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中关于宇宙诞生的描述是神秘莫测的,甚至质疑多过解答。书中写道,宇宙伊始处于一种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的状态,没有空气,没有天空,没有死亡,更不存在不朽。但它似乎拥有无限的能量,处于一种可以产生万物,却还未产生万物的混沌状态。
关于宇宙能量的讨论也曾出现在其他宗教的教义里,现代宇宙学对其也有解读。现代的科学观点认为,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一种无形的潜能便产生了,这是一种尚未成形的能量。《梨俱吠陀》认为,创世之前的宇宙状态并不为众人所知,现代宇宙学对此表示认同。而无论是吠陀典籍,还是现代物理学都无法解释或模拟当时的情况。
《梨俱吠陀》将无形的宇宙称为“那一件事”(That One Thing),涵盖现今仍然存在及可能存在过的万事万物,它可能是一个点、一片地域或者一方宇宙,但这当中的差异并没有什么意义。宇宙“自主呼吸”,因此生成欲望与精神。当然,这一生成过程并不是凡人能够理解的。
现代科学的基础是现象观测和逻辑推断,众多神话可能也是如此。当代宇宙学家可以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收集数据,用电脑完成庞大的数据运算,而最终阐述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数学模型则可能是当代关于宇宙形成最科学的解释。最新的数据或观察结果有时还会推翻已被大众认可的科学理论,或修正现有理论。对新理论最重要的检验之一是看它是否符合现有认知,以及是否精准地预测了新发现。
事实上,神话都大同小异。古代哲学家没有射电望远镜,他们能做的就只是仰望天空,试着为自己的所见所闻寻找答案。星星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移动,夜晚渐渐滑落,白昼缓缓升起;月亮以一种与星星不同的方式穿过天空。太阳神乘驾战车横跨天空这样的宗教信念就是当时的科学,古人知道战车,进而就推测出这也是太阳可以穿过白昼的天空的原因。将科学方法用于解释神话故事或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神话言之有理,现代科学也未必会否认。众所周知,太阳并不由神的战车驱动,至少在绝对的物理意义上来说不是,但这一观点并没有从隐喻或玄学的角度上被否认。神明与其对手之间的神话对干旱、死亡、战争及宇宙形成,还有人类未探明的一切宇宙真相都做出了解答。
科学确实向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宇宙真相的细节,但也带来了更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来研究太阳系天体之间相互的重力影响,预测未被发现的天体,以此来证明这个模型的正确性或近似正确性。但是,为什么物质会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天体之间会存在引力?也许万物的自然秩序就是答案,而印度教教义当然也这样认为。
《梨俱吠陀》承认自己无法给出答案,因为宇宙中的所有生灵都对宇宙一无所知。就算是提婆(Devas),其诞生也晚于宇宙的形成,因此对宇宙的形成过程也是无从知晓。《梨俱吠陀》甚至认为,无论创世者以何种方式开创宇宙,抑或是没能开创宇宙,他应该能知晓个中原委,又或者不能。
一切都模糊不清,但并不令人困扰。人类根本无从知晓宇宙的形成,而有意识的创世之举是否存在我们也不得而知。万事万物都始于宇宙形成之后,因此万事万物连假想创世之前或宇宙之外是什么样子的机会都没有。
神话与现代宇宙学再度重合了。宇宙在大爆炸时开启了“自主呼吸”,换言之,宇宙开始臣服于支配自身能量与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在此刻,秩序从原始宇宙的无形混沌中走了出来,现代物理学模拟预测出的相互作用也开始显现,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开始变得清晰明了。但是,我们对大爆炸之前的情形仍然一无所知。
吠陀时代的传说中有着不同版本的创世故事,其中一个与达尤斯(Dyaus)有关。达尤斯是天空的化身,他为地母婆利蒂毗(Prthivi)降下甘霖以滋养万物。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宇宙人”(Cosmic Man,可能是指梵天,Brahma)的。宇宙人是一个雌雄同体的生物,他将自己分为男女两部分以繁衍生息,进而创造了宇宙。虽然这些神话看似简单又合乎逻辑,但是它们和无形的能量,以及物质乃创世之根本这种更具普遍性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