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想稍微提一下日本国内和其他国家在“否定”方面的差异。
在欧美那些不同人种混居的国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文化已经根深蒂固。
“你剪头发了吧!我还是喜欢你以前的发型!”
“有人也这么说过,但我还是想挑战一下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发型。”
“啊,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懂了。”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在欧美有这样的文化——“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他人也能有这样的做法或想法” “把对方的想法当作一种意见来接受” 。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我不同意(I don ’ t agree)”,但“我可以理解(I see your point)” 这种类似的表达方式。
欧美那些拥有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多民族混居国家,倾向于接受事物的多样性,他们非常重视在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展开对话。
与此相反,我觉得日本则存在“从字面上就能明白”“根据上下文理解一下吧”这类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我经常和外国朋友们一起工作,所以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交流倾向。根据分析,我发现日本人不会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倾向于带着“觉察”的文化进行交流。
所谓“觉察”,就是不听完对方的主张,而去推测对方要说的话。我觉得在刚才的案例中,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A先生在听了对方的话之后,推测起了其背后隐藏的意图。也就是说,“对行为的指责”会被理解成对“人”的全面否定。
这样想来,这种即使直接否定也会被从多样性的角度接受的所谓“欧美型”交流方式,和从对方说话的字里行间、停顿中进行“觉察”的所谓“日本型”交流方式,可以说两者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将两者进行对比,也可以理解为,与习惯直接接受否定的欧美型交流方式相比,日本人不习惯直接“被否定”。
话虽如此,但在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世界范围内是正确的,所以日本也应该如此”。
文化和习惯存在差异,如果不承认这一点,而只是一律做到“把话说清楚”,在现实问题的沟通中就会成为产生纠纷的根源。
我认为,既然日本人在现实中不习惯否定,那么思考如何使用不否定的语言、行为,以及交流方式才是合理的。
在此,你也许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日本人不习惯被否定呢?”
别说欧美了,全世界都有表示否定的语言,所以我们也许会觉得不同国家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差别,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情况。
● 基于乡村社会的思考。
● 没有“不”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
让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 基于乡村社会的思考。
这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大家认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还存续着“乡村社会”这种无所谓好坏的风俗。
“乡村社会”是指以村落为单位的地域社会,一般来说,拥有相同生活习惯的人会有序地聚集在一起,如果有人打破相关规则,就会被排除在外。这也就是所谓“排他性群体”。
与周围想法不同的异己分子,稍有不慎就会被逐出村落……我认为,在日本人的心中,这种过去农耕民族所拥有的思想基因和文化依旧根深蒂固。
正因如此,对于与周围的人的看法或社会常识不符的事物,比起依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否定,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从常识上来说应该是××”“应该是××”等表述进行否定。
过去出现的“你到了××岁就该结婚”“我很在乎面子”等说法,也可以说是在“乡村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人们会在无意识中把“被否定”和“无法在群体中待下去”等同,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
● 没有“不”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
日语的特征之一就是几乎不使用表达“不”的词语。
“是”和“不是”作为语言是存在的,但“不是”这个词在日语的日常会话中很少被积极使用。
例如,在美国餐厅,当被问到“要不要再来一份面包?”时,如果你不需要,你一定会回答“No, thank you”。你会直接说“不”来表示拒绝。这句话翻译成日语就是“不用了,谢谢”
。但是,日语不喜欢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一般会用“啊,没关系”
这样的表达来代替。
虽然这是“日语之美”的体现,但日语中不喜欢直接说“不”的偏好也凝聚在了这些表达之中。
在此,日语的语言特点也起了一定作用,当人们被对方“否定”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明明不习惯否定,却还要否定对方呢?
不符合“乡村社会”常识的人会被否定,这是残留在传统观念里的。
只要自己否定对方,就意味着自己在那个群体中不会被攻击。只要攻击对方,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也就不必担心遭到别人的攻击。
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挖掘不同文化的背景,所以关于这点我就写到这里。但近年来,名人稍有失言就会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不禁让人觉得日本人已经变得“喜欢否定”了。
当然,并不是说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就束手无策了。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尊重对方的存在、意见和想法,养成“不否定”的习惯,就能生活得更舒适,构建更美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