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叫“不撞南墙不回头”,指的就是一个人缺乏对环境与资源的判断力,缺少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而导致了失败的结果,或者错失了良机。我把灵活力称为适时转弯的智慧,而在我的咨询经历中,很多来访者卡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无法动弹,正是因为缺乏这种灵活应对的能力。
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创伤事件,亲人离世、失业、考试失败、离婚、被背叛等,而一直处在创伤中无法走出来,不正说明我们是在耗尽心力去解决那些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吗?亲人可以复活吗?既成事实的结果可以改变吗?已经死亡的婚姻可以再挽回吗?
有位45岁的女性来访者因为儿子不上学来做心理咨询,在讲到自己的婚姻时,她难以掩饰自己对前夫的愤怒。已经办完离婚手续10年了,她好像仍然无法从被背叛的阴影中走出来。从发现丈夫出轨,到最后办理离婚手续,她不停地吵闹,而这一切都被孩子默默地看在眼里。离婚之后,无情的前夫拒绝支付抚养费,她一次又一次地将其告上法庭,判决之后对方拒绝履行义务,她就不断地打电话争取,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一切使她身心俱疲。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也替她被这样无情地对待而感到愤愤不平,为她的大好年华就这样被一个人给毁了而感到痛心。
不过,往深处想,在这段婚姻中,可能受伤害最深的是最弱小的孩子,他对未来丧失了希望与信心,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任,从而自暴自弃,再也不愿意跨出家门半步。在这10年间,除了愤怒与怨恨,她还可以去做些什么改变呢?假如当初尝试去放手,放过对方实际上也是放过了自己。
因为只有放下过去,才有机会开启新的生活。结果这10年间,自己耗在一段已经结束的关系里,让孩子也一起受牵连,真是得不偿失,最后奋力争取的也是一场空。真相很残忍,直面真相需要勇气,更需要转弯的智慧。
在为人处世上,把灵活力运用到极致的古人非苏轼莫属,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还有一个美食家的称号。他一生几起几落,曾经被治罪入狱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出来后又被降职,被重用后又被流放,这一路坎坷,反而让他寄情于山水,写出了《赤壁赋》等佳作,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苏轼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都表达在了文学作品中,他在逆境中创作的诗篇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他在困顿中,仍然可以找寻生活中的乐趣,他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下经常处于精神内耗中的现代人来说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比苏轼,曾国藩则明显不太灵活。他的父亲因为天资愚钝参加了17次科考,直到40岁才考中了秀才。而曾国藩从14岁开始陪考,也用同样的笨办法考了6次,直到第7次考前他才开始吸取前面的教训,学习优秀范文,并且做了一些调整,才最终在这一次成功考中秀才。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坚持是成功的条件之一,不过如果缺乏灵活力,很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像曾国藩,假如仍然按照父亲教的那一套方法来对付考试,可能也会跟他的父亲一样,把大半辈子都浪费在科举考试上了。
一提到灵活,在我们头脑中浮现的画面首先是身体上的灵活:可以躲避危险,有转身的能力,既可以向前也可以退后。从身体动作上,我们引申到心理层面来理解,也就是在遇到危险时,可以采用回避、妥协的方式保存实力。有转身的能力,意味着为了未来创造更好的可能性而舍弃已经拥有的,或者舍弃那些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执念。允许自己退步,或许退后一步海阔天空,这只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成为旁观者,也就是能够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把别人的成功当作一处风景,不苛求完美,并且能够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灵活可以让我们非常自如、自信地去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及行为,并且有能力承担行为产生的后果,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具备灵活性的人,在关系中更能够容纳差异、解决冲突、平衡矛盾,并且在各种身份与角色中灵活转换。
在困难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伴侣一方可能会对亲密非常恐惧,从而拒绝亲密,在交流中只谈事而从不表露自己的情感。而有的则对情感的需求非常高,经常处在情感饥渴的状态下,长期得不到满足会让他被焦虑困住,从而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还有的伴侣是索取型的,看到的永远都是对方没有做到的部分,抱怨对方对自己不关心、不理解自己,而自己却一点也不想付出。他们似乎都在自己固有的模式中坚守,而不去做任何改变。
曾经有位女性来访者觉得自己的婚姻很痛苦,不知道是否需要离婚,想让心理咨询师给她提点建议。这位来访者一上来就说自己当初条件有多么好,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人也长得漂亮,当年有很多人追求,而丈夫当时只是个大专生,家庭条件也很一般。当初答应嫁给他,一是感到他人很踏实,好学上进,同时还温柔体贴,在谈恋爱时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她觉得只要人好,未来生活一定会幸福。
婚后几年,她发现丈夫在事业上并没有太大发展,而身边的好些朋友创业后都事业有成,她开始对丈夫越来越多地抱怨,而丈夫对她也没有以前谈恋爱时那么上心了。在这段婚姻中妻子总感觉自己是下嫁,内心有很多委屈,所以一味地索取,而且还觉得理所当然。而丈夫一味地付出,却得不到肯定与回报,最后心灰意冷。
