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起源

事实上,印度教没有明确的起源时间,先知或救世主也没有告知信徒膜拜神明的具体途径,世间更没有多少人就普遍真理著书论说,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宗教习俗,同源神话中千变万化的分身,以及数不胜数的迥然不同的传说。正是这种多样性成就了今天的印度教,没有一个派别敢宣称自己是“唯一正统的信仰”,更不会虔诚地认同他派才是信仰的源头。

有学者认为印度神话源于原始印欧神话,其伴随着欧亚部落和群体的迁移流传开来。原始印欧系语言的传播有史为证,而思想和神话便是由语言承载的。所以,虽然我们尚不清楚印度教的确切起源,但大众普遍将黑海和里海以北视为印度教的发源地。

因为起源相同,人们相信印度神话与欧洲神话之间存在诸多联系。二者相似的理念是其同根同源的基础,而这些理念当然并非各自独立发展形成的。部落、族群在迁徙过程中,将自己的神话带到了新的落脚点,但新居所在地可能早已衍生出他们较为熟悉的神话故事。设想一下,在新居寻找往日被人们遗忘的神话未必不是一件趣事。

与印度教有关的最古老的典籍是大约公元前1700年以梵文写成的《吠陀经》( Vedas )。据史料记载,其成书时间恰好与中亚雅利安人到达印度的时间吻合。

与印度教有关的最古老的典籍是大约公元前1700年以梵文写成的《吠陀经》( Vedas )。据史料记载,其成书时间恰好与中亚雅利安人到达印度的时间吻合。雅利安人的到来一直被冠以“入侵”或“征服”之名,但事实上更多的是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当代历史将“雅利安”(Aryan)定性为贬义词,但在古代,它却表示“文明”。雅利安人入侵时,印度文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他们的政治夺权斗争并没有以大规模流血事件为代价,这一史实有案可稽。而伴随雅利安人到来的,还有他们的语言和思想观念,自然也包括他们的神话故事。

《广林奥义书》( Brihadaranyaka Upanishad )是一部神学作品,由伟大的圣人耶若婆佉(Yajnavalkya)所著。由于史料久远及后人的修改,具体的创作时间已经很难确定,大众普遍认为其成书于600至900年。

诚然,这并不是印度教的开端。《吠陀经》确实记载了雅利安人的传统,但这些传统早已与当地人的传统混在一起,无法明晰地分辨出来。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5500年,这一地区就出现了有组织性的宗教活动。所以,《吠陀经》中记载的故事很有可能已经口述相传了几千年,而到了大约公元前1700年人们才用文字记录下来。

《吠陀经》既自相矛盾,也自圆其说,当中的细节不清不楚。这些经文不仅假定读者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还有诸多内容是专供那些经过训练、知晓经文破译之法的祭司使用的。《吠陀经》中描述的诸神基本都与大自然中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有所关联(比如风暴或火灾),通常也被视为印度某些神明的雏形。

自公元前1000年开始,印度的宗教习俗发生了变化。祭司阶层丧失了对社会的控制权,正式的宗教仪式转变为更具个人特色的宗教形式。公元前800至前500年,《奥义书》( Upanishads )收录了一项全新的宗教形式,这一形式源于众人席地而坐聆听宗教人士讲经布道的场景。

因为《奥义书》囊括了众多学者的思想观念,所以书中观点差异巨大也就见怪不怪了。该书完全符合印度教信仰的基本宗旨,即宇宙无边无际,且纷繁复杂,然而天地之间,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者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他们的成果虽然不是普遍真理,却始终助力后人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JC0KyfCIEOpl/Xp/HPHR9TKu01w/xsbqof14iWNnWMPbG8ma/yhKALgHH3HimN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