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有在进入青春期后才会叛逆吗?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共会经历三次叛逆期。在我们最常见的青春叛逆期之前,还有两次主要叛逆期:
第一次是在 2—3 岁,又叫“宝宝叛逆期”;第二次是在 7—9 岁,又被称为“儿童叛逆期”。
俗话说:“七岁八岁讨人嫌。”七八岁,正是精力充沛、爱玩爱闹的年纪,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自我意识,觉得自己长大了,所以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好哄,甚至会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故意与大人对着干。
与此同时,这个年纪的孩子也迎来了正式的校园生活。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知识,让他们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学习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
对于父母来说,7 岁以后的孩子需要的是尊重、信任和选择的自由。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要相信孩子同样具有理性和自我学习、成长的能力。不要妄图雕刻他们,而是引导他们;不强迫、不压抑,不过多打骂,也不能一味地溺爱他们。
我在授课时经常会讲:除了你自己,没有谁会对你的人生真正负责。
学会选择,是一个人自立、自律、自强的关键标志。一个人往往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算没做好、出错了,也会坦然接受,但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作为父母,更要着重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包办。
全家出行游玩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准备过程之中,多问问他的意见,给予他充分的自主权。
“你想穿什么样的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学会根据天气情况自行搭配,培养审美能力。)
“你节假日想去哪里玩?”(让孩子选择主动去了解世界。)
“你想怎么去?”(让孩子自己选择交通工具,考虑预算,做出合理的规划。)
“你做了什么样的游玩攻略?”(选择制订可行性计划并落实。当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看孩子会选择逃避退缩还是积极面对,负起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做主导,父母可以辅助配合。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合理选择,就算不够完美也没有关系,起码孩子愿意参与、不断思考、积极行动,并有所成长。
即使遇到了困难问题,也是让孩子的智商、情商得到锻炼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他自己做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这样的孩子会更自信,今后也会更自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产生强大的自驱力,打开高效记忆的通道。
孩子喜欢读书,其动力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只有先产生兴趣,才更容易养成习惯并不断延伸,从而体会到成就感、价值感,还会把这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带到别的地方去,形成正向循环。
首先,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结合生活来引导。
比如,看到孩子喜欢汽车、飞机等大型物体时,可以乘势引导:“这辆汽车真酷,它是什么构造?怎么发动的呢?如果有一本能解开谜底的书就好了,是不是?”引起孩子的兴趣之后,再去选书就会事半功倍。
选书的时候,也不要一次性选很多,只选一两本,等孩子读完之后能够分享了,再选下一本。切忌贪多嚼不烂,打击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其次,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采用“留悬念”的方法。
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只讲一半,正当孩子对这个故事入迷的时候,父母就停止了,然后递给孩子一本书,说:“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里,如果你想知道后面的情节,试试自己寻找答案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捧起书本。等孩子读不懂的时候,再给孩子讲或者陪孩子一起阅读。
同时,学会用积极的反馈,强化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正在读书,一定要给予表扬,如:“你能专心看书,这很好,我也要向你学习。”
当面肯定后,还要不断强化。比如,当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的面夸一夸:“孩子有时间就专心读书,很不错,我为他感到自豪。”
强化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也会认识到阅读的价值,父母再合理地巩固一下,可以使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最后,结合以上案例,我还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有效可行的建议,供各位父母参考:寓教于乐,融入生活;广泛尝试,丰富体验;科学选书,儿童视角;设定议题,深度探讨;预留空间,发掘兴趣;内力外力,形成合力;规划目标,培养能力。
孩子步入校园之后,最让父母犯愁的,莫过于孩子的学习了。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明明一会儿就能做完的功课,非要拖到深更半夜。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火冒三丈。
用一句话来形容: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亲爸亲妈立刻变脸,爱恨就在一瞬间。有时候火气上头,不由自主地就会说出那句伤人的话:“你看人家×××,每天一回家就自己做作业,哪像你这么费劲……”
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不能蛮干,而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1. 使用“双赢法则”,使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再强势要求孩子必须怎样,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孩子。
比如,等孩子放学回家之后,你可以先问一下:“你是想先写作业,还是想先玩一会儿呢?”
孩子选择哪一个都是可以的。如果孩子选择先玩一会儿,你可以继续给他选择:“你想先玩 10 分钟还是 15 分钟呢?”
如果孩子选择 15 分钟,你接着说:“我相信你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15 分钟之后,你可以提示一下孩子,同时还可以借机教会孩子认识时间,学会看钟表。
这样沟通之后,孩子去写作业就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是心甘情愿的,写作业时心情也会好上很多。
2. 给予孩子正向的带动。
父母陪孩子写作业时,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扮演监工的角色,要么在孩子身边无所事事地闲逛,要么低头看手机或者看电视,美其名曰是在“看着孩子写作业”,实则什么帮助也没有,反而让孩子非常反感。
如果你真的想给予孩子正向的带动,可以选择干家务或者在旁专心地学习、阅读、思考。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在农村。我写作业时,父母往往会在旁辛苦地劳作。每当我分心时,父亲就会对我说:“你要么用心学习,好好完成作业,要么和我们一起干活。你自己选好、做好。”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父母劳作的画面也成为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3. 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帮孩子做题,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一定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父母也不能袖手旁观,可以为孩子提供解决思路。
如果你用心感受,教育其实是一个收获颇丰的行业,越在早期做正确的投入,收获的成果越丰硕。即使孩子大了或者已经成人了,也依然会有改变的机会,只是付出的要多一些,仅此而已。
在教育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点,对症下药,相信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教育箴言: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