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以中国法治现代化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有一般意义上的法治,而且需要有与这个国家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其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现代化法治。没有现代化法治,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轨道”。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轨道”,不是铺在地上僵硬冰冷的“铁轨”,也不是脱离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法轨”,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具有崇高思想灵魂、人文精神和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推动力的法治化轨道,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保护神和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 。我们要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强国,“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本质要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我们党长期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团结带领人民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实际,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程中,努力建设中国法治现代化。

(一)把握中国法治现代化新特征

中国法治现代化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概念,其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和中华法系相比较,中国法治现代化,凸显21世纪中华法治文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现代化、国际化等特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华法系的批判性继承、现代性复兴,赋予传统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努力使古老的中华法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二是与当代西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域外法治文明相比较,中国法治现代化,凸显新时代中国法治文明的包容性、混合性、民族性以及中国化、中国特色、中华文化等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借鉴人类一切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汲取西方两大法系的法治文明养分,推动中华法治文明向现代化大踏步迈进。

(二)走中国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国家唯一正确的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一种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国情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法治现实而衍生出的新道路,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基于“发展”的法治文明新形态。 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深刻体现了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统筹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和德治的教化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建设中国法治现代化新体系

中国法治现代化新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创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法理命题,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我国法治体系,增强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用法律法规和制度制约监督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把权力关进法律法规和制度编织的笼子里,是中国法治现代化体系的一个重大创造。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和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没有反对党,不是三权鼎立、多党轮流坐庄,中国法治现代化体系要跟这个制度相配套。

(四)形成中国法治现代化大格局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格局有多大,我们就能做多大。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大手笔、大战略,着力构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大格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来看,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加强现代化法治文明建设,在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全面加强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使法治不仅与国家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而且为国家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 我们党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的规范化法治化,使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又是统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法治保障。我们党坚持“四个自信”,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法治强国,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法治发展格局,为全社会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强大法理支撑,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体系,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新格局,提升法治中国建设新水平,构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切实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超越式发展

建设中国法治现代化前无古人、时不我待,要力争“变道超车”或“弯道超车”,采行“超越式”法治建设战略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五个超越”。一是在政治上要超越以“宪政民主”、“三权鼎立”、多党制等为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效率内在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法治发展道路。二是在法治观念上要超越“言必称西方”的西方法治中心主义,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在法治理论上要超越曾经主导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的“西方法学”理论,汲取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华,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走中国特色法学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四是在法治建构上要超越法治形式主义和法治工具主义,坚持政治和法治相一致,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法治价值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数字法治与实体法治相融合,全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五是在法治功能上既要超越法治万能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也要超越法治虚无主义,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治国理政,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实现良法善治。

(六)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文明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法治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新创造,也是世界法治的新发展,是人类法治文明的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价值的重要论述向世界展示了多样文明,增强了国际法治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分量,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我们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高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旗帜,追随先辈法治文明的前进脚步,义无反顾地推动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更好走向世界、更深融入世界,推动不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法治文明包容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公平正义贡献中国力量。 uwp5LinpD3RXTw5zExAUtJ/cHsmLNnDxINiZ06aqybZg/LB5tqxnhRuUFsqSt7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