还有一位女性来访者认为,女性就应该独立,并且在生活中一直奉行着独立自主原则。她与男友一起消费基本上是AA制,因为自己特别不喜欢占别人便宜,当然也不希望别人占自己便宜,AA制是最好的方式。谈了3年恋爱后,两人决定同居。但住到一起后,虽然两人的收入都很高,却经常会为了几块钱而争吵。在她看来,钱的多少不重要,是否绝对平均与公平才是她最在意的,这是她做人的底线。
这种僵化的模式会阻碍关系的健康发展。而具有灵活性的人在关系中往往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既可以享受亲密融合,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能力为他人付出,也可以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且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既可以为了爱而妥协,又会坚守自己的底线。
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着这样的弹性,就会为伴侣创造一个空间,容纳彼此的差异,并且通过沟通来增进理解与尊重。
另外,每个人在家庭与社会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比如,一位女性可能是女儿、妻子、妈妈,同时还可能是学校老师、行政管理者等。而承担好每个角色的责任,并且在不同的身份中灵活转换,且不会因冲突而产生内耗,的确需要经验与智慧。
作为女儿,需要孝顺父母;作为妻子,需要照顾丈夫与自己的小家庭;作为人,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为自己而活;作为妈妈,需要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作为员工,需要完成企业定下的业绩指标;作为管理者,还需要安抚下属的情绪,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合理安排工作等。这么多的角色,如何才能做到平衡呢?
具有灵活力的人,知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她可以清楚地了解在那个阶段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比如,在离开原生家庭之前,家庭是自己的避风港,这时维系与父母的情感是重要的;当生了孩子后,孩子生命的前3年是安全感以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可能就需要牺牲一部分工作,更多地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过度关注孩子,可能会忽略丈夫的感受,所以还需要留出一些与丈夫亲密的时光。当然,如果能邀请丈夫一起参与孩子的养育,既可以分担一些压力,也会创造更多家人在一起互动的机会。
另外,具备了灵活力,我们也更容易放过自己,放弃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不再苛求自己面面俱到。
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面的女主角在怀孕后,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了一个全职妈妈。整天一个人带孩子,让她患上了抑郁症,结果连孩子也带不好。她非常自责,越发觉得自己没用。
在生完孩子后,她一直想着要回去工作,不过,说实话,她确实有很多现实的困难:孩子还小,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帮忙。虽然丈夫愿意在家带孩子,但实际上夫妻二人同样面临着文化与社会的压力,这些都是阻碍她回归职场非常现实的问题。
她得了抑郁症后,反而促使家人对她有了更好的理解与支持,她可以放松下来,为自己的下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她婉拒了老上司的邀请,在家开启了自己的自由职业,最终找到了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方式。
灵活力也指具备一定的心理弹性,也就是一个人在遭遇到压力、挫折或者创伤之后仍然具备复原的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心理弹性的形成往往与早年打下的心理基础以及后天的经验有关。就像锻炼身体肌肉增强体质一样,同样可以训练心理肌肉,从那些挫折与错误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增强自己的柔韧性,从而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遇到已经对生活无比绝望的来访者。我往往会引导他去看看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会问问他,在很多人生的艰难时刻,如父母离异、被母亲虐待时,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从而与其一起探索应对困难的更多方式。
当从过去的痛苦中走出来之后,我们就会在遭遇类似情境时不那么慌张,同时暗暗告诉自己,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内心强大的自我,就是在这样一点点的积累下被塑造出来的。
缺乏安全感会抑制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其无法容纳不确定性,恐惧改变,不敢冒险。没有安全感,我们很难对他人以及这个世界建立信任,往往只能选择那些自己曾经尝试过,或者比较稳妥而保守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因为对周围环境怀有敌意,经常处在紧张与焦虑的状态下,反而会对环境变化产生误判,或者对环境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浑然不觉。这时,如果仍然抱着旧有的思维模式,用自认为的“传家宝”来处理当下的问题,就可能会处处碰壁。
有位26岁的女性来访者小枫,在出生后3个月时被妈妈送到了外婆家,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妈妈身边,而这时她才知道父母早就在她3岁那年离婚了,她见不到爸爸,只能与妈妈相依为命。
