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雅利安人从西北进入印度。印度河与恒河周边的平原水草丰美,沿河两岸的文明蓬勃发展。雅利安人究竟是征服了当时的土著居民,还是凭借自身的强大优势直接进入统治阶层,这一点我们尚不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雅利安人掌控了印度的政治话语权。
很早以前,印度的种姓隔离可能并不严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还是受到了限制。英国殖民者推行了简单而严厉的社会规则,以减轻行政负担,这可能是其中一个诱因。其间,不同阶级的人不允许通婚,不同阶级的居住地享有不同的公用设施,例如水井是贵族专用。而在古老时期的印度,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据典籍记载,种姓制度源于神我(Purusha),神我是为创世而献身的一位原始神明。
●婆罗门(Brahmins),第一等级,专指学者与宗教人士,据说来自神我的头部。
●刹帝利(Kshatriyas),第二等级,专指勇士与政治领袖,据说来自神我的臂膀。
●吠舍(Vaishyas),第三等级,专指商贾与农民,据说来自神我的大腿。
●首陀罗(Shudras),第四等级,专指不熟练的工人,据说来自神我的双脚。
●达利特(Dalits),第五等级,专指“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并未被纳入种姓制度。
此外,各种姓群体还会根据每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进行细分。现代印度社会曾试图废止种姓制度造成的歧视,尽管略有成效,但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伴随雅利安人而来的,还有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也就是吠陀(Vedic)。“吠陀”源自原始印欧语言,是梵文的雏形。与印度教有关的早期文本就是用吠陀记载的,其中既有雅利安人的神话,又有印度人的神话。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但它也有可能是因文化交融而衍生出的地方性传统,并非雅利安人故意为之。
雅利安人统治印度期间,种姓制度开始兴起,且影响力与日俱增。站在种姓制度顶端的是学者和宗教人士,次位是勇士与政治领袖,接着是商贾与农民,再往下是不熟练的工人;而最底层的人从事的是非常低贱的工作,可能连组成一个社会阶层的资格都没有。
雅利安人主导形成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拥有正式的宗教仪式,由势力庞大的祭司们主持进行。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许多教义开始受到质疑。伴随着其他城邦的崛起,宗教发展也更倾向于个人化。此外,耆那教和佛教的出现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高潮,而印度教自身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