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印度囊括了众多的城邦和王国,各种冲突频频上演。公元前530年,波斯侵袭印度北部城邦,促进了两地文化的融合。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推翻波斯统治之前,印度一直受波斯统治。公元前323年,大帝薨逝,亚历山大帝国随即四分五裂,但仍在印度河流域留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希腊势力。
印度的历史亦是印度教的历史。古代印度神话记载了大量亦真亦假的政治事件,有些甚至是被扭曲了的,但这种俗世的“历史”仍为后人一窥现代印度教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来源。
不久之后,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填补了此地的权力空缺。他推翻了摩揭陀王国并建立新的帝国,史称“孔雀王朝”,将几乎整个印度和周边地区收归旗下。公元前185年左右,孔雀王朝灭亡,印度分裂成了多个城邦和小国,虽然没有统一,彼此却并不孤立。譬如多年以来,印度与埃及之间的贸易合作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后,更是为印度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直到公元3世纪,出身吠舍阶层(可能是商人)的室利·笈多(Sri Gupta)为印度社会开启了改革之门。他不仅跨越了传统的种姓制度,还推动了艺术、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他发展了印度的佛教事业,建造了佛教建筑,还创作了经典著作,甚至在盛行印度教的地区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但没多过久,也就是公元550年左右,新帝国笈多王朝就没落了。
“奥姆”(Aum)是一种重要的印度教标志,象征着三个极其关键的事物,即世界、神明和经典。《奥义书》与《往世书》( Puranas )就探讨了奥姆涵盖的多个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