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蛇交替的乙巳新春,“杭州六小龙”(即六家处于新技术领域的前沿公司: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科互动、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在DeepSeek(深度求索)的加持下横空出世,一直持续走热,几乎成了庙堂议事和街谈巷议的必谈话题。在2025年“两会”期间,从新闻发言人到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再到证监会主席都有论述,代表、委员讨论更多,线上线下信息量足够大,它们已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现象级”科创企业,甚至有人说它们是“国运级”的科技成果。我既怕“蹭热度”,又怕“炒冷饭”,但是出于关注和探究之心,这几个月来也连续发表过一些评述文章,有些肤浅的思考。
“杭州六小龙”给我最大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一是中国已经站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要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同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深度拥抱,而且取得了巨大的至少是阶段性的成功。“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世人关注,再次表明全球科技版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都是完全正确的,成果正在日益显现。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年初做出的经济大省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的指示和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的嘱托,应当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坚定创新自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当然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差距。
二是数据要素正在重构经济范式。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乘数效应正在日益显现。浙江率先通过20多年的数字浙江建设,数字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继续保持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升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三是杭州创新集群的涌现自有逻辑。“杭州六小龙”现象具有突发性、爆发性、集群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本质上是长期培植创新生态的结果。杭州乃至浙江盛产竹子。竹子发达的地下竹根系统、集群生长爆发和生态自组织性的“竹子定律”,可能可以形容和解释这种现象。杭州将进一步厚植和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四是科技创新要坚持时间辩证法。“杭州六小龙”和其他科技企业的实践都证明,深耕产业,“十年磨一剑”。在坚持正确的科技和产业方向与路径的前提下,专注和长期主义是企业成功的两大法宝。
五是人工智能具有重塑千行百业的神奇魔力。从“马力”时代到“电力”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形态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现在正进入“算力”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形态又将开启前所未有的模式。据说,DeepSeek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何止金融,人工智能可以把千行百业重做一遍,虽说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但只要坚持和把握科技向善的正确导向,人工智能必将重塑产业和人的生活。未来已来,我们应当充满信心。
“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以后,国内外评述众多。“为什么是杭州?”大家都想一探究竟,且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说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是偶然因素。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这是历史事实。作为一个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我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20多年前在浙江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详见第一章)科教兴省、“数字浙江”部署,在以后历任书记、省长任上得到坚持、践行和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发挥了重大的引领作用。我感受到浙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一以贯之地发挥了导向作用。我感受到10年前的那场“双创”,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创业、大学生创业和互联网创业创新,在浙江形成了创新创业“新四军”,其中有以浙江大学为主体的“高校系”、以阿里巴巴IPO(首次公开募股)后出来创业的人为代表的“阿里系”、以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海归系”,还有以“创二代”“新生代”为主体的“浙商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创新创业矩阵,“杭州六小龙”只是它们的代表。在这个创新创业矩阵中,国有和民间的创投资本争当创新天使,发挥了很好的“陪跑员”功能。我还感受到20年前的机关效能革命和后续改革,对促进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发挥的积极效应,政府甘当“店小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浙江干部角色定位和办事的风格。“杭州六小龙”诞生在杭州,具有“金木水火土”
等齐备的创新条件、要素和土壤,有其必然性。
一切过往皆为序曲,关键是正确对待、科学总结、因势利导、持续发展。应当看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接近技术和产业的爆发期,你追我赶、日新月异、不断超越是一种必然。一定要清醒,不能沾沾自喜:新的技术研发越来越表现为多学科、跨区域的合作和协同,“杭州六小龙”的成功有不少来自外省科技人员的贡献和支持。一定要开放包容,不能单打独斗:各地在科技创新上各有强项与优势,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关系,各自都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浙江要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创新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虚心,不能自我满足:技术是把双刃剑,要认真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一定要守住安全底线,不能丧失风险意识。浙江省委的态度十分明确,既要借势借力,更要保持清醒,以更大的力度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教人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的全要素创新生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中信出版集团具有极强的科技和市场嗅觉,春节过后的第一时间就辗转找到我,希望我担纲此书的创作。经过几天的犹豫和纠结,我决定承接这件可能是自不量力的任务。因为,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很幸运,有责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个见证者,我很感恩,应当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也当理性,要尽可能客观地叙述我的所见所闻,哪怕是一孔之见。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决定把自己十年来的现实见闻和阶段性的粗浅思考与读者分享。我知道自己的观察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思考不深,只能作为“杭州六小龙”现象背后密码的一种个性化解读。书中史实如有差误,概由个人负责,与参与写作和提供素材的团队无关。
当下正值江南三月,春雨总是绵密而温润,恰如这方土地孕育的科创浪潮,在静默中积蓄破土的力量。近一个月来,当我在构思和写作本书时,我的内心总是泛起层层的绿意。“杭州六小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既是对“八八战略”20多年深耕的这方热土的深情回应,更预示着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层变革。我热切期待着……
在此书出版前写上这些话,作为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