市便开启了作为商业文化中心的辉煌篇章。当时的杭州,市井繁华、商贸云集,商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在钱塘江畔生根发芽。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的影子。南宋时期的商业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现代杭州的发展轨迹。从古代的丝绸、茶叶贸易,到如今的电子商务、数字科技,创新的源泉往往藏在文化价值共识的根脉里。了解杭州商业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其所塑造的价值共识,不仅能让我们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更能为探寻其持续繁荣的秘诀提供关键线索。

(一)南宋以来的商业文化与创新精神

杭州崛起为南宋都城,既是地理禀赋的必然,也是历史机缘的选择。隋唐以降,杭州依托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核心节点。吴越国时期,钱氏政权“保境安民”,扩建城郭、兴修水利,奠定了杭州“东南第一州”的基业。至北宋,杭州已是两浙路治所,人口逾20万户,商税居全国前列,经济实力远超江宁府(今南京)等传统大邑。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南渡,建康(今南京)屡遭金兵威胁,而杭州凭借钱塘江天险与江南水网屏障,形成“进可据险而守,退可泛海而遁”的战略纵深。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不仅因其“苏湖熟,天下足”的农业基础,更因其“港口贸易之利”可支撑国库,且远离前线利于政权稳定。 这一决策既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也折射出南宋偏安江南的政治妥协。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该城迅速崛起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杭州人口由北宋末年的29.6万人激增至咸淳年间的124万人,城区常住人口逾百万人,规模冠绝全球(见图2-1)。手工业体系完备,丝织业“岁贡绢九万匹”,官营织坊规模庞大;雕版印刷业“监本刊于杭者,殆居大半”,技术标准领跑全国;海外贸易依托明州港(今宁波)与杭州港,瓷器、茶叶远销东亚及阿拉伯地区,市舶司岁入白银数百万两。城内商业突破坊市限制,御街两侧“百肆杂陈”,早市“四更即起”,夜市“歌管喧天”,形成了以瓦舍为代表的市民娱乐经济。金融创新亦随之兴起,纸币“会子”的发行标志着货币经济的成熟,契约雇佣制的普及推动工商业资本化。 由此可以发现,杭州已经从区域中心发展成了全球贸易枢纽,这里是中外商业的交易之所、中外技术的融合之处、中外文化的交流之地,这里也由此造就了最好的工匠,蕴含着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图2-1 北宋至清朝时期杭州人口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杭州文史网。

杭州的开放基因与创新生态深深植根于其历史文脉中。作为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核心枢纽,市舶司的设立不仅构建起覆盖东亚与阿拉伯世界的商贸网络,更催生出“三街交织成流动的宋韵画卷,集市上人群熙攘”的市井文化盛景。这种商贸传统与市井活力,在今日演变为“古今交融的饕餮盛宴,既热闹又安心”的商业创新氛围,使杭州始终保持着对全球要素的敏锐触觉。

在文化教育层面,浙江属于中国东南文化区,其主体构成为“吴越文化”。但自石器时代始,此地区一直居住着“夷越”一族,文化属于尚武型的“夷越文化”。之后,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经历两次转型,最终成了儒家文化重地。

越文化的首次转型肇始于楚威王灭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在这一时期,越人沿海路向闽粤地区迁移,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越国,引发了居民人口结构的变化,越国文化的民族性也随之改变。值得关注的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之后,辗转至陶地(今山东定陶)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自此,“陶朱遗风”也为越文化增添了以经商致富为荣的商业价值观。

第二次转型肇始于两宋之际的北人南迁浪潮。宋室南迁,杭州由此成了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浙江商业的不断发展下,浙江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在“舍利取义、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中强调“义利并重、工商皆本”观念的温州“永嘉学派”和金华“永康学派”。 明清时期,浙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因此成为民族工业和商业经济萌芽较早的省份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一五”计划工业发展重点是为省内服务的地方工业,主要是增加日用工业品生产,重工业化程度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浙江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程度。 “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经商文化,“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行政风格,“经世致用”、重视实际的思想熏陶,再加上重工业有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也让浙江的地方政府形成了以服务为主的“店小二”传统,提倡有为政府。

此外,宋代科举制度通过“糊名”“誊录”等制度革新,开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流动通道。这种“尊而贵”的人才选拔机制,孕育出“文人墨客会聚,丝竹声声勾勒临安风华”的文化盛况,更形成“天下文枢”南移的知识传播格局。而今杭州集聚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术殿堂,正是千年崇文传统的现代延续。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使杭州商业自南宋以来得到了重大发展,工商创业创新传统由此奠基;地区文化随着两次历史的转型和商贸发展,形成了“经世致用”“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浙东事功学派;历史移民潮的发展改变了主体民族人群,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新中国成立后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少、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培养出了具有“店小二”精神的服务型有为政府。正是这些多元因素的综合,为杭州模式奠定了历史文化传统,为杭州注入了文化基因。因此,创新的源泉,往往藏在文化的根脉里。

笔者于2025年2月21日在浙江工业大学调研,浙江工业大学的一位老师表示:“浙江的创业文化根植于深厚的历史背景,从早期的浙商精神到现代的互联网思维,这种文化传承为创业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精神支持。政府的包容性政策和高效服务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创业者能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激发了创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官员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秉持积极的价值导向和心态,注重创新和实效,致力于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重积累、轻消费”的文化特质与价值共识

