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描述的宇宙看似工整且对称,尘世之上的七个欢乐地域对应尘世之下的七个愁苦地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世界应运而生了。《往世书》中提及了多个地狱,都是专门用于惩戒恶贯满盈之徒的场所。逝世之人要接受阎摩(Yama)的审判,在开启轮回之旅之前,需先在天堂或者地狱待上一段时间。
行善积德之人死后会进入天堂,作恶多端之人死后只能下地狱。后者须经历苦痛的折磨才能获得新生,并开启羯磨之旅。如果顽固不化,他们就只能在苦海中日复一日地挣扎,并堕入更底层的轮回之道,直到变得谨言慎行后才能解脱。
广义的地狱指那落迦(Naraka),位于南方,处于阴间之下。《往世书》中讲述了28个不同的地狱,每个地狱折磨、惩戒罪人的方式不尽相同。罪人会受钉刺、焚烧、切割或分尸之刑,甚至数种刑罚并施。但尽管那落迦充满了暴力与酷刑,却是一个复原之地,而并非单纯的惩戒之所。因为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使灵魂得以解脱,获得新生。
阴间,俗称冥界,其风景其实比天堂更胜一筹,这里不像那落迦那样有许多惩戒罪人的方式,而是各种生灵聚集的地下领域,如其中的娜迦界(Naga)就居住着神奇的娜迦族。另外,冥界的七个地域层叠罗列,各自拥有不同的城市。
印度教的宇宙并非以天堂、尘世和阴间,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简单地呈现出来的,而是时间与地点、本质和状态的结合。
冥界的第一个地域叫阿塔拉(Atala),它毗邻尘世,终日不见阳光,全靠眼镜蛇顶冠上镶嵌的宝石散发的微光照亮。这里的人们会引诱初来乍到者加入他们无休无止的纵欲派对。
冥界的第二个地域叫维塔拉(Vitala),据说这里是湿婆的家,因哈塔基河而闻名。哈塔基河的水遇到火神阿耆尼(Agni)的火焰时会变成金色。冥界的第三个地域是苏塔拉(Sutala),即钵利王国。钵利(Bali)是一位贪得无厌的尘世中的君主,他妄图操控天堂和整个冥界,最终败给了湿婆。失败后,他虽然被流放到苏塔拉,但依然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仁德之政引以为傲。
耆那教信徒认为,图中所示均为那落迦的酷刑。酷刑既可以起到威慑作用,让人们减少犯罪行为,又给了犯罪之徒在重生之前赎罪的机会。
毗湿奴的腿上描绘了冥界的场景,尘世位于顶部。冥界并不是完全堕落的地方,有些为众神所敬佩的敌人掌管的地方也会令人心驰神往。
冥界的第四个地域叫塔拉塔拉(Talatala),是另一个流放之地,统治者是恶魔摩耶(Maya)。摩耶是阿修罗的最高统治者,在建筑领域立下了丰功伟绩。湿婆虽然摧毁了他统治的三个城市,但将塔拉塔拉的统治权赋予了他。
冥界的第五个地域是摩诃迦罗(Mahatala),这里是娜迦族的故乡;与此同时,檀那婆(Danavas)和底提耶(Daityas)(史料常把他们统称为恶魔)都居住在茹阿萨塔拉(Rasatala),也就是冥界的第六个地域;冥界的最深处,即第七个地域就是娜迦界,由蛇神婆苏吉(Vasuki)掌管,那里住着她的臣民和娜迦族。
天堂有时也被称为上界,但上界也指一个特定的天国古域,是尘世之上七个地域的其中一个。有传说认为,上界是众神之王因陀罗(Indra)的奇境,是享受欢乐、获得奖赏之地;也有传说认为,上界是行善积德之人的最终归宿。在《往世书》中,灵魂在上界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且只有善良的灵魂才会获得进入上界享受一段美好时光的奖励,随后再投胎转世,过一个比上辈子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