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元宇宙的由来

一、从metaverse 到“元宇宙”

“元宇宙”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一个新名词,仿佛就在一夜之间,“万物皆可元宇宙”。这个陌生的概念裹挟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人们此前关于互联网的知识和经验冲得七零八落,然后混杂了许多新颖的名词和技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现在,如果一个人说不上几个与元宇宙相关的词语,这个人可能就会被认为落伍了!

“元宇宙”的英文metaverse是一个组合词。verse是universe(宇宙)的缩写,因此verse 被翻译为“宇宙”,这一点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meta被翻译成“元”则是存在一些争议的。meta的原意是“之上”,由其组成的英语单词中比较常见的单词是metaphysics,即“物理学之上”,被翻译为“形而上学”。著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以此为他著作的名称,形而上学也成了哲学(philosophy)的一个分支学科。

因此有人认为,把metaverse翻译成元宇宙不太准确,翻译为“宇宙之上”或“宇宙之外”更符合英文原意。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现代汉语中的“元”在作为词的前缀时,基本用于描述某种对象的根基、原始、第一因等意思,如:元语法,指语法的基本规则;元规则,指所有规则的基本规则,就像公理之于定理;元编码,指所有程序语言的基本规则。

汉语里的“元”字在甲骨文里就有,字形像人的头顶上有一个初升的太阳,意为太阳升起人起床,有“一天开始”或者“一年开始”的意思,如元旦。《周易》里有“元亨利贞”的卦辞,即判断一个状态结果(吉凶悔吝等)之前的特性。其中“元”,指初始、创始,即万物初生、充满生机的状态。具备创始特征的事物或状态(元),才能发展顺利(亨),就会有收益、有利益、有好处(利),且能保持不变(贞)。因此,“元亨利贞”就是指善始善终,开始的时候美好,过程顺利又能获益,结果圆满。《易传》中有“‘元’者,善之长也”的说法,意为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领袖。

如此看来,metaverse被翻译成“元宇宙”是非常精准的。“元宇宙”比“宇宙之上”更简洁、更有内涵,也更有力量感。

二、科幻小说中的元宇宙

“元宇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出版的一部美国科幻小说《雪崩》( Snow Crash )之中。该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的故事,书中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metaverse,所有现实世界的人在metaverse中都有一个化身——阿凡达(Avatar,有部很有名的同名电影)。现实世界的人通过控制其化身,在metaverse中进行人际交往和竞争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雪崩》描述了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主角来到一个商业街区——元宇宙的香榭丽舍大道,街道很长;商业街区有几百万人往来穿行;街区中有很多店铺;人们开设店铺需要第三方批准,然后购买临街的土地,获得相关执照,还可以贿赂检查人员等。人们通过数字虚拟化身在这个街区中行走和互动。这个虚拟世界具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核心要素,比如街区、社交活动、商业地产开发、商业活动等。现实中的人们通过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与虚拟世界的人们共同生活。书中写道:“阿弘进入元宇宙,纵览大街,他看着楼宇和电子标志牌延伸到黑暗之中,消失在星球弯曲的地平线之处……他实际上正盯着的不过是一幕幕电脑图形表象——一个个出自各大公司设计的无数各不相同的软件的用户界面。”

“那是元宇宙的百老汇,元宇宙的香榭丽舍大道。它是一条灯火辉煌的主干道,反射在阿弘的目镜中,可以被眼睛看到,可以被缩小、被倒转。它并不真正存在,但此时,那里正有数百万人在街上往来穿行。”

即使在1992年,《雪崩》描述的虚实共生的场景也并不令人费解,因为其本质依然是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虚拟世界的投影。这有些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据有人推测那其实是影射明代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虚实共生,或者说从现实世界穿越到虚拟世界,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可以互动,似乎也可以用庄周梦蝶和蝶梦庄周来想象。

