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查德·艾尔曼的《乔伊斯传》里面写到《尤利西斯》最初是发表在一份名为《小评论》( The Little Review )的杂志上,这份杂志由玛格丽特·安德森和简·希普两位女士主编,“这家刊物更倾向于创新,以发表散文为主” 。她们欣赏乔伊斯的创作,面对各种社会压力都不屈服,后来还为这部杰作上过法庭。我们不必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去赞赏她们的眼光,至少可以说她们对这部作品和作家的捍卫是尽心尽力的,也可以说是爱和欣赏吧。我不知道这种关系是否可以移作评论家(读者)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至少在我也是心存这样一份爱与欣赏,才有了这些阅读,有了在阅读后发表一些感想的冲动。尽管并不都是赞美,我也有失望和不满,可是,它们都是基于对作家的一份坦诚和对文学的一份尊重。在这新一年的开端,滑动鼠标浏览旧作时,我还有一份在严酷时光中大家抱团取暖的感慨,于是,更加珍惜那些在漫漫长夜中陪伴我的优美的文字。

当年看到《小评论》这一刊名时,我就曾想:真不错,将来用它当个书名。前两年,我还曾想以它作为总题写一组系列文章,我已经积累了不少“评论对象”,这些作品都单独堆在一起。时光疾驰,作品越堆越高,我的小评论还未见一字。我设想中的“小评论”,可长可短,但还是以精短为主,用随笔或札记的形式写出,既是作品品评,也是我的心境自述,文字要闲,却又不乏锐利……我早就说过,不喜欢当今学术体制下的那种学术论文,它们像干瘪的僵尸,不论“研究价值”多高,它不美不鲜活,吸引不了我。因而,我在心中也把文学评论和学术论文分开,后者在体制和“规范”的要求下,从很不可爱到流水线生产的很不可靠,前者本来很有自己的个性,但近年因为批评的“从业者”都是学院中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批评与学术合流,这让我感到批评的活力正在丧失。有人还扬扬自得地论述什么学院派风格,我不否认学院教育对批评家人文素养的养成和系统的学术训练居功甚伟,但我也不得不说,批评学院化的结果,犹如把鲜活的蔬菜做成植物标本,让人味同嚼蜡。这不仅仅是文风的问题,还在于它融入了并无真知灼见的学术生产洪流,让批评失去本来葆有的锋芒和敏锐。“学术”并未提高“批评”的尊严,反而提前抽干了批评的热血。何况,我们的多少“学术”无非贩卖各种舶来的理论和观点,本无体系又无创见,再加上连一点审美的“感觉”都丢掉了,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值得提倡吗?

据说,“庞德先生曾数次就美国大学里的学术研究坦率地发表意见,批评它死气沉沉,指出它与真正的文艺鉴赏和富有创意的文学生涯是多么隔绝。他始终准备着与学究作风相对抗” 。这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了吧,况且庞德后来还被医生鉴定为精神失常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话自然是不经之论。不过,今天仍然很时髦的艾略特在谈庞德的诗歌时,说过这样的话:“有个肤浅的测试认为原创性诗人直接走向生活,次生性诗人直接走向‘文学’。探究此事,我们发现真正‘次生性’的是将文学误作生活的诗人,而他经常犯此错误的原因无它——阅读不够。” 我想置换一下,把这里的“诗人”置换为批评家,次生性批评家让批评走向“学术”。批评和学术并非天然对立、互不相容,只是时下的学术风气所致。比如,写学术论文要求克己,最大程度地让“我”躲在“客观”的皮夹克之下,而批评之所以有活力,恰恰是因为这种文字里“我”的鲜活可见。在某些时候,我并不认为批评是对作品的判断、检讨、“指点”,它更是对话、交流,甚至是评论家以作品为素材的自我表达,这才是它更有魅力之处。当然,这样会遭受没学理之类的批评,有些人总以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我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以致不得不与这些高远的追求分道扬镳,另寻小道写一点自得其乐的“小评论”。

“小评论”本应是我下一本评论集的名字,这里被我偷懒提前使用了。偷懒的背后还有一种惫懒的心绪。这些年,我所写的有关当代文学评论的文字越来越少,追踪时尚作家们的阅读热情更是大大冷淡。毋庸讳言,这首先是因为当代文化环境令我十分迷茫,从刊物、研讨会到各种奖项、盛典,乃至脱口秀这种兴奋剂都用上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粉墨登场,本来就缺乏表演细胞。至于在圈子固定化、趣味单一化、利益复杂化的所谓“文坛”,如何做好虚无党,我更是晕头转向。血压高了,我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更不要说再写一点什么了。同时,我也从不否认当代依旧不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我也不曾远离他们,只是不在那些热热闹闹的文学“现场”,而在我安安静静的书斋里、在作家的书本之间。我更愿意隔着书本与作家交流,更愿意躲进小楼成一统,谈一点对那些不曾轰轰烈烈的作家的感想,用与“流量”远一点的“小评论”,真实地写出自我心。

鲁迅编完自己的集子后,曾说:“但愿这本书能够暂时躺在书摊上的书堆里,正如博厚的大地,不至于容不下一点小土块。再进一步,可就有些不安分了,那就是中国人的思想,趣味,目下幸而还未被所谓正人君子所统一……” 我也奢望在“统一”之外,为“小评论”留一点空间,寄存我并不想争一日之长的闲心。我不惴浅陋把这些新新旧旧的文字编在一起,梳理它们的心态与鲁迅编《坟》时的感觉可能很接近:“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我也想做一个纪念,纪念我走过的时光,纪念曾在一起的人和事,纪念一种自由和任意的心态。特别是我看到其中有一篇为谢有顺的随笔集所写的书评,那是二十多年前,回想意气风发的谢有顺和那些时光,我有那么多感慨。今天重读收在书里的一些文字,我为自己当年的坦率、无所顾忌而惊讶。倘若它们伤害过谁的话,我请求原谅,请接受我的真诚并理解我曾经的热情。

前年,鲁迅作品单行本重印时,我请出版社的朋友寄了一套给我,有别于厚重的全集本,这两年,我断断续续地闲读起来。人过中年,再读鲁迅,读出他的忧伤和沉重自然不稀奇,在这之外,我感到的不是冷,而是热,是温暖和坚毅,比如这一段:“如果我的过往,也可以算作生活,那么,也就可以说,我也曾工作过了。但我并无喷泉一般的思想,伟大华美的文章,既没有主义要宣传,也不想发起一种什么运动。不过我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所以几年以来,有人希望我动动笔的,只要意见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够支撑,就总要勉力写几句东西,给来者一些极微末的欢喜。人生多苦辛,而人们有时却极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惜一点笔墨,给多尝些孤独的悲哀呢?” 先生说得多好啊,这也是我的心里话,它鼓励着我,有一天我还是要把那本真正的“小评论”写出来,这正所谓“哀莫大于心不死”吧。

2024年l月7日凌晨两点 X2A1G2oHvEadOhN7GhouMVmohQHgTt80BEnyY3atfqyJmQWBpdVbr8ZLj9UNzn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