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可能都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孩子在三岁时,可以看出他以后的性格、爱好、心理等;孩子到了七岁,就可以预判出他一生的命运轨迹了。
在各种育儿知识和理念都没有普及的过去,我们的祖辈正是凭借着这些朴素的经验,点明了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必要性。
那么,这些话的科学性到底有几分?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明确的定型时期?作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呢?
首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个较早的定型年龄,也是孩子能力提高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 3岁时,就已经发育完成了 60%。
从大脑的发育过程来看,新生儿的大脑重约 390 克,3 岁达到 1150 克左右,6 岁可以达到 1280 克,10 岁达到 1360 克,而成人的大脑约重 1400 克。可以说,孩子的大脑在 10 岁以后就“定型”了。因此,3 岁、7 岁、10 岁不但是孩子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
以下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的场景:
豆豆 3 岁了,要自己拿东西,妈妈觉得东西有点重,想要帮他一下,结果豆豆就哭了;他要自己开门,妈妈帮他开,他也哭;他要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妈妈给他选了,他还是哭。妈妈很困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7 岁前这一阶段,是他自我中心完善的关键期。他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有什么能力”“我在别人眼中的样子”等问题,他的种种行为,就是他形成自我、追求独立的表现。
老师问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老师说的对吗?”
孩子们:“对!”
老师又问:“对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不对。”
7 岁到 10 岁这一时期,是孩子道德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他们对大人有种天然的崇拜,他们的回答会受大人影响。
等到 10 岁以后,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就会理智很多,很难有异口同声的回答,更多是各抒己见。因为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道德发展意识,不再盲目听从他人,而是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判断。
如今,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当作早期 家庭教育的关键任务。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高效的做法。很多父母之所以会抱怨孩子越来越难管,正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时间管理、培养能力的关键期。
毕竟,人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错过,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才能勉强补回。
与其等到无法挽回的时候,再去诉说育儿的艰难,不如先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和教育重点。 只要掌握方法, 在关键期帮孩子养成影响一生的好习惯,教育也可以变得非常轻 松、简单。
这段时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
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通常都会变成让父母头疼不已的好奇宝宝或好动宝宝,因为他们的感知觉发育迅猛,对于所有外在的新鲜、未知事物,都会产生一种好奇心理,喜欢到处去探索,也慢慢学会了冒险。
·有的孩子会好奇地问:“为什么?”“这是什么?”
·有的孩子好动:这里碰碰,那里看看,到处翻一翻。
·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不如意就哭闹,用坏情绪要挟成人。
据研究表明,3 岁之前,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上,就会表现出以下特征:喜欢竞争,喜欢模仿,想要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想成为身边人的同伴,等等。
由于这一阶段又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它形成的更多是感受记忆和动作记忆。因此, 父母可以在孩子内在感受好的基础 上逐步培养好习惯,通过夸奖和良性沟通,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 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与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而不用过 度追求成果。
比如独立上厕所,整理自己的小玩具,时间作息有规律,逐步自己吃饭,等等,对一个内在感受良好的孩子来讲都是很容易做到的。
如果孩子对你的要求毫无反应或表示抗拒,比如,让他把玩具收好,他却无动于衷,你可以将命令换成建议:“我们来比赛,看谁先把玩具收拾整齐好不好?”从而激发孩子的竞争特性,养成爱收拾的好习惯。
明明什么都会,但就是不愿去做。
做事拖拖拉拉,注意力不集中。
有事情不会马上去做,总喜欢说“等一下”“待会儿再做”。
……
当孩子患上了“拖延症”,父母经常会被逼到崩溃的边缘。如何让孩子戒掉这一坏习惯呢?
首先,当孩子开始有拖延的行为时,不要先去斥责,而是先想一想:为什么他不想马上去做呢?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
1. 这件事情很难或孩子不喜欢,所以不想去做。
孩子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是追求愉悦的,而行为需要有价值感才会延续,延续了才能养成习惯。如果大脑没有启动自我酬偿系统,不能从“主动做事”的行为中获得愉悦,孩子自然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为了刺激孩子的大脑启动自我酬偿系统,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喜好,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当孩子不愿意整理房间,非要等一会儿时,你可以这样说:“如果你现在开始收拾房间,我就带你去新开的游乐场,一会儿再做就没有奖励了,你可以自己做选择。”或者,你还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与孩子一起整理房间,消除孩子对这件事的畏难情绪,从而改掉偷懒的坏习惯。
2. 因为有其他想做的事,所以不愿意立刻去做。
比如,孩子正在看电视,如果你让他去刷牙,很可能会得到一句“待会儿再去”。这个时候,粗暴的命令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不被尊重。因此,你可以换一种建议方式:“如果你现在刷牙,我一会儿可以陪你一起看电视;如果你一会儿再刷,我们都去睡觉了,你就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卫生间刷牙。你喜欢哪一种呢?”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在分析得失后,自己主动做出选择,促进大脑自我酬偿系统的启动,打好脑神经传导回路网的基础。
在 3 岁到 7 岁这一阶段,我们的教育重点并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与技巧,而是要适度地对其大脑进行“修剪”,改掉坏习惯,才能培养孩子行为独立、做事负责、遵守规则、沟通合作等好习惯。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开始走进校园,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这种身份上的转变,也让很多习惯“散养”的父母开始紧张起来。
“还不去念书”“写得这么慢”“慢慢吞吞、磨磨蹭蹭的”“总是不听话”“还在看动画片”……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呢?
虽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这些话不仅不会对孩子起到督促作用,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一种负面暗示。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接受父母的指示、命令越多,表现越差;如果这些指令还是父母的负面暗示、否定、指责和抱怨,其表现就会更差。
我在家庭教育课上讲过这样的话:对你的人生真正负责任的,是你自己。学会选择是一个人自信、自律的关键标志。一个人往往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为别人的指示负责。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妨试试将“你必须这么做”的命令改成“你想要怎么做”的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如,如果孩子不擅长数学,与其说一万句“你要好好学习数学”“数学非常重要”,不如先向孩子抛出问题,再让他自己去探索答案。你可以这样说:“妈妈小时候也很不喜欢数学,后来我坚持做题,有不会的就去问,很快就发现了数学的乐趣。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吗?”
你可以通过提出可行性方案,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也可以让孩子思考解决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把答案留给孩子,并及时给予孩子称赞与鼓励,从而让孩子养成自主思考、学习的好习惯。
人们常说,一流父母做孩子的榜样,二流父母做孩子的教练,三流父母做孩子的保姆。
如今,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不遗余力,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其实,父母也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成长初期的这三个关键阶段,也是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刻意找寻学习的榜样,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学习对象,尤其应起到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习如何利用好时间,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情绪相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也是父母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