科幻小说可以给科技发明提供灵感。其实最早拥有元宇宙要素的小说并不是《雪崩》,而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于1818年所写的《科学怪人》。该书讲述一位科学家制造了一个由不同肢体组合起来的“人”,这位科学家和他制造的科学怪人之间发生了冲突,最后双双殒命,以悲剧收场。200多年过去了,人们讨论的机器人伦理等问题,并没有超越玛丽·雪莱提出的思路和框架。另一位重要的科幻小说作家是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他所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了解科幻小说的历史有助于理解元宇宙。不少元宇宙游戏的设计借鉴了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场景。

有一点需要说明,尽管《雪崩》里的有些场景拥有元宇宙的特征,不过这部小说只是创造了“元宇宙”这个词,而不是元宇宙的内容。

三、元宇宙的核心特性

元宇宙是由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交互传感技术等集成类技术赋能的一个实时在线网络,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有机生态体系”。尽管元宇宙的热度很高,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人们公认元宇宙具有以下特点:沉浸式体验、开放性、虚拟身份、社会性、确权等。

除此以外,元宇宙还具备五个特性。

第一,元宇宙是建立在某种“超级装备”之上的。得益于各种核心软硬件技术不断发展,一些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不断面世,可以让消费者体验虚拟世界。VR眼镜、脑机连接装备、裸眼3D设备、仿真游戏软件,都是以“硬科技”“黑科技”、高科技产品作为基础的。这是元宇宙首要的核心特征。

元宇宙在消费者端(to C)、企业端(to B)、政府端(to G)都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将对娱乐、购物、远程办公、金融、制造业、城市治理、研发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元宇宙产业的整体技术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距离接棒移动互联网成为下一个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还有较长的道路。

人工智能可以为大量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四个方面。此外,云技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算力、储存和渲染三个方面。

元宇宙在十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尤其值得期待,分别是娱乐、社交、零售、制造业、金融、医疗、远程办公、教育培训、研发、城市治理。

第二,元宇宙要重建虚拟的现实世界,无论是新的星球、新的城市,还是新的时代。

元宇宙的发展仍有很多核心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来自技术突破、生活方式、社会伦理、隐私与数据安全以及立法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例如,元宇宙银行可以打造一种无所不在的沉浸式服务。不过金融业在风险控制、合规等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当元宇宙被应用于金融业时,人们也需要关注其对金融风险控制带来的新的挑战。

第三,元宇宙的落脚点是人的六感。从本质上来说,元宇宙是人的活动。这就是说,无论科技如何先进、体验如何新奇,元宇宙给人的感受最后依然要落到人类的六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之中,而六感的最长时间限度,约为人的总寿命(年龄)乘以365天乘以24小时(86 400秒)。假设我们每秒有一次情绪起伏,我们可以说,人体验六感的极限就是每天86 400次的感觉变化。极乐也好,极苦也好,人的感知的极限就是一天86 400次的情绪起伏。人的身体能承受(包括能持续承受)的六感的愉悦或痛苦,都受到人体器官的生物学特性制约。因此,我们不应对元宇宙抱有过高期待,不要以为在拥有各种“黑科技”的元宇宙里人就无所不能了。由此可见,超出人类生物学限制的元宇宙产品设想都是空中楼阁。没有人的元宇宙,包括理论上可以自动运转、不需要不虚人(化身的主人)参与互动的虚拟人,在逻辑上是可疑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元宇宙的世界里,可以让人的六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感觉,每个人的“增强感觉”(六感)有可能数百倍地超越现实世界中个人生活经验的范围,包括便利性、梦想满足性等。这就是说,元宇宙将极大地提升或者增加人类感知的内容与边界,包括感知极限。

第四,元宇宙的本质不仅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性的,也是关系性的,因此元宇宙必然是超级媒体。如果说过去的单机游戏、网络游戏是个体性的,那么几乎所有的元宇宙产品都必然是社会性的,也是关系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元宇宙中极有可能会诞生下一代超级社交媒体的原因。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交巨头Facebook(脸书)会迫不及待地直接把公司的名称改成Meta(元)了。