小枫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多次被抛弃,也曾有被猥亵的经历,她对异性有着极度的不信任感。就像一只受惊的兔子,她内心渴望亲密,但只要别人开始对她好,她就会感到恶心,然后就会中断与对方的联系。在好几段恋爱中,她一直重复着这样的模式。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她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敢去尝试一种新的恋爱方式。因为对她来说,只有逃跑才是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方法。
安全感的缺失,让她一直沿用着一种僵化的模式来应对新的关系,因而很难发展出有效处理关系的能力。
创伤会导致僵化与意识狭窄,也就是说他只能去做一些不那么疯狂的事情,或者被限定在某几件事情上,甚至无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封闭式系统容易让我们绝对化、泛化、夸大糟糕的结果,我们会感觉自己被困住了,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性。比如,我有一位抑郁的青少年来访者,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办法啊”,这真的令人挺无力的。此时,我问她:“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她很难进入想象的空间,去憧憬未来。在她的思维里,当下的困难是不可能改变的,学习不好就是毫无价值的,自己就是一个废人,是别人的累赘。
如果处在开放式系统中,她就不会这样看问题。她会把当下的问题看作长长的一生中一个短暂的问题,一定可以找到一种解决方法;她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对自己全盘否定,她会尝试:也许自己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她会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不好还可能有别的出路。这样去看待问题,就会存有希望,有了想要试试看的动力。
在学校学习时我们总是追求标准答案,而人生的问题却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假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强调对错,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将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按照父母说的去做就没错。
这样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孩子认为总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法,并且一直坚持使用这种方法,这会让他在复杂的环境下,或者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情况下,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缺乏灵活力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假如感到自己情绪低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度过这个低迷期?如果你只知道一种方式——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结果可能会越来越抑郁。
假如除了躺着之外,你知道还可以尝试打电话与朋友聊聊,还可以出门晒晒太阳,可以读读书,或者玩玩游戏,上网买点喜欢的东西,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选择,自然会找到最合适的。
只有一种办法的人很难有灵活力,因为他根本没有资源与方法去做新的尝试,这样就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陷入悲观与绝望中。
很多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都与缺乏灵活力有关,而这些疾病反过来又会让一个人无法发挥灵活力。
有强迫症的人,通常有强迫思维或者强迫行为,并且伴有仪式感,如家里的东西必须摆放在原来的位置,别人一动就会非常痛苦,或者总担心没有锁好门,需要反复检查等,这实际上就是要维持一种内在的秩序感,不容许有任何变动。而这往往与早年被严格控制有关。强迫症本身类似于计算机编程,一启动必须按照程序运行,也就是按照既定的轨道来行动,否则就会因失控而焦虑。
抑郁病人,通常会有一些偏执的观念(执念),如不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了,或者执着于完美,而在归因方式上也总是内归因,认为所有的错都是自己造成的,从而非常自责,不断地自我攻击。他们很少会去关注外部环境因素,也难以灵活地区分哪些问题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外部因素造成的。
焦虑往往来自对未来的恐惧,有此症状的人习惯于将糟糕的结果绝对化与夸大化,让自己因为恐惧而在很多方面受限,如社交恐惧症会导致无法与人建立关系,广场恐惧症会让人变得退缩,甚至无法走出家门。
反过来看,有了这些病症之后,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症状做斗争上,也就没有精力去发展自我、享受生活,结果让自己更为僵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去适应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迅速掌握新的技能。现在不缺知识,缺乏的是筛选有价值的内容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首先,在清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后,列出学习清单,进行沉浸式学习,并且将学习的内容在小范围内实践,获得新的经验,再进行复盘总结,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疆界,让自己有机会在原有的领域深入下去,或者跨越到新的领域。
其次,还需要培养至少一两种兴趣爱好,正如上一节我们提到的游戏力那样,在玩乐中会产生内啡肽,游戏或者兴趣可以容纳我们的焦虑,安抚自己,这样就有了变化的空间。
最后,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比自己厉害的人,增长见识,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拥有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