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育儿这件事,很多父母给我的第一反馈不是幸福、开心,而是焦虑和不安。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一切便交给你来塑造,一着不慎,便可能让孩子错过发展的黄金时期。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孩子出生到 3 岁,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此时的他们犹如一张白纸,开始构建有关这个世界的初始模型。通过视、听、触觉等感官刺激,孩子的各种能力会渐渐发展,刺激得越多,发展得也越快。
这种大脑的快速发展,只存在于出生后的几年内,尤其在 0岁到 3 岁之间,更具有超强的吸收能力。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的智力(注意,不是知识)和性格,从出生到 3 岁,就已经完成了 60%(前 3 年每年成长约 20%)。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奠基时期,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关键期。
这段话,可能会让很多父母更加焦虑——一步慢,步步慢,得赶紧给孩子报个早教班开发潜能!
然而,0—3 岁的孩子是否适合上早教,需要综合多方面考虑,比如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发育特点、智力发育水平等。处于幼龄期的孩子,由于其自控能力弱、行动能力差、认知不足等特点,即使上早教班,也需要父母贴身陪伴。所以,判断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早教班,不仅要看父母的实际情况,还要看孩子的自身条件。
心理学家塞德兹曾说过: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自律的孩子。对于 0—3 岁的宝宝来说,此时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象:很多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烦躁,会乱摔东西,不专注,没耐心……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在几年之后也不会突然收束自己的行为,变成一个有强大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因为他们本能性的生理节律是紊乱的,更别提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了。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自发的行为呢?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安全感等来满足原始的生理本能。
婴儿时期,特别是 1 岁前的宝宝,更多是靠感官和原始本能来生活的。突然的声音、光亮,都会对这个刚刚来到人世间,还没有充分适应环境的宝宝造成干扰或者惊吓,周围人情绪的不稳定也是个不利的干扰因素。
对于婴儿来说,外显的情绪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我饿了、渴了,就需要马上有甘甜的乳汁;我冷了,就要有人帮我盖被子;我需要陪伴了,就要有人带着爱意关注我;我恐惧了,就要有温暖的怀抱拥住我。
很美,很舒心。 完全的接纳与无条件的爱,就是我们内心原 始能量的基础代码。
宝宝在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安全感。
得到这些心理满足,他们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规律性和秩序性的形成才会更加容易,如睡眠、吃饭、排便、情感交流互动等很多本能性习惯都会很好养成。
如果孩子的这些原始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语言能力不足,无法正确表达,就会通过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出现前文提到的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等情绪问题,自驱力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本能性习惯养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的,一个是心理的,都同样需要尊重规律并有耐心地养成。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心理层面:在孩子出生后,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表示:小宝宝除了吃、睡、排便、跟我大眼瞪小眼,还能干什么?实则不然,婴儿大脑的活跃度是成人的 2 倍。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呢?
此时适宜的环境就是“以孩子为中心”。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被宠坏的,在父母能力范畴允许的情况下,他的任何需求都应该得到及时的回应,父母应留意他的情绪变化,随时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被爱的。
当宝宝清醒的时候,可以给他抚触,给他读书,给他放音乐,跟他聊天,学着做一个“自说自话”的话唠父母:
“宝宝,要换尿布喽!”
“宝宝,吃奶好不好?”
“哈哈,爸爸在给你洗尿布,他是不是好勤快呀?”
