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Ramayana )是印度第一部史诗,成书于公元前400至前200年,它以诗歌的形式隐喻了印度人在抵抗雅利安人南下入侵的战争中做出的英雄事迹。书中众多英雄是勇士、王子们的理想化身,他们诚实可靠、坦诚直率、坚强不屈。
《摩诃婆罗多》( Mahabharata )与《罗摩衍那》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问世,随后数十年里,有多位作者曾对《摩诃婆罗多》进行增编。其中,作为增补内容的《薄伽梵歌》( Bhagavad Gita )一直都被视为杰出的宗教作品,为人们这一生该如何行善积德指明了方向,影响了印度教等众多宗教。
这是《罗摩衍那》中的一个场景,描绘了王子罗摩(Rama)与其弟弟罗什曼那(Laksh mana)在攻打楞伽城时遭到娜迦族(Nagas)攻击的画面。此战中,罗摩与同伴并肩作战,打败了恶魔,并营救出了他的妻子悉多(Sita)。
在《罗摩衍那》中,恶魔罗波那(Ravana)绑架了罗摩王子的妻子悉多,挟持她驾驭战车飞驰离去。秃鹫之王阇陀尤(Jatayu)曾试图阻止这场阴谋,却遭到了致命一击。
在历史长河里,凡人想从车载斗量般的著作里整理出唯一“正宗”的神话是难如登天的,然而,想弄清楚某个群体在某一时期内信奉的神话并非没有可能,但充其量也只是某个地域内神话的大致面貌。
凡人能做的就是在广阔且多样的神话中尽情遨游,并试着一窥全貌,但也仅止于此。而且,结果如何还需取决于读者的个人偏好。书中自有真相,可真相却因人而异。
所有的神话可能都是真的,也可能都是假的,还可能有真有假,且这三种可能性又以某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同时存在着。唯一的普遍真理可能就是梵,即潜在的宇宙法则。如果是这样,那么凡人理解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皈依梵,以实现解脱。归根究底,思考这些矛盾如同学习神话一般,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