第五,元宇宙涉及大量新基础设施,即“新基建”,如数据中心、通信网络、信息处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以及绿色能源发电装置等。元宇宙中会有大量数据传输。为了支持大量数据传输,元宇宙需要规模庞大的高性能信息基础设施。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支撑的元宇宙设想,也是空想。

上述五个特性是元宇宙不可或缺的核心特性。当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也有人把元宇宙的核心特性用其他方式描述。因此,我们可以对元宇宙给出一个相对严格、范围更清晰的定义:

元宇宙=超级装备+超级算力+超级体验+超级媒体+超级“新基建”

无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至于虚实之间如何交叉、混合,或者各自单独存在,都要在上述五个核心特性之上去定义。因此,上述五个特性,可以被称为元宇宙的元特性。其他所有关于元宇宙的特性、规则、产品,都必然要在这五个元特性之上去发展和衍生。

四、元宇宙元年

基于元宇宙的五个元特性,我们可以确定,2021年才是元宇宙的正式开启之年,标志性事件如下:

2021年3月,Roblox(罗布乐思)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上市文件列举了元宇宙的七大特征。Roblox成为元宇宙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400亿美元。

2021年4月,美国国防部花费219亿美元向微软采购头戴式MR(混合现实)设备。微软已经推出了企业级的头戴式MR设备——HoloLens(全息透镜)系列,为多个行业提供MR解决方案,并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

2021年5月,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公布名为Starline(星线)的3D视频通话技术。

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并发布全面进军元宇宙的计划。

2022年1月18日,微软以6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游戏公司动视暴雪,惊动了整个游戏行业。

自此开始,元宇宙成为全世界热议的话题。可以说,正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黑马”Roblox与“白马”Facebook,吹响了元宇宙时代的号角,也吹醒了全世界的众多相关公司。

五、中国政企发力元宇宙

国内互联网圈、游戏圈、XR(扩展现实)圈乃至区块链圈也不甘落后,元宇宙战略、产品、投资与合作紧锣密鼓地发布:

字节跳动以社交与娱乐为切入点,从硬件装备、底层构架和内容场景三大方向发力布局元宇宙;

腾讯以内容和用户侧为核心优势,在游戏、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方面加速布局元宇宙;

阿里巴巴在VR硬件方面完善技术,利用“流量+算法”优势,增设操作系统实验室和XR实验室,淘宝和天猫有望成为向元宇宙转型的数字商业平台;

百度在苹果商店推出VR社交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希壤,用户可以通过创建虚拟身份,在虚拟世界中与好友进行互动。

2021年12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深度关注:元宇宙如何改写人类社会生活》,对元宇宙给出了如下定义:通常说来,元宇宙是基于互联网而生,与现实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可以映射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它不是一家独大的封闭宇宙,而是由无数虚拟世界、数字内容组成的不断碰撞、膨胀的数字宇宙。

2021年12月21日,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适时布局切入。”因此,上海市政府的这一动作被业内称为“我国地方政府对元宇宙相关产业发展的第一次正面表态”。此后,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22年1月8日召开会议,在2022年产业和信息化工作计划中,强调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紧扣城市数字化转型,布局元宇宙新赛道,开发应用场景,培育重点企业;同时强调要引导企业加紧研究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互的重要平台。

自上海开先河之后,杭州、宁波、无锡等城市也把元宇宙纳入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武汉、合肥将元宇宙写入了2022年的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北京推动组建元宇宙新型创新联合体、探索建设元宇宙产业集聚区;杭州成立元宇宙专业委员会;深圳成立元宇宙创新实验室。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投资公司、“新科技硬件”企业、咨询公司,都发布了与元宇宙相关的战略。一张又一张“元宇宙产业生态图”被发布出来,各大公司都被列入生态图里,好像元宇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形态与产业链了。

实际的进展当然没有这么快,但元宇宙的产业轮廓却逐渐清晰起来:一幅庞大的包含此前所有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元宇宙蓝图,已经呈现出来。 V5eUBosjkZnPJ0XmLCFGOXoaOdNwwKlaWyfqgtsaDWZMlrXbTOoNwCjSkBBh3b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