杭州科技创新能取得长足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与杭州“重积累、轻消费”的文化特质是分不开的,这就不得不从浙江人的“四千精神”讲起。这一精神对浙江人而言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因为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为内涵的“四千精神”,不仅是一大批浙江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还是浙江人民在艰苦生存条件下被锤炼出的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

与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相比,浙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禀赋特征。华北地区大部分耕地资源条件较好,气候资源适中,但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相对贫乏,矿产资源呈点状分布。东北地区则具备“水绕山环、沃野千里”的地貌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依托松辽平原和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宜垦荒地储备充足,配合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的森林资源,共同构成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可以凭借肥沃的土地收获丰厚的亩产量,利用广阔的耕地来扩大总产量。在这样优渥的自然环境里,人们更多会发展出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观念和行动逻辑。

而浙江则呈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耕地极为有限,且土壤相对贫瘠。滨海地带生产条件的高度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与广袤山区艰苦、封闭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强化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这种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浙江人形成了吃苦耐劳、精打细算、极为勤俭的坚韧品格。这种品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影响了浙江的商业文化和发展模式。

浙江的勤俭精神在现代商业发展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浙江商人将节俭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注重成本控制,精打细算,力求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一理念在笔者的实地调研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当在宇树科技公司调研时,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认为,虽然宇树科技的办公楼很破旧,接待的展示平台很狭小,但这是为了节省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产品的研发当中,只有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将产品呈现给市场,才是一家科技创新企业该做的事情。

其次,浙江的勤俭精神激励着浙商不断创新,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阿里巴巴在创业初期,凭借勤俭务实的精神,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202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9.4%,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出口增长10.0%。 此外,正泰集团创业40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发展巨变的活水之源。随着环境变化和产业升级,正泰通过着力于升级多层次企业文化体系、开发数字化文化管理平台、开展重点品牌文化活动、创新拓展文化传播载体等,共创共享,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最后,浙江的勤俭精神也塑造了浙江的商业文化,成为浙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例如,瑞丰银行报送的《建设奋斗奔跑文化,打造百年金融老店》在全省选送的200多个企业文化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浙江省企业文化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的金融单位案例。此外,杭钢集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将集团内各板块传统工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技术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等方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效性、针对性、主动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在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方面,浙江商人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建设,以良好的口碑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赖,这使浙江的许多企业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胡庆余堂始终坚持诚信戒欺、注重品质,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此外,浙江的许多企业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202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0%、8.3%、7.6%、7.5%(见图2-2)。 新质产品供给增势强劲,服务机器人(93.8%)、笔记本计算机(49.5%)、新能源汽车(47.8%)、智能手机(36.9%)、集成电路(28.8%)等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图2-2 202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资料来源:《202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长期主义指导下的企业战略

杭州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在云计算技术研发上堪称长期主义的典范。从早期布局云计算领域开始,阿里巴巴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团队的建设与基础研究。查阅阿里巴巴的战略文件可知,其在云计算研发投入上有着明确的长期规划,持续增加研发预算,不断引进顶尖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与积累,阿里云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在全球云服务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市场份额逐年攀升。这正是长期主义的生动写照。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积累,让阿里云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为阿里巴巴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离不开资本耐心地长期陪跑,“杭州六小龙”(见图2-3)看似横空出世,其背后离不开风险资本、扶持资金、产业基金等不同类型资本的不断接力。截至2024年,“杭州六小龙”背后资本的平均持有时间达5.7年,远超行业2.3年的平均水平。正是这种资本的耐心和长期支持,使“杭州六小龙”能够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潜心耕耘,不断突破,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的全面发展,让企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因此,这种长期主义并非缓慢,而是积累后的加速。

图2-3 杭州六小龙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杭州资本生态所呈现出的共生特质,得益于由多元资本结构构建的资本网络,由此而产生的“竹林效应”,为企业从初创到上市提供了全周期的陪伴式支撑。杭州还组建了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同时组建创新基金专注于“投强、投大、投产业”。目前,两大千亿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 8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 350亿元,累计投资金额725亿元, 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都从中受益。红杉中国在注资DeepSeek时所签订的“十年不退出”条款,就展现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耐心陪伴与长期主义的战略眼光,这一长期研发投入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高瓴资本对强脑科技的帮助也是长期主义的集中体现。通过搭建跨国专家智库,引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神经科学资源,高瓴资本不仅为强脑科技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态赋能,助力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种对初创企业的长期投资,深刻体现了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眼光的影响,再次印证了“战略的深度,往往取决于文化的厚度”。

笔者于2025年2月20日在滨江区商务局调研,滨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最活跃的细胞是企业。江浙一带传统的重商和文化经营理念与今天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重商,不如说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你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无论是什么行动,是左还是右,是取还是舍,能促进真真正正的价值创造,杭州就走上了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不仅是在理念上认同,更是将它变成现实。过往总是说经济规模是多少,杭州现在不仅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更通过创新实现了发展质量的飞跃。”

综上所述,杭州“重积累、轻消费”的商业文化特质,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于企业的技术路线与市场策略之中。企业在这一文化特质的影响下,坚持长期主义战略,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稳扎稳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杭州企业应继续珍视这一文化特质,不断深化长期主义战略,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创造更加辉煌的商业成就。 2hZ2m5tZ70nUiGjOnAiDr3T0apZZSdK6XeeevlVDHq+Yr9P9hpV5T2GKFrls/p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