“睡觉啦,要唱摇篮曲啦!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会嫌你烦,可以尽量保持唠叨模式,从而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大脑,形成有益的神经元连接。
大脑的发育与视觉的发育密不可分。
给宝宝看对比强烈的黑白卡,这种强烈的视觉刺激有助于宝宝大脑中更多的脑细胞间形成连接,脑细胞连接得越多,宝宝大脑的发育就会越好。
半岁之后,宝宝开始感受这个世界,探索他的所作所为会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当他敲击玩具钢琴时,钢琴会发出声音;当他捏住布偶时,布偶会发生形变。这种与周围物体产生的互动,可以让宝宝意识到他的行为不是孤立的,世界会给他反馈。这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
因此,你在和孩子做任何事情前,可以给他个提示,比如吃饭前要欢快愉悦地说“开饭啦,奶水香奶水甜,奶水滋养我的小甜甜”,洗澡的时候说“洗澡啦,洗澡水哗哗哗,洗我可爱的乖娃娃”,等等。这些提示会结合孩子的本能需要,建立起一种信号连接,从而促进孩子本能性习惯的培养。
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整体核心理念是:不曾经历不成经验,注重体验。有了体验,才有感悟,才有经验,才有智慧。
那些未完成的事,从来不会消失,他们总是会影响后来的生活。假如生活中常常体验不到完整性,人就会变得焦躁、挫败、不安,被干扰过多的孩子小的时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
因此,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就要支持他去冒险,适当地给予其一个宽松的环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放手不放眼”。如果此时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
宝宝开始学习走路时,父母要学会逐步放手,循序渐进,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信心。
当宝宝自己冒险时跌倒,如果不太严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提升他的信心;如果摔得有些严重,父母要第一时间去抱着他,安抚他的情绪,然后再引导他该怎么做。
有机会让孩子感受有一定温度的水,很热但不至于烫伤的水温(大概 40 摄氏度)即可。他冒险去尝试了,这时候父母可以问问孩子的感受,逐步引导孩子了解以后不想被烫伤该怎么办。
如今,每个人家里都有各种电器和插头、插座,孩子受好奇心驱使,总会拿东西甚至是用自己的小指头往小孔里插,确实十分危险。
其实,说了千百次不如直接让孩子试一次。通过触电模拟体验装置,可以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感受到触电的感觉。
虽然孩子在这一年龄段很少有逻辑记忆,但他们的感受记忆却非常强烈、深刻,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教育方法。
毕竟,人逃离痛苦时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比追求快乐时的要高3 倍。有了体验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就有记忆,从而形成安全意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使他们学会了避开危险,让孩子在将来勇于尝试,敢于冒险。
2 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人生第一次叛逆,开始想要做自己,想独立,但却没有能力彻底与父母分离。这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就会特别矛盾。
因为自己没有独立能力,他需要随时有人看着他、保护他,并要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但如果你真的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渴望独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会导致孩子特别情绪化,让大人非常头疼。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可怕的 2 岁”。
2 岁左右也是建立边界和规则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自己做出选择,就要让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比如,如果孩子不想吃饭,可以先跟孩子说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同时全家统一态度,不管孩子如何饿或者哭闹,都要温柔而坚定地回应孩子:“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你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现在你饿了,我能理解,但也要忍一忍,下顿饭你再选择好好用餐,我们吃饭也是有时间安排和餐桌礼仪的,妈妈相信你能吃得香香饱饱,做得越来越好。”
在这段逆反时期中,父母要拿出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可以放手的,让孩子大胆去探索;如果有危险,也要做到及时说“不”,明确地告诉他: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危险。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温柔的坚持,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力量和决心。
2—3 岁这一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因为已经得到过无数次验证,这种爱的联结已经形成了一种本能性习惯。
孩子如果在 3 岁前拥有过被充分接纳的体验,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懂得该与父母分开时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营养。这样的孩子就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规则意识好,社会化速度更快。
另外,可能有些父母在接触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孩子已经不止 3 岁了。错过了这一关键发展期,会不会对孩子以后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呢?
不要担心,这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错过的敏感期是会有机会重现的。对于父母来说,仍然有机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补上这一课。只不过,这一过程需要父母拿出更多的爱,更多的包容心和忍耐力。
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地上满地打滚,父母可能会耐心教导,然而,当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满地打滚时,等待他的可能就是父母的大声斥责。
殊不知,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不管他的年龄多大,对于父母来说,都是深入孩子敏感心灵的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弥补早期教育的缺失的机会。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正确的回应,与孩子建立起新的联结,从而使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重新认识并信任这个世界,更加安心地投入到日常活动中去,拥有更加强大的自驱力。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无数次浇水施肥、枝叶修剪后,花朵才能在某一个时刻惊喜绽放。这不是一件特别深奥、困难的事情,而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
对于父母来说,重要的不是你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你对育儿的态度、对育儿这件事情的投入程度,需要你在具备科学育儿知识的基础上,无数次去重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未来才能在某一天带给你丰厚的回报。
教育箴言: 世界向前发展,物质越丰富,诱惑会越多。手指指向外界,是抱怨、索取、逃避、排斥;手指指向自身,是觉醒、觉察、觉悟、自律、成长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