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法治现代化迈入了崭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球大视野和中国大历史出发,透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作出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等一系列重要判断,明确了中国法治现代化所处的新方位新阶段。具体来说,可概括为六个“历史性”。
当前,中国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交替。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系统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新使命新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阶段之变,中国法治现代化应及时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各种新兴法治问题,深入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例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创新完善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法律制度,为三次分配正义提供充足的法律工具箱,推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环节的法律制度,推进民主政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起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制度体系。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在制度轨道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即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推动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从物质富足到精神富有,从物的全面丰富到人的全面发展,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之变,中国法治现代化应聚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出更多解民忧、谋民利、护民权、惠民生、保民安的制度举措,以良法善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公平正义保障上,不断满足人民对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的需要,坚持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人权保障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
。在安全保障上,不断满足人民对身边安全的更高期待,加快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切实解决舌尖上的安全、头顶上的安全、脚底下的安全、车轮上的安全、劳动场所的安全、个人信息的安全等突出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在环境保护上,不断顺应人民对更美丽、更洁净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同版本的发展理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范畴新理论,开创了21世纪世界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推动中国发展模式发生历史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引领中国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面对中国发展模式之变,中国法治现代化应加快推动法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提高立法、执法、司法质量,以高质量法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型发展,要求加快健全产权法治保护体系,完善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力度,创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型发展,要求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新型城镇化的配套法律制度,以法治保障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型发展,要求加快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责任制度,用法治呵护绿水青山蓝天。高质量发展是开放型发展,要求加快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法治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型发展,要求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领域立法,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大民生领域权利保护和犯罪惩治力度,以法治增进民生福祉。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以远远超出前几次科技革命的颠覆性力量,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重构着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重造着全球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把创新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法治现代化应把握历史性机遇,及时加强法律制度的供给,加快法治领域的科技应用,把科技伟力转化为法治伟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法治文明新形态。在法律供给上,适应生命科学、基因编辑、脑科学、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时填补法律空白、补齐制度短板,以法律的理性和德性守住科技的伦理底线。在科技应用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抓紧运用现代科技利器破解法治发展的各种难题困境,化不知为可知、化不能为可能、化不行为可行,营造出一幅更为美好的未来法治图景。在理论创新上,随着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发展,虚拟世界正加速嵌入现实世界并改变现实世界的权力格局、游戏规则、运行法则,推动法律时间、空间、关系、结构、正义、权利、权力等基础性概念和制度重构,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法治范畴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创新,增强法治理论的解释力、预见力、变革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法治领域拓展,给各国和世界带来许多新的法律问题。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越来越多地打着法治幌子、披着法律外衣进行。这些国家频频运用议会法案等立法手段插手他国事务,运用“长臂管辖”等执法司法手段打压他国企业。这就倒逼不少国家在推进国际法律合作的同时,运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涉外法律斗争,以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第二,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武装冲突、打击恐怖主义、太空开发利用、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公共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当今世界法治发展正处于多元竞争、迭代更新的大变革时期,国际法治领导权竞争更为激烈,各国纷纷争夺国际规则制定权、国际组织主导权、国际法律服务市场占有权。第四,世界上一些国家曾一度实现快速发展,近年来却陷入各种发展“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这就需要各国分享法治发展经验,解决好法治和人治问题,跳出治乱循环周期率。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此,中国法治现代化应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思维的高度,及时回应世界之变带来的全球法治问题,为发展中国家法治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法治文明格局发展提出中国主张,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奉献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法治建设壮丽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志气、底气、豪气。这包括: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的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
;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引领“中国号”法治巨轮向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彼岸破浪前行;形成和完善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了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已进入系统推进、攻坚克难、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立法上的要求,已不只是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有不有效的问题,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执法上的要求,已不只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还追求执法文明化、柔性化、人性化;司法上的要求,已不只是程序公正、实体公正,还追求更可接近、更加透明、更能感知、更有温度的司法公正;守法上的要求,已不只是行为合乎法律规定,而是做到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要求,已不只是有人提供法律服务,而是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精准的法律服务。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应以大格局、大手笔深入谋划大蓝图、大思路、大战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