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3—6 岁,行为习惯强化期,体验追求的幸福感

研究指出,3—6 岁是对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关键的时期。可以说,一个人 85%—90%的性格、想法和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人们将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就像水泥在未干的时候,你可以随意在上面留下印记、改变其形状一样,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其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这个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同时,一旦形成不好的习惯,也会很难改掉。

因为习惯是需要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才能形成的,一旦形成稳定的神经元连接,到了“正凝固的水泥期”,也就是 7—12 岁,改变的难度就会增加很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呢?这还要从大脑的发展规律说起。

通过上图,我们不难发现:6 岁孩子的神经元连接最为密集,而随着年龄增长,后面又变得相对稀疏了。究其原因,正是大脑根据“用进废退”的发展原则,将那些不经常用到的,或者强化不够的外在刺激,从 6 岁开始自动修剪掉了。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个修剪的过程,我想让大家试着回忆一下:你脑海中最早的记忆发生在几岁?5 岁以前的事情,你还能清楚地记得吗?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四五岁时,开始拥有比较清晰、连贯的记忆,而在这之前,由于孩子的逻辑思维混乱,记忆线索更多是感受记忆和动作记忆。5 岁以后,孩子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事件中的关联性线索,并能有一定逻辑性的语言表达,才开始有清晰的逻辑记忆。这也是神经元连接修剪至稀疏的一个原因。

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有方向性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通过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塑造出孩子的好品格,从而为孩子构建起人生持续向前、向上的扎实地基。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不少父母沮丧地表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说也说了,骂也骂了,却始终收效甚微。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呢?

不要着急,我们先以让很多父母头疼的“孩子吃饭问题”为例: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

吃饭的时候,长辈总是给孩子夹菜:

爷爷:“孙子,吃个鸡腿,这个好吃、有营养。”

奶奶:“吃个鸡蛋,补充蛋白质,你会更聪明。”

爸爸:“多吃点青菜,维生素丰富,让你营养更均衡。”

妈妈:“喝碗我煲的汤,这个更有营养。”

如果孩子不吃,长辈就追着喂,求着孩子吃。然而,越是这样,孩子的饮食越没规律,还经常出现任性地吃零食,不给就哭闹等现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会自动产生进食的本能需求,怎么长大以后反而忽视了这一能力,甚至不肯独立进食呢?究其原因,不在于孩子本身,而是父母没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场景:

父亲(母亲):“吃晚饭了!”

孩子无动于衷。

父亲(母亲):“快点,大家都坐好了,开始吃饭了,你要快点坐过来哦。”

孩子:“不好吃,我不想吃。”

父亲(母亲):“你都没吃怎么知道不好吃呢?是不饿吗?”

孩子:“是的。”

父亲(母亲):“好的,那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你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咱们家今天晚饭时间就是半个小时,结束后就没有吃的了,你如果饿了,也要等明早才有早饭。我说清楚了吗?”

孩子:“嗯。”

父亲(母亲):“那好,我们吃饭,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孩子想玩,也要引导孩子在某段时间内进行。

如果孩子因为在吃饭时间没吃饭,导致后来很饿,哭着闹着要吃的,父母要坚持原则,守好底线,温柔而坚定地回应:“之前你选择不吃饭,我尊重你的选择。我知道现在你很饿,但这是你的选择。”

同时,父母也要能够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抱抱孩子安慰一下:“饿了很难受是吗?妈妈以前也有过选择不吃饭,结果很饿的时候。后来我就知道了,饭还是要及时吃的,不好好吃或不想吃,可以少吃一点,不吃的话就要忍受后来的饥饿。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自己的人生也是要自己负责的。妈妈理解你,但你要忍一忍,明早就有吃的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一定要达成一致意见,内部协调沟通到位。家庭内部观念统一,是守住底线的重要一环。同时,切忌挖苦、讽刺、说风凉话,否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等第二天早上开饭的时候,也建议父母不要翻旧账,如果孩子想讨论可以引导一下,告诉他选择与责任的关系,同时,鼓励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

相反,如果出现吃东西时孩子等不及,不给就哭闹的现象怎么办?

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无限溺爱、有求必应,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是获得幸福的基础。

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借此机会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的自控能力。

研究发现, 有过延迟满足训练,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 孩子,可以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成功机会。

父母可以举一反三,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训练场景。

方法一:让孩子学会等一等。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吃某种东西,比如晚上想吃棉花糖,你可以尝试跟孩子这样沟通:“如果今天你不吃,明天就可以多奖励你一个;但今天吃了,明天就没有了。”

孩子如果选择今天吃,那么明天就真的没有多的棉花糖(要切实做到),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等待是值得的,多一些的好处是值得让自己暂时忍耐一下的。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要注意一点:延迟满足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让他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然后在期待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而不是为了敷衍,或者让孩子为了等待而等待。否则,长此以往,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学会与父母讨价还价,那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方法二:让孩子与诱惑、奖赏保持距离。

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成人,培养延迟满足的重要策略之一都是与期待的诱惑、奖赏保持距离,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孩子把注意力从拼命想要得到的事物上移开。

比如,如果孩子哭闹着立刻要吃某样东西,而你想让他暂时忍耐,可以试着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其他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因未能及时获得想要吃的东西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除此以外,你也可以试试给孩子安排一些额外的、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先把任务完成,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比如孩子想立刻出去玩,你可以答应他的要求,但前提是他必须自己把玩具收拾归位。

延迟满足是一种宝贵的自律品质,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不过,父母在进行此类训练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让孩子等待太久,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训练的时间由短到长逐步增加。当孩子努力控制自己,获得进步时,父母也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奖励。

方法三:运用“代币法”,设定合理的奖励机制。

就像在幼儿园,老师会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小红花一样,平时在家里,父母也可以与孩子约定:如果他在家里表现得好,就能获得一枚代币奖励,比如五角星贴纸、小卡片之类。如果他有想要的东西,就可以用这些代币进行交换,一般积累 5—10 个代币就可以达成一次愿望。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在收集代币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坚持和忍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更不能随意丧失原则。否则,训练就会失去意义,孩子也会在心中产生不满。

我经常在讲课中说,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活”的教育,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当下的具体情景灵活调整,而不是生搬硬套,让教育变成一种强迫。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形成了某些坏习惯,如看电视没节制、爱玩手机游戏、做事磨磨蹭蹭、玩完玩具不收拾、不爱干净等,一定要第一时间给予纠正,而不能任其发展,“污染”孩子的内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爱孩子的正确方法从来不是溺爱,而是要培养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控、学会等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奋斗、学会自律,这也是他们未来持续体验快乐和人生幸福之味的关键。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箴言: 强迫、指责、否定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糟,接纳、理解、引导会让孩子越来越好。 WpZ4XAZ9LQUNYx6WrEezEhH10TEhEpU7nbvoMLx75C5XDuwo87mQhNepWMTXHq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