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的观点丰富多样,大众普遍认同的一些观点为现代印度教信仰夯实了基础。印度教教义认为,世间生灵皆有内在或灵魂,也就是自我,自我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重生,当超脱于生死轮回时,自我便可与宇宙合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状态。其间,羯磨会引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解脱,我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对灵魂产生影响。尽管这并非一时之功,但羯磨早已为转世写好了结局,且好坏各异。如果积德累善,超脱于生死轮回将触手可及,反之则会堕入无尽的生死轮回,但仍有超脱的机会。
火葬让灵魂抑或是自我得以解脱,使之继续开启轮回转世。在众多宗教仪式中,火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帮助世间的凡人与神明交流。
自我(Atman): 内在或灵魂
达摩(Dharma): 行善积德的生活之道
羯磨(Karma): 因果报应
超脱(Moksha): 解脱,从生死轮回中释放
涅槃(Nirvana): 从生死轮回中逃离
轮回(Samsara): 生死轮回
实现超脱的正确道路便是达摩之道。达摩之道讲究明辨之、笃行之,它既是责任和义务,也是处世之道。达摩之道因人而异。如果一位士兵的行为是正义之举,那他可以通过暴力获得羯磨。达摩之道是一个人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由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而非某种特定的行为规范。就这一点而言,《奥义书》与《吠陀经》大不相同,后者以举行正式的宗教仪式为重点。
印度教的核心理念认为,每一个自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独立存在是一种假象,所有灵魂都是这伟大宇宙或梵(Brahman)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得以解脱的自我最终都可以结束苦难与孤独的轮回,最终回归宇宙,就像每一滴水终将重归大海。
达摩之道是一个人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由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而非某种特定的行为规范。
印度教最令外界困惑的问题莫过于神明的数量究竟是多少,以及是一神独统天下,还是诸神共分天下。任何一种答案都没有对错之分。大部分人认为,印度教有诸多神明,但都出现在宇宙的诞生之后。印度教各派别都认可梵,且将其视作一位神明或整个宇宙,抑或是宇宙的灵体。关于梵的性质,以及其是否独立或归属于宇宙实体,是否与宇宙实体处于既分离又联系的状态,各派别又都各执一词,但这并不会构成矛盾。印度教教义始终认为,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人类的理智微不足道,如人类般渺小的所有生物根本无法理解宇宙的真相,只有通过皈依梵以实现超脱,才是唯一的正途。
羯磨理念虽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但仍在当代大众文化中广为流传,人们常常用它来形容“种恶因遭恶报,种善因得福报”,这已与原意大相径庭。然而,仍有众多非印度教信徒对羯磨的宇宙论深信不疑。
羯磨借大众文化的外衣存世,这种观点毫无依据可言,但因影响力真实可见,又似乎表明确实如此。在众人看来,越是终日郁郁寡欢,厄运就越有可能降临。当然,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自身行为造成的。比如,背负业障的受害者本可以帮助其他人免遭厄运,但最终选择了退缩;反之,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或至少不会落井下石的人,他们的福报总是会悄然而至。
印度教教义和当代大众文化认为,功德业障与人类善恶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非巧合,大多数宗教教义都倾向于构建一个长久且稳定的团体。盗窃、谎言等业障会给社会埋下隐患,只有社会成员均与人为善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印度教的羯磨理念主张一种有益于社会全体的奉